下午2时,阴雨天。朱玉龙如常坐上副驾驶座,按启动键,车辆出发。红灯停、绿灯行、掉头、变道、避让,一路行云流水。主驾驶座没有司机,看上去,他似乎在感受无人驾驶的乐趣。跟车坐在后排的记者却发现,虽然全程脱手,实际上,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车辆行驶状态。
朱玉龙是上海首批自动驾驶安全员。上岗近3年来,他如同一名教练,不仅要悉心训练自动驾驶车辆,还要赶上它的进步速度,共同成长。他欣喜地发现,“学生”越来越聪明,接连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图说:自动驾驶安全员朱玉龙工作照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 摄(下同)
帮助汽车变“聪明”
朱玉龙坐上副驾驶座,按启动键,挂有“沪V2749试”牌照的测试车辆平稳驶出金桥金鼎天地,快到轲桥路和申江路路口时,前方出现一辆违规停靠车辆。测试车辆减速、绕行,加速至路口;又突然出现一名骑行者横穿马路,车辆继续减速避让;然后右转,碰到直行车辆,边转弯边避让,顺利驶入主干道。从去年开始,小马智行的安全员团队就在金桥地区小范围开展“无驾驶人”道路测试。
“你看,现在的自动驾驶车辆很聪明,驾驶能力相当于开了三五年的老司机。刹车时,你是不是几乎没有顿挫感?”朱玉龙向坐在后排的记者得意地夸奖“学生”。
“对,整个过程很顺滑,它开得比我好。”记者说。
得到肯定回答,朱玉龙非常开心。“路口有行人,是等待还是快速通过;变道能否既安全又果断,同时兼顾乘客舒适性?经过多次技术迭代,它们的判断越来越准。”
自动驾驶车辆越来越聪明,与安全员的训练密不可分。“比如,前车紧急刹车,我们根据经验判断,后车的安全距离过短,为避免追尾,安全员会迅速驶离。相关记录反馈到后台,会帮助测试车辆增强判断能力。”
“老司机”过关不易
朱玉龙从小就对汽车感兴趣,在传统整车企业和新能源制造基地都干过,对自己的驾驶技术也十分自信,自诩为经验丰富、车技娴熟的“老司机”。2021年,看到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小马智行在上海招聘安全员,他毫不犹豫报了名。
考核条件相当严格。朱玉龙回忆,上岗考试有一项测试,是考察驾驶员对车辆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把控能力。“地面四角摆放着4个锥桶,每个离车身两侧只有两三厘米。要求驾驶员以60公里的时速直线穿越,而且只有两次机会。”经历绕桩密度测试、U形弯掉头、紧急避让停车等驾驶技能考核,和长达2个月的理论及上车培训,过五关斩六将后,他终于获得上路资格。“当天来参加考试的有80多人,最后只录取了3个。”
最初坐进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座,他双手放在腿上,不碰方向盘,心里却在不停打鼓,神经高度紧张。慢慢地,他开始适应新角色。
“安全员需要具备出色的手眼协调、车辆控制和场景识别能力,首要任务就是保证车辆行驶安全,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接管;其次要对自动驾驶系统在实际路况的反应做出评估和反馈。”与自动驾驶车辆共同成长的3年里,他觉得人车之间正逐渐培养出信任与默契。
更有助“读懂”道路
“点刹不合理。”在车载屏幕上,朱玉龙点击录音按钮,随时记录问题,后台会把录音和影像反馈给工程师。安全员除了驾驶水平过硬外,还要跟研发团队沟通,尽可能从技术上杜绝安全漏洞,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具备舒适自然的行驶感觉。
有了安全员的职业经历,他发现自己开车时变得更注重“车品”。“我家的车具备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今年春节,我会带家人去浙江自驾游。开车时用自动驾驶功能,能让我的视野范围更大,充分了解车辆周围情况,更能‘读懂’道路,预判其他驾驶员的意图。”
从嘉定到金桥,从坐在主驾、不操控方向盘和刹车,到主驾无人、在副驾驶监测,从车辆测试到载客运营,朱玉龙亲历了自动驾驶在上海落地发展的过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日益成熟,朱玉龙并不担心未来会失业,反而对这门新职业信心满满。
“小马智行团队的全无人驾驶测试里程已超过60万公里,我非常自豪能成为许多自动驾驶车辆的第一个乘客,也是它们最后一道安全屏障。”他说,按照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指定区域运营时,已能使用远程安全员。真正的全无人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各种自动驾驶功能要运用到量产车型,需要很多测试,都离不开我们安全员。”
展望新年,朱玉龙期待他的“学生”能去更多更复杂的真实场景中增长才干,期待自动驾驶车辆能服务更多乘客。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