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网友在国外某社交平台上发布重庆单轨3号线道岔自动变轨的“神奇操作”视频。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点赞该技术。他称:“总的来说,中国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火车和基础设施。”
视频中的道岔技术位于3号线哪个站?
1月22日,来自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消息称,视频中的单轨道岔位于3号线碧津站内。它是在2016年投入使用,为平移式渡线道岔技术,日均转辙200次左右。
事实上,有关列车的道岔自动变轨技术,之前就曾被许多网友点赞,被称作“变形金刚”。
道岔是轨道列车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有了道岔就可以充分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单轨列车就靠它来变换轨道,也可以通过道岔来调头。它在安全性、耐久性、故障率等方面都要求很高。
“该技术是集团经过多年科研攻关才达到如此神奇的。”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2004年,重庆建成了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单轨2号线。但当时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技术和设备大都自国外引进,车辆、轨道梁、道岔等核心技术也都遵循着国外的标准和规范。
要打破国外技术的壁垒,推动跨座式单轨产业发展,重庆必须掌握轨道核心技术。
为此,轨道集团着手研发,让道岔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到更智慧,目前已经达到了90%以上国产化。
目前,轨道集团已经全面掌握跨座式单轨转向架、轨道梁、道岔三大关键技术,创建全球首个国家单轨交通技术标准体系,制订了跨座式单轨以及轨道交通桥梁检测等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10项。
重庆单轨道岔技术团队完成了20余项科技创新和技研任务,创立了多个国家、行业和地方跨座式单轨道岔标准规范,培养出大批优秀轨道交通专业人才。
据介绍,视频中的平移式渡线道岔由四节直线梁和两节曲线梁组成,梁体由台车支撑,4台7.5千瓦电机驱动,单组重量高达120吨,快速平移,准确对接,对接误差3毫米内,实现列车行驶转换,道岔的平移距离4.25米,列车通过时速30公里,转辙时间在30秒以内。
“道岔结构简单,梁体一体成型,列车通过性能好,平移道岔的运用,更能直观感受到技术的革新。”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负责人表示。
对于如此“牛”的单轨道岔技术,乘客除了在碧津站可以看到,还可以在哪些轨道站看到?
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乘客还可以在四公里站、九公里站、鱼洞站等站都可以看到。(完)
新闻延伸》》
3号线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1月22日,来自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消息称,轨道交通3号线是当今世界线路最长、客流最大的单轨线路,拥有多项“黑科技”,创下多个“第一”。
3号线跨越嘉陵江、长江、渝中半岛,串接起江北、渝中和南岸、巴南等组团,实现了与重庆北站、江北机场、南坪汽车站等枢纽的无缝衔接。
从2023年来看,在重庆已经建成的13条轨道线网中,客流量最大的仍是3号线,日均客运量分别为76.07人次。
据介绍,由于3号线不仅要穿越山地城市的复杂地形,还有大跨度越江、地下大断面等世界性设计建造技术难题,工程建设复杂程度可谓世界第一。
国内首个清水混凝土轨道车站
3号线南岸铜元局站,是我国首个采用清水混凝土方式施工的轨道交通车站,也曾经象征着我国清水混凝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它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曾经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级的表达形式,显现的是一种最本质的美感,体现的是“素面朝天”的品位。
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如日本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和东方明珠等也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工艺。
国内首次采用变频式冷暖空调
3号线列车在国内首次采用变频式热泵型冷暖空调。
空调机组是国内首家自主采用变频技术运用在轨道交通车辆上的机组。 变频式热泵型冷暖空调不同于1号线、2号线空调恒温的控制方式,其可以根据室外温度进行自动调节。夏季,地下站内温度保持在26℃。
检修兼疏散通道
二塘至鱼洞段,首次在两条单轨之间增设了一个3米宽的检修平台。在紧急情况下,检修平台可以作为紧急疏散平台。
据介绍, 检修平台兼具有检修通道、电缆通道以及紧急疏散功能,有较高的实用性。
世界首座公轨两用桥
菜园坝长江大桥采用汽车交通和轨道交通共建方式,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公路交通桥面,下层为轨道交通3号线专用桥面,是世界上第一座公路、轻轨两用城市大桥。
应用三限界设计体系
作为3号线的重大技术创新之一,首次建立了跨座式单轨完整设计与建造理论体系,率先应用了跨座式单轨三限界设计体系。
所谓限界系统,是贯穿整个轨道交通的灵魂之一。三限界包括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是保障地铁安全运行,限制车辆断面尺寸、限制沿线设备安装尺寸及确定建筑结构有效净空尺寸的参数指标,也直接决定工程规模和投资。
目前轨道2号线,采用二限界设计体系。三限界设计体系,分类更细,精度更高,3号线红旗河沟站最大开挖断面达到760平方米,在轨道交通设计与建造中,也创下了世界第一。
轨道梁首次采用三维伸缩缝
轨道梁系统是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核心系统之一,对生产、架设、调试要求的精度极高,特别是曲线超高区段,国外项目中出现过需要现场切削、打磨再拼装的情形,但这会严重制约工期。
PC技术(预制混凝土技术)如今在国内很常见。但当时修建3号线时,PC轨道梁是一段段拼接而成,预制好以后再进行现场吊装。当时,要在设计时做空间拟合,让每段PC轨道梁的垂直面高差、水平面缝隙都控制在毫米级。
菜园坝长江大桥主桥施工过程中,钢梁与PC梁的连接质量成为架设PC轨道梁的质量控制关键点。
为配合钢梁与PC梁的连接,轨道集团委托西南交大及新津腾冲筑路机械厂共同研发了三维伸缩缝,这种伸缩缝的采用在国内尚属首次,钢梁与PC梁的连接质量因此得到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