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1月22日起,安徽进入“两会时间”。每年此时,安徽总是备受关注 — —过去一年,奋进中的安徽带来了怎样的精彩?为了找到答案,大皖新闻推出“安徽图强”大型融媒体联动直播。1月21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在省内兵分多路,聚焦“七个强省”,全景展现一个生机勃勃、阔步前行的安徽。

“七个强省”成为新目标

近年来,安徽发展迅速。以经济总量为例,1952年安徽生产总值仅为22.9亿元,2009年突破1万亿元,2014年突破2万亿元,2018年突破3万亿元,2022年超过4.5万亿元。

2023年7月,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了安徽此后五年的总体目标:锚定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

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 —面对这一目标,安徽如何实现?科技创新、教育、人才是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永远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盾量子,前方记者了解到量子科技最新的成果,也感受到量子科技改变未来的力量。量子科学家们用不懈努力,助力量子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可以支撑高质量的发展。位于潜山市的野寨中学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特色名校,以“景忠·成人”的校风校训闻名,也以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经过多年耕耘,安徽从劳务输出大省到人口净流入省份,如今已是人才聚集高地。这几年,安徽已经聚集了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和4000多个创新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研究院,可以充分感受到安徽引才汇智、人才集聚的生动实践。

安徽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创新、教育、人才支撑着强省之路,也支撑着制造业和农业等领域的产业转型升级。

以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为代表的安徽制造业逐步崛起。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记者近距离感受了安徽智能绿色制造的发展。

在利辛的养牛基地,当地积极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加快肉牛这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养牛”让农业更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七个强省”建设中,生态与文化是自然禀赋的体现。安徽区位得天独厚,人才灿若星河,人文底蕴深厚,山水优美秀丽。不断挖掘自然禀赋的潜力,可以更好地助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在合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候鸟蹁跹,生物多样性在这里体现得更加清晰。安徽在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都取得显著成绩。

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年轻力量的加入让经典黄梅戏《女驸马》增添更多活力。久唱不衰、常唱常新的背后,是艺术工作者们守正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新时代, “新徽班”展示出新气象,也焕发了新生机。

当前,安徽发展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加快建设“七个强省”有基础、有优势、有机遇、有前景,更有清晰的路径和宏伟的蓝图。大皖新闻的“安徽图强”大型融媒体联动直播历时三个小时,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和点赞。阔步前行的姿态,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安徽更加期待。

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

国盾量子:助力量子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国盾量子微组装实验室

近年来,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和“九章”,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 — —“京沪干线”,以及“热核聚变” “铁基超导” “嫦娥钢”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安徽问世。安徽发展到今天,科技创新驱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科技自立自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1月21日,记者走进科大国盾,揭开量子科技的奥秘。

国盾量子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批科学家团队发起创立,是国内最早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量子保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资深技术专家谷风波介绍,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有三个代表性的方向,分别是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目前量子通信是工程化和产业化最为成熟的领域。就拿2022年的9月份正式开通运行的合肥量子城域网来说,它是目前全国也是全球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多的量子城域网。

量子技术除了涉及量子通信领域,还有量子计算领域。记者注意到,在国盾量子展厅内运行着一台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二号”,它于2023年5月接入量子计算云平台,面向公众开放。谷风波介绍,基于量子计算机强大的算力,未来它将用于解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并行数据分析处理的复杂问题,比如气象分析、金融分析、药物分析、新材料研究、经典密码破译、人工智能等等。

从量子通信到量子计算机,量子技术已经真正进入到应用阶段,并蕴含着改变未来的力量。作为一名量子科技的从业者,谷风波也深刻感受到科学技术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在他看来,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我们国家在量子科技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的领跑,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进展,这是值得骄傲的,但同时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破解这些问题,坚持创新、坚持自立自强是不变的答案。谷风波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将今天的“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打造为明天的“战略产业” “支柱产业”,助力量子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

蔚来汽车:打造世界级汽车工业标杆

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工厂车间

全球最大的蔚来中心,可通过空中参观连廊直达车间内部感受智能制造;车身车间实现100%自动化焊接,车身外总拼工位装配精度比头发丝还细;全自动高精度四门装配,机器人全自动安装好全车四扇门只需98秒……1月21日,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记者近距离感受了安徽智能绿色制造的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聚焦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2023年全年,安徽汽车产量240万辆、跃居全国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万辆、跃居全国第4位,均创历史新高。

就合肥来说,近年来,合肥持续建设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高地,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是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首座工厂,仅用时10个月就完成全新工厂、全新车型的生产启动,目前园区内已有10家合作伙伴工厂入驻。”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负责人蒋兆君介绍,该基地拥有冲压、车身、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在全链智能化、工艺柔性化、装备先进性、高效产业链、低碳可持续等方面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据悉,全球最大的蔚来中心就设立在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内。这里集用户中心、展示中心以及交付中心于一体,同时也是蔚来全球首座零碳绿色空间。“在我们基地,从收到订单到整车下线仅需14天,可以说是新一代汽车智造工厂的样板。”蒋兆君表示,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是一座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工厂,采用全球领先的“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 “魔方”车辆存取平台、 “飞地”自动装配岛等多项前沿技术,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汽车工业标杆。

