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是不是自闭症?凭什么给他贴上一个终身陪伴的“标签”!到底依据是什么?今天带大家深入了解DSM-5。它是国际公认的自闭症诊断的“金标准”。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以指导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诊断心理健康状况。该手册的第五版——DSM-5——于 2013 年 5 月生效。
为什么要更新版本呢?
目的有2个。1、可以让自闭症诊断更准确,不但医务工作者容易识别,减少误诊和漏诊。同时还可以根据分类和严重程度提供精准服务。2、有利于家庭的早期筛查和发现。
1. 以前独立的四种自闭症类别,现在合并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之前的类别是: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期崩解性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 (PDD-NOS)
2. 对症状的分类。
旧标准:社交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和、重复/限制行为
新标准:社交沟通/互动持续存在缺陷,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
3.在受限/重复行为类别下添加感官问题作为症状。这包括对刺激(光、声音、味道、触摸等)的过度或低反应或对刺激的异常兴趣(盯着灯光、旋转的物体等)
4. 基于日常功能所需支持水平的严重性评估量表。
5. 额外评估:
任何已知的自闭症遗传原因(例如脆性 X 综合征、雷特综合征)
语言水平
智力障碍和
存在与自闭症相关的疾病(例如癫痫、焦虑、胃肠道疾病、睡眠障碍)
6. 建立社交沟通障碍的新诊断,针对社交沟通障碍,无重复、受限行为。
我们该如何看待新标准呢?
上面 A、B 两个方面的表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有,但不代表有这些情况的孩子就是 自闭症,还要满足下面C\D\E这些特点,才能诊断为谱系。
有一类孩子,他们明显有社交沟通障碍,但没有刻板行为,在生活中也不存在功能性的缺陷。那么他们可能只会被诊断为——社交沟通障碍。
在以前,这类孩子通常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种类型,叫广泛性发育障碍 PDD-NOS。在新标准之下,社交沟通障碍可能不再属于自闭症谱系。
了解最新的DSM-5标准后,相信各位家长心里都有了自己的判断,以后千万不要用“会不会说话”、“有没有对视”、“有没有应答”、“会不会指物”这些单一的特征来判断自闭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