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预测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经济走势将呈现平稳运行,稳中有进、前低后高的态势。直面问题,强化支撑,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的关键。
在“央视财经长三角金融之夜”活动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发表题为《中国经济2024年持续向好的八大支撑》的主旨演讲,从国家重大战略、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科技创新、企业盈利效应等宏、中、微观三个维度,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信心和底气来自何处这一疑问,提供了系统而立体的理论和实践论证。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核心点之一,在于我们不仅要正视面临的挑战,也要分析清楚我们面临的机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当下的情况来把握,只有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讲清楚事实的本相,才能真正地引领市场舆情。”刘元春说。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直面问题:用科学的方式分解问题
问题常常是创新的灵感来源。及时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并且利用好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更丰富、多元。
活动现场,刘元春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的六大挑战。“我们不仅仅要直面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方式、理性的方式把问题分解开来。”
首先,有效需求不足。刘元春分析,当前,我国正面临内需和外需的双重不足问题,这个不足可能比以往的不足体现得更严重。
第二,部分产能过剩。“现在我们面临的产能过剩不仅仅是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一些战略新兴产业也存在过剩问题。”
第三,社会预期偏弱。除金融市场外,其他很多层面的社会预期都相对偏弱。刘元春表示,预期偏弱、信心不足是多重表现、多重原因的,这不仅是由于“两个毫不动摇”实施得有偏差,实际上,对于小微企业的盈利性问题和各种政策的获得感问题也很重要。
最后,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讲的“四大风险”,房地产、地方政府、中小金融机构,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金融市场压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风险。
八大支撑:对新现象有新理解和新把握
“面对挑战,我们不能单一地放大负面,而是需要更加冷静地评估机遇和风险。”刘元春说。他从库存周期触底回升、企业盈利水平的渐进回升、积极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和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等八个方面分析了2024年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库存周期触底回升,会推动企业库存投资回补。“库存投资在经济周期较好的情况下能占到投资的8%左右,但在经济低迷时只能占到1%左右。2023年第三季度,企业库存基本触底,我们希望目前的政策能够使企业触底时间比较短,在明年快速进入到像2016年的时间段。”
企业盈利能力度过艰难期,盈利水平的渐进回升将产生系统性效应。“2023年四季度开始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逐步出现反转,企业盈利能力反转是经济向好最为坚实的微观基础。”刘元春说。
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之后,无论从规上企业利润总额,还是从规上亏损额来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持续改善。这种改善在2024年的延续将可能固定投资的回转。
此外,积极财政政策预计将全面回归。刘元春分析,3.5%的预算赤字、4万亿左右的专项债、1万亿的新增国债、PSL的重启以及财政收入的改善将是2024年扩内需的坚实基础。
“今年财政积极性范畴会重归到传统的积极,从赤字积极和支出端的积极,两个积极同步进行,这是保证2024年经济复苏持续向好的最重要的政策基础。”刘元春说。
稳健货币政策的积极操作将在2024年产生积极的配合效应。2023年年底,PPI等各类金融参数增速较2022年都有所收缩。但今年在融资成本、存量资金、资金结构等几大点的发力将比以往的稳健更稳,会有积极的操作性。
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持续实施,将会在“三新”,即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持续涌现时期产生阶段性的新效应。刘元春分析,一旦专利技术和各种基础研发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上所产生的“蜂聚现象”是可以期待的。
如果说政策、技术等将为经济持续向好提供坚实后盾,那么改革年孕育的新信心和新效率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调研显示,2023年四季度改革热度指数全面攀升,这样的成果能让期待逐步转化为获得感。
最后,“十四五”重点工程的加速推进与新发展格局效应的初步形成与对重点风险持续处置带来的稳定效应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两大支撑。“目前很重要的是要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做好,也就是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在断点、堵点上全面突破,从而使国内大市场的新动能有新的系统性效应。”刘元春说,“房地产的深度调整最艰难期已经渡过,国家房地产新政开始产生一定的效应,尤其是围绕着房企流动性的注入,围绕着‘三大工程’所做的最新布局,对于经济支撑一定会有有别于过去的效应。”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