“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实时累积换电次数已经达到3600多万次,另外,我们已经建成换电站2300多座,其中高速公路换电站750多座。电区房覆盖率达到了80.5%,以后给汽车换电将会更加便利。”蒋兆君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与皖能集团、安徽交控等安徽国资集团共同成立中安能源公司,将兴建1000座储充换一体站,满足区域市场新能源车用户补能需求,为推动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

利辛望疃过渡牛场:智慧养牛让“牛产业”更牛

肉牛耳朵上戴着黄色的智能耳标。

今年,安徽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利辛县积极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加快肉牛这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月21日,记者来到了利辛县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望疃过渡牛场,实地探访利辛县“智慧养牛”的全过程。

这家牛场占地338亩,存栏8000头,年出栏1万头,其中包括秸秆综合利用中心、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数字信息化应用管理中心、TMR全日粮中央厨房及配套集中配送中心、标准化牛舍、青贮饲料池、干粪堆集发酵车间和草场等,可辐射三万头肉牛养殖生产。

记者了解到,在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废弃的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等分别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变成牛羊可食用的饲料。据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亚成介绍,这里的牛饲料原料中,秸秆占九成,每年可消耗秸秆约100万吨。

在标准化牛舍,记者观察到,每头肉牛耳朵上都戴有两个黄色的智能耳标,上面写有数字编码,每头牛都会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号码,用于跟踪其在产业链上的移动和参与各个环节。高亚成介绍,智能耳标可以收集包括养殖环节、饲养、疫苗接种、饲料来源、运输、屠宰、加工在内的相关数据,以确保产品的可追溯。

此外,牛舍内装有AI摄像头,可实时盘点牛只数量和位置;牛舍还安装了智能饲喂感应器,可达到精准投喂的效果;牛床是用复合发酵菌种堆成的,不仅能消除牛粪异味,最终还可以自动发酵成有机肥。

欣浩翔公司还搭建了“徽牛云”智慧平台,一头牛从哪里来,打了什么疫苗、吃的什么饲料、生长状态如何……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徽牛云’大数据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打通养殖牧场全业务流程,实现从入栏到出栏的全程可溯源。”高亚成告诉记者,通过提高养殖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预计每出栏一头牛可节约成本100元。

“我们正积极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将建立年产3万吨牛肉精深加工厂、10万头肉牛屠宰厂,并打造社区门店、牛肉快餐连锁店等。”高亚成表示。

截至目前,利辛县有肉牛存栏量 8.87万头、饲养量 12.5 万头;肉牛规模养殖场 344 家,其中万头以上肉牛养殖企业13家。利辛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牛办主任汪伟表示,将以肉牛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做好“三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发展“牛文旅”,打造“牛品牌”,做好“牛文章”。

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

当前,安徽在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都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通过修复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合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就在 20 多天前,素有“鸟界国宝”“鸟类大熊猫”之称的东方白鹳来到这里休憩觅食。据悉,每年入冬都会有大量候鸟落脚此处补给或越冬,截至 2023 年 12 月,已调查到新增鸟类127种。

“从10月下旬到11月初,冬候鸟大量迁徙,我们提前对鸟类保护区的枯荷等植物残体进行收割,保留挺水植物、陆生植物,作为候鸟的栖息地。10月中下旬,禁止游客进入鸟类保护区,为前来过冬的候鸟打造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告诉记者,每年入冬都会有大量候鸟落脚补给或越冬。截至目前,有很多候鸟在湿地嬉戏、栖息,如红嘴鸥、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小天鹅等。到2023年12月,已经调查到维管植物种类 385 种,新增 333 种;鸟类 190种,新增127种,十八联圩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位于巢湖北岸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规划总面积27.6平方公里。湿地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总体定位,规划三大功能:一是近自然湿地修复,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百鸟之巢。二是作为南淝河旁侧湿地净化系统,打造巢湖之肾。三是作为生态湿地蓄洪区,筑牢洪水之库。

李家政告诉记者,生态湿地蓄洪区简单来说就是洪水来袭时,能当蓄洪“大水缸”,保护城市安澜;平常年份里,能做生态“净化器”,成为巢湖岸边的生态风景线。

据悉,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要求,肥东县于2016年10月启动十八联圩“退居、退养、退耕还湿”工程。

“湿地于2018年3月开始分期建设。其中三期工程投资 4.9 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出水泵站、生态渗滤岛建设,乔灌木和水生植物栽植,健康湿地营造等。”李家政介绍,十八联圩正在建设的四期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纳入水利部重大水利工程150项,工程投资 9.72 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进(退)洪闸工程、蓄洪保障设施、生态湿地修复等,预计2024年5月完成建设。

