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好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我们的认知层次仅深刻影响我们的行为,更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走向。
生活中有些人,自以为无所不知,他们质疑他人,拒绝接受新事物,一旦遇到挫折,总是归咎于外界因素,其实,是他们的认知束缚了他们。他们就像是被困在自己设定的信息茧房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无法看清真相。
认知,它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心态、能量、决策和行动。认知水平低的人,他们的盲点会更多,目光更短浅,心态更消极。他们常常看不到事物的本质,错失良机,甚至将好运拒之门外。
想象一下,将一颗新鲜的萝卜丢进一个存放了20年的老汤咸菜缸里,无需任何外力,那萝卜自然而然地会吸收缸里的咸味,最终变为腌萝卜。
同样地,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认知就如同那锅老汤,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他们逐渐成为父母的复制品。父母,他们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成长道路,从一开始,就是由父母铺设的。父母的认知水平往往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起点,甚至他们发展的上限。
当他第二次参加高考时,遇到了一个分数比他高的同乡男孩。那个男孩的母亲坚决反对他再次备战高考,认为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孩子应该回家帮忙干农活、盖房子、找媳妇、生孩子。然而,俞敏洪的母亲却持完全相反的态度,非常支持俞敏洪读书学习。这位普通的农妇,在城里无亲无故,却硬是忍受了三天三夜的饥饿,最终找到了培训班老师,并说服他接收了俞敏洪。
母亲在回家的那个夜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她在泥泞的路上滑倒了好几次,但她仍然坚持着站起来。当俞敏洪打开家门的那一刻,他看到母亲疲惫而坚定的眼神,这一幕成为了激励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一年后,俞敏洪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的认知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轨迹,更塑造了他们的未来。
只有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层次,我们才能打破束缚,开拓视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俞敏洪,一个普通的孩子,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决心,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那里,他汲取知识的养分,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切,为他日后创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他的同乡同学,原本与他在知识之路上并肩作战,却因为种种原因困在了大山里,过着和祖辈一样贫困的生活。再来看北大神童张炘炀,他年幼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早熟的智慧,学习能力超乎常人。
然而,由于父母在教育和未来规划上的短视和急功近利,他最终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沦落为平庸之辈。
这两个故事,仿佛是两幅对比鲜明的画卷,揭示了父母认知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之大。
康福凯博国际学校的总校长刘煜炎曾深刻指出:“如果不解决父母认知的缺陷和错误,我们的孩子很难有发展的机会。”很多时候,教育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孩子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不足,而是父母认知的贫瘠。孩子最终陷入平庸的命运,往往源于父母认知的局限。
一个高赞回答令人深思:“这句话不是谎言,只是用错了对象。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事
实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未来。是的,我们无法教出父母认知之外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因此,我们不能抱持着陈旧的教育观念和短视的认知,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拉开与他人的差距,为孩子铺设一条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