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琪 见习记者 郭辰昊
“逍遥休闲何处去,世外桃源竹泉村”。民间有这样一句话老话,没去过临沂沂南的竹泉村,就像在山东没吃过煎饼卷大葱。
竹泉村,因家家有泉水、户户有翠竹而得名。可这样的村子早前却是一个人口不足500人的空心村。2008年,在最大限度保持原始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重新开发建设,竹泉村焕然新生,村民住上新社区,老村落变身新景区,形成一条依靠旅游业发展致富的新路子,而这样的改造也被誉为“竹泉模式”。
随着“家家挂红灯,户户贴春联,村村有好戏——回村过大年”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在16市同步启动。独具特色的2024竹泉村·红石寨潮趣游园会也将“龙”重登场。
竹泉村
昔日破旧茅屋变新房
走进如今的竹泉村,映入眼帘是茂密的竹林,脚下是一条泉水淙淙的水街。时值冬日,竹林依旧充满生机。大大小小石头垒砌的茅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街两侧,在一所摆满竹筐的茅屋里,记者见到了老村支书高寿会。
从小在村子里长大的高寿会,60年代成为村里的村支书,一干就是30多年。
老村支书 高寿会
回忆起2007年前的竹泉村,高寿会说,那时村里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低矮的茅屋,破旧的院落,散布在小龙山的两侧。每到雨季,茅屋漏水,道路泥泞,逢大雨时山水瞬间填满沟河,溢到路上、院子里是常态。
干农活也是件“麻烦”事,“去山上种地收粮食,需要推着小推车,只能一个人推着,两个人拉着,一同上山。”
那时,村里已有近半数人家搬到老村外居住,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只有部分年老体弱的老人留在老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不足4000元,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和“空心村”。
进入新世纪,国内旅游行业的开发掀起热潮。高寿会告诉记者,拥有竹林和泉水优质资源的竹泉村也迎来发展的新契机,时任铜井镇的领导拿着县里招商引资的政策,打动了在外创业的企业家韩建军,决定回乡投资竹泉村。
2008年,竹泉村进入改造建设阶段,在最大限度保持原始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为村民修建新居,实现村庄整体搬迁,将竹泉村分为“一新一旧”。
“2008年春天开工,夏天我们就搬进了新房。”在旧社区不远的地方,便是社区新址。灰瓦白墙,一排排四合院整齐排列,家家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这些是给回村的年轻人修建的,一般都是三居室或者四居室,老年人居住的房子在这些院子的后面,配套设施完善。”高寿会说。
旧时的竹泉村 道路泥泞
新房背后也有些故事,“一开始很多人对改造不认同,对未来的发展也没有信心。”高寿会说,那时村里的老人居多,虽然改造后有补贴政策,但他们久居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村里领导上门耐心开导,挨家挨户做通工作后,旧村改造才顺利进行。
改造后的竹泉村铺上了柏油路,村民交通出行便利,居住环境提升,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高寿会说,村民心里美滋滋的,没想到有一天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原来竹泉村旧址经过修缮提升,加入旅游元素,成为一个具有古村特质的乡村休闲景区。
返乡人家门口创业
如今已经79岁的高寿会,早已告别村支书,过上了退休生活,因为有一门编竹筐的手艺,被景区聘为竹编手艺人,在修缮后的茅屋中展示,成为景区一大景点。每到旅游旺季,茅屋里里外外总是挤满了前来观赏和购买的游客。
高寿会说,景区给村里有手艺的老年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不少年轻人看到家乡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做起小生意。
竹泉村
2009年竹泉村景区开业时,80后毛培娟回到这里,当时的她还只是一名普通员工。“那时候还不叫民宿,也不叫酒店,就是宾馆。”10多年的时间,如今的毛培娟成为竹泉村的民宿负责人,管理着30多套民宿。
“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来这里玩,伐根竹子扛着回家,过年的时候可以挑鞭炮,村民也都喜欢伐一些竹子到集上去卖。”毛培娟虽不是竹泉村人,但她说这里承载了她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感觉竹泉村比我们村好,当时对北方怎么有这么多竹子感到好奇。”
谈起这些年竹泉村的变化,毛培娟说,风景越来越好,游人络绎不绝。“最初负责民宿的员工只有6人,如今已经发展到30多人,旅游旺季的民宿间间爆满。”对于民宿的管理,毛培娟安排得井井有条,沟通能力强的年轻人做管家,年龄大一点的做清扫工作,90%的员工来自竹泉村。
“我是嫁到这个村的媳妇,景区没有开发的时候,工作要到县城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打工。”景区负责人贺俊红说,早前的村里会留下很多的老人和儿童。而景区得到开发之后,很多人回到村里,便利的条件让村民免去长途奔波。
文旅融合让旧村焕新生
“2009年7月12日”,高寿会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在他心里,这个日子不仅是竹泉村景区开门纳客的日子,更是村民开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乡村旅游带来的福利正引领着他们迈向富足的生活。
在以往,乡村旅游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农家乐配柴火地锅鸡,而在竹泉村,古戏台、古村落保持原始风貌,竹林、泉水随处可见。以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融度假、休闲和观光于一体的系统性打造,开创了乡村旅游的全新模式。
冬日的竹泉村
开业不久,随着客流量的增长,竹泉村古村区的游客承载力开始显现出不足。为了提高景区的承载能力,2011年竹泉村进行了二次规划,将红石寨和桃花峪溶洞景区纳在其中。红石寨的投运,极大地提高了景区的承载能力,连续几年游客增长率都保持在50%以上,2018年景区共接待游客近130万人次,游客群体逐渐多元化,客源地也越来越广。
景区发展为当地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很多村民有了收入,腰包自然鼓了起来。竹泉村党支部书记高全功告诉记者,景区内外的饭店、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土特产销售门店等将近200家,还有一批家庭农场、采摘园等,日常可以解决一千多人就业。
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3万余元,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大名鼎鼎的富裕村。
2017年,乡村振兴的提出,也让竹泉村迎来了新的机遇。高全功说,“以前村民做买卖找不到头绪,经过这几年的锻炼,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里通了自来水,村容村貌重新修整,还设立阅览图书室,组建老年棋艺协会、老年秧歌队等独具特色的文化队伍,不定期演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竹泉村保持原始风貌
2022年,竹泉村的村集体收入已经迈入百万行列。2023年,村里以合作社模式将大队院两侧楼房打造成新民宿和爱心食堂,为游客和村民提供服务。景区游客量也已恢复到2019年平均水平。
“空心村”华丽变身,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一碗“旅游饭”撬动和美乡村建设的“大能量”。这让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毛培娟说,“现在虽然住的是四合院,相信以后家家户户都是小洋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