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营
期末考试成绩发布后,笔者听到教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考题明明给学生讲了,但学生就是不会,都做错了。在这些教师看来,只要讲过的知识点或考题,学生考试时就应该会、拿满分。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何?
笔者认为,还是应从“教学”二字的本义上寻根溯源。“教学”虽然经常被当作一个完整的词语使用,但其实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概念。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解决学生“乐学”的问题。日常教育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类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学生很难与其亲近,甚至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状况。这类教师尽管竭尽全力教学,但教学成绩往往差强人意。
亲其师,信其道。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师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但绝对不是上下级之间的管束关系,更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面。教师要从关心热爱学生的师德要求出发,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学生的益友。
同时,知识不是课堂上、教材里冷冰冰的教条,而是有温度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育人传递知识的温度和热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不会”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二、改进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善学”的问题。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关系。有些教师对课标和教材把握不准,难以把握教学重点;有些教师备课,不问学情,只根据备课中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步骤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重点和难点知识掌握不牢固,难免出现不会做的情况。
此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已提出多年,但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由于没有经过过滤、反刍、加工,一些重、难点知识学生难以掌握。
要提高学生成绩,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教和学的重点聚焦于学生素心素养的提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少讲多练,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真正让知识从教师的大脑进入学生的大脑,变成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三、改进学习方式,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考场上对考题无从下手,说明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没有形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注重讲知识、不注重教规律和方法有关。
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在教会学生学习上下功夫。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掌握知识,更要重视知识的方法论价值。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建构系统性、规律性的知识框架,教会学生归纳、演绎、发散等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一来,即使学生在考试时遇到陌生题目,也能运用所学规律和方法,独立思考和解答。
四、注重反馈矫正,解决学生“学会”的问题。部分教师的课堂以讲为主,学生没有或很少有当堂训练和反馈的时间;有些教师为了提前结束课程、赶超教学进度等,学生缺乏当堂训练和平时作业,学习中的问题也就难以暴露。
反馈矫正是教学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没有及时的反馈矫正,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的信息,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平时作业和单元测试中,教师应适当放慢进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训练和作业时间,让学生暴露学习中的失误和问题,以便对症下药,给予有针性的帮助和指导。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并化解,考试时也就能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