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传统文化中祥瑞的象征。在全国各地,民间有很多关于龙的精彩传说。纵观桂林这片广袤土地,蕴藏龙元素的地方也不少。有以龙命名的岩洞、河流,以及村落,人们有扒龙舟、舞龙、点龙灯等习俗。桂林的博物馆中也收藏着与龙相关的文物。在农历龙年即将到来之时,本报记者走访桂林各地,寻访“龙”的故事。
龙胜古称桑江,秦朝时是桂林郡辖地。龙脊镇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部,东北与江底乡接壤,西邻龙胜镇,东南与灵川县青狮潭镇为邻,南连临桂宛田瑶族乡,北接泗水乡,行政区域面积237.34平方千米,设有龙脊、平安、大寨、金江、小寨、中禄六个行政村。“龙脊”意指龙的脊背。“龙”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祥瑞”,也是“至尊”的形象。那么,“龙脊”出于何种原因,能够以“龙”命名?记者进行了查询与采访。
◆记载◆
历史悠久的“山中宝地” 为何以“龙”为名
据龙胜各族自治县档案资料记载,龙胜古称桑江,秦始皇时期就已经成为桂林郡辖地,这里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龙脊镇位于其东南面,素有“龙胜南大门”之称。
“桑江”既是贯穿龙胜县域的江河之名,也是在获得“龙胜”一名之前史籍中对当地的称呼。关于桑江的最早记录应在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时任静江府(今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的范成大,采取结团设寨的方法管控地方,将“静江管下溪洞徭人,结成五十五团,置桑江寨以统蜀之”。
清朝乾隆年间,桑江由义宁县(今临桂)析出,设立理苗厅(又称理苗分府)。自彼时起,才有了作为地名和独立建置的“龙胜”。
“对于命名这个问题,研究领域中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就是清政府为彰显天子龙威故而命名‘龙胜’。”龙胜各族自治县档案史志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龙胜之名来源于清政府对自身武功的自诩,将“龙胜”理苗厅视为龙首,在周边出现了名为“龙脊”的村镇。
民间传说,早期定居在龙脊区域的居民是来自湖南紫鹊界的苗族和瑶族先民,在这里开山造田。他们最早定居在龙脊下面的大寨村,随着居民的繁衍生息,逐渐分布到周边山头。
“这些村寨的命名方式都很有特点。”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地处梯田的头部,所以寨子叫田头寨;因为是新盖的寨子所以被命名为新寨;大茅寨所在的地方曾经是一片荒山,“大茅”在方言中正是荒地的意思。“这个命名规律一定程度侧面印证龙脊就是紧跟着县城这个‘龙首’下的‘龙之脊背’。”
夏日,龙脊稻田郁郁葱葱。
◆寻访◆
山体形状走向似长龙
百姓住在“神龙脊背”
从龙胜县城出发,向东南方向行驶十多分钟就进入龙脊镇所辖区域。龙脊镇山岭连绵,汽车一路上沿着盘山公路行驶。
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龙脊镇的龙脊村和大寨村。龙脊镇大寨村党支部原书记潘保玉说,相较于“龙脊镇”,“龙脊”实际指代的范围要更加广泛。在当地村民中较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因为这一带山岭的走向像一条长龙,老百姓定居的村落就在“神龙脊背”上。
“说这些山像长龙,也跟龙脊的梯田有一定的关系。”据介绍,龙脊梯田历史悠久,始建于秦朝,成形于唐朝,完工于明朝,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龙脊的壮族、瑶族先民世代耕种梯田,至今仍保留“耦耕”等传统耕作方式。梯田依山形地势而修,从水流湍急的河谷到云雾缭绕的山峦,凡有水、有地的地方,都开凿了梯田,形成了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丽景观。
沿着进村的盘山公路不断向上前进,车窗外逐渐蒙上了一层水雾。在抵达龙脊村的时候,空气中浓浓的水汽便扑面而来,脸上就像敷上了一块天然的保湿面膜。
龙脊村的一处平台上修筑有一座凉亭,从凉亭俯瞰,能看到梯田沿着山脊蜿蜒而上。潘保玉告诉记者,龙脊梯田区别于其他梯田的特点就在“陡”和“狭小”。龙脊梯田的坡度多在26—50度之间,最大的田块面积不超过一亩,最小的田块甚至只能插3株禾苗,所以民间流传着“青蛙一跳三块田”和“一床蓑衣盖过田”的说法。因为坡度实在太陡,大部分田块只能人力耕种。
“从龙脊各个村寨的高处向下望,一块块田地就像是龙身上的鳞片。”潘保玉说,龙脊的梯田经过不断拓展变得颇具规模,层级最多有1100多级。“这些山上几乎处处都是梯田,在梯田的装点之下,‘神龙’就像活过来了一样,‘龙脊’就更加形象了。”
◆探究◆
巧妙利用独特地理条件
造就世界级“龙脊”景观
龙脊之所以能被冠以龙的形象,除了形似,还有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龙脉”传说。
龙脊镇龙脊村党支部副书记廖志腾告诉记者,龙脊这一带的山陡峭险峻,本身并不适合用作开垦田地,但先民定居之后规模却越来越大,这说明当地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这个优势便是充沛的水资源。廖志腾说,龙脊水源十分充足,甚至在山坡截面上插根管子就能缓缓流出泉水。这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稻田灌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依水而居,而龙在传说中又有行云布雨能力,所以龙脊各个村寨都留下了不少与龙相关的“痕迹”。“以前的人们相信这座山有一条‘龙脉’,正是有了‘龙脉’的滋养,才给山上带来了充足的水资源。”
在龙脊村,有一口日夜喷涌的泉眼,这是村民们发现的最高泉眼,被唤作“龙泉”。村民们在这里修筑了凉亭和石碑,石碑上镌刻着“龙泉千秋在,甜水永世流”几个大字。泉眼外部被筑成了龙的样子,村民都称呼它为龙泉井,井口雕刻着一条石龙,仿佛一条神龙降临凡间。
现在,人们知道,龙脊丰富的水资源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简单来说,龙脊水资源的充沛来自地形和土壤两个优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程师何启仕介绍,这些水并非来自山体内。龙脊所在的南岭是东西走向,从北边来的冷空气与从南边来的暖湿气流在这里形成了锋面雨,降雨量很大,每年能达到1800到1900毫米。“这里的雨经常说下就下,被当地人称为‘娃娃天’。再加上山的走势错综复杂,形成了一个个小盆地结构,能留存雨水。”而龙脊地下主要分为岩层与土壤两层结构,底下的岩层不透水,而上方的土壤又极具黏性,开垦田地能起到保水作用,这让建造梯田成为了可能。
充沛的雨水资源加上特殊的地质结构,让龙脊的土壤像是一块海绵,每次降雨都可以储存充足的水分,底下又是不透水的岩层,这才有了在山坡插一根管子就出水的现象。
“山地高低悬殊,孕育了这里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并且,处在山脚下的河水在高温之下自然蒸发,向上飘散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山间常年不散的雾,这既给龙脊梯田增添了一分浪漫色彩,也为水的保持提供了必要条件。”何启仕说。
时光一转过千年。如今,龙脊不仅仅是当地人栖居的家园,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而享誉世界。
来源: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