“整个项目建成后,湿地可以日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60万立方米,占南淝河年入巢湖水量的 55%,消减氮磷入湖污染 20%-30%、出水水质在三类以上,有效促进南淝河水质稳定达标,成为南淝河水入巢湖前哨的‘哨兵’。”李家政表示,今年上半年工程结束后,湿地蓄洪功能完善,当南淝河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可降低合肥主城区洪水位约20厘米,能有效缓解主城区防洪压力,力保城市安澜。

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

中国科大先研院: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科大先研院一角

依托数量众多的科创平台,凭借快速发展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安徽聚集了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和4000多个创新团队。1月21日,记者走进中国科大先研院,了解那里引才汇智的生动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兴权告诉记者,中国科大先研院是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原则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四个对接四个促进”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先进技术成果研发转化基地。具体来说,就是对接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对接中国科大及海内外校友、对接国际优势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以及促进教育与科技、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促进项目研发与产业发展、促进成果转化与金融投资的融合,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靠人才驱动。记者了解到,除了软硬件保障,中国科大先研院在人才管理机制上也有优势,比如实行全员聘用制度,享有用人自主权,市校选派优秀的干部充实先研院领导班子,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活力的技术研发团队。目前中国科大先研院的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年薪为30万-90万不等,同时设有上不封顶的项目奖励机制。此外先研院还有研发自主权、容错机制等,打造能够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展示才华的舞台。

除了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大先研究院也在自主培养人才增强“造血”功能。2020年,中国科大先研院首次成为中国科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独立招生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制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打造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李兴权介绍,先研院培养的都是专业学位,包括专业学位博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校也是为了落实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教 育 发 展 方 案(2020-2025),希望通过先研院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帮助行业企业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也为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不断注入新鲜动能。

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

野寨中学:以教育之强育栋梁之才

在中国教育史上,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是一所独特的学校 — —每年有3000多名在校生与长眠在此的985名抗日英烈相伴相守。在国防教育的浸润下,携笔从戎、报考军校成为了野寨中学很多优秀毕业生的第一选择。2023年,全校又有20名毕业生被军校录取,创下新高,这20名学生还将自己的“报国心声”,写了一封信从潜山发往北京,收到总书记的亲切回信,引发强烈反响。1月21日上午,记者再次走进野寨中学,感受这所名校的独特魅力。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采访中,野寨中学副校长王宝堂介绍,潜山是大别山精神的生发地,红源潜山蕴含的忠诚、牺牲、为民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烈士们长眠地下,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我们学校充分利用潜山丰富的爱国主义和红色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除了大别山精神,野寨中学牢记立校兴邦之使命,秉承“景忠·成人”之校训,让强军报国成为学子的高远追求。

品格教育特色育人。校园里有一条“品格大道”,是学生们每天的必经之路,景观石上的宣传主题是“品格至上、忠孝为先”,而大道旁边,则会展示醒目的军校招生报考信息,方便学生随时掌握。该校还专门制定“长城计划”,引导学生们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献身国防事业。2023年下半年,国防科技大学和野寨中学合作创办“国防科技育英班”,让“长城计划”更加坚实。

近年来,野寨中学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学校,在教育强省建设中积极作为,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德育工作、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力,加强学校教育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以教育之强育栋梁之才。

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新徽班”焕发新活力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孙娟

两百多年前,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为代表的“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孕育了国粹京剧。如今,以“新徽班”为代表的安徽戏曲文化依旧繁荣。前不久,黄梅戏《女驸马》在北京演出收获好评连连。这部经典剧目如何常唱常新?1月21日,大皖新闻推出的“安徽图强”大型融媒体联动直播走进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寻找《女驸马》的青春“密码”。

2023年11月底开始, “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先后走进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来自安徽的8家院团、12部剧目、21场演出,展现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安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时我们在北京演出完,反响特别好。”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孙娟是这部《女驸马》的领衔主演,而除她以外,其余演员均是“90后”,这场演出可以说是青春版的《女驸马》。

“我从艺三十多年,已经演了几百场《女驸马》,如今‘接力棒’传到新生代演员手里。”孙娟说,非常希望传统戏剧和年轻演员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形成新的戏迷群,让好的作品超越时空、跨越时代,让年轻观众也能喜欢传统戏剧。

除了年轻血液的加入,孙娟也认为,传统戏剧想要推陈出新,应与时代“同频”。除了文本和表演的创新外,还要运用好声光电等新技术,让传统作品也具有时代气息,更好地引起观众共鸣。

在青春版《女驸马》中,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青年演员李洁、范璇璇和袁伟都有精彩出演。围绕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他们已经做了不少尝试。范璇璇告诉记者,她和很多青年演员在短视频平台上通过直播的方式宣传黄梅戏,收获了大量关注和粉丝。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运用好这些新技术、新平台,让更多年轻观众看到、了解黄梅戏,从而爱上黄梅戏。”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陈牧 徐琪琪 刘旸 朱庆玲 实习生 杨春草 张燕 徐寒钰

编辑 王翠

举报/反馈

大皖新闻

6039万获赞 157.8万粉丝
追寻真相,传递真情,探求真理
新安晚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