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杨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的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说:“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与目标。”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毕生致力于研究人类心理的发展,被誉为“领先时代100年的心理学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阿德勒认为优越感和归属感是人类行为的动力源泉。因幼年患病经历,阿德勒提出,自卑感促使个体追求超越他人,获得优越感;后因入伍亲历“一战”的残酷,他倡导个体应更充分发挥自身对社会兴趣的追求,获得归属感。这一观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译者尤琪,德国马尔堡大学硕士,从事德语教学、翻译工作。审校专家张洁,精神科医师,国际心理治疗研究院(IPI)候选精神分析师。

《理解人性》为什么吸引我们阅读,墨杨觉得有以下几个点吸引人。

1、经典心理学识人术,3招看透人心,3招精准识人,一看人生目的,二看成长环境,三看生活风格。

2、真人案例解析:汇集阿德勒从业几十年真人故事分析,层层剥茧揭秘如何看人入里。

3、特邀专家伴读:心理学专家李波倾情导读,阿德勒研究者霍丹青每章伴读,梳理重点,补充前沿观点。

4、首度德文直译:德文直译无删减,准确还原作者原意,校正英译错误,专家审校更严谨。

5、手绘思维导图:一图揭示看人超准的方法。

6、全新人物小传:一位领先时代100年的心理学家阿德勒。

7、理论要点对比:一表看清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差异,附赠著作列表、精美书签等。

这本书于1927年初版,是心理学泰斗阿德勒的代表作,从人生目的、成长环境、生活风格三个方面洞察一个人的本性和内心。

维多克·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说,阿德勒是创造性地反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第一人。他借此取得的成就不亚于哥白尼所推动的转变。人类不再被认为是驱力与本能的产物、棋子和受害者。

阿德勒很重要的观点是“自卑感”。阿德勒认为在个体童年时期,自卑感可能主要来源于三种成长经历:

第一种是孩子因为先天的生理缺陷或不足,或者视力、听力、心脏等方面的健康问题,运动或日常活动感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种是孩子从小受到照料者的忽视、身体或和情感虐待,从而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不值得爱的、令人讨厌的,感到世界对自己而言是冷酷的,生活对自己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种孩子从小得到过多的关爱和照顾,未能适时锻炼和发展各种必要的生活能力,从而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什么都做不了,必须依靠他人的照料。

很多人会说,自己很幸运,上述三种经历都没有。这样的人是不是就不会自卑感呢?阿德勒认为,即使没有先天缺陷,小孩子在面对成人世界的时候,仍然是弱小的、无能的,渴望像成年人那样强壮有力,能够胜任各种事情,支配自己的自由,所以还是摆脱不了自卑感。也就是说,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

阿德勒在本书中对涉及男性、女性、小孩、老人的多个案例进行了分析,这些案例非常典型,在今天看来仍未过时,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或身边生活中的问题。墨杨认为不断阅读这本书,并有所收获,就是因为其中探讨的人性观以及所举的案例,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和民族的人们所能共鸣的。

书中专家伴读, 伴读专家。其中有导读专家李波,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伴读专家霍丹青,阿德勒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简单心理阿德勒心理学课程主讲,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心理师、纽约州执照临床心理学家。这些专家帮助大家啃透社科名著。墨杨觉得对人性的理解,就是掌握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分析自己和他人。这样做的最大的收益就是,我们能收获被关系滋养的能力。我们不再内耗,也不再被他人内耗,所有的“人”都成为丰富自身的能量库,人生就这样充盈起来。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举报/反馈

石墨杨

2611获赞 315粉丝
作家、读书博主,立志读万卷书,完成2000多本。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