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宝爸表示自己小的时候特别淘气,总是惹祸,当然没少挨揍,可以说是在父母的打骂之下长大。那个时候,他就在心里暗暗的想,以后自己成为家长之后一定不会打骂孩子。如今,他对自己的女儿,一直都是温柔的鼓励式教育。

我们小的时候,一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父母工作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娃。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没有耐心,斥责为主。

不得不说的是,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现在的家长多数都和邻居家宝爸一样,对于宝宝的教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家都以激励式的教育为主了。

但是,对于孩子这种激励式的教育也是有利有弊的。邻居家的娃是个女孩儿,宝爸可以说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对自己的女儿特别宠爱。为了让女儿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他对孩子说,如果你能够做到每天按时起床,晚上到了约定的时间就入睡,等到周末的时候,我就带你去游乐场玩。

最开始的时候,女儿的表现非常好,每天晚上到了应该入睡的时间,就会乖乖回到房间里休息,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变得越来越拖拉了。问及原因,女儿说我上周每一天都按时睡觉,而且还早早起床,你也没有带我出去玩儿,这周我就不想继续有这种表现了。

原来宝爸上周临时加班儿,就没有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虽然他没有带女儿出去玩儿,但是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鼓励。没有想到,孩子却因此而变得更加拖拉了,他只好和孩子承诺说,这一周你好好表现,老爸会带你出去吃好吃的。

邻居家的宝爸给孩子承诺了那么多,只是想让娃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否兑现奖励,宝宝都应该按时休息,按时起床,那是娃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的眼里,这是一种有偿的行为,家长没有兑现,自己就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

可以说,这种激励的做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邻居家的宝爸错误的利用了“扇贝效应”,才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什么是扇贝效应呢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孩子习惯了家长给予自己的固定奖励机制,他们会根据大人的奖励来调整自己的表现。

在家庭教育上来说,如果父母给予孩子奖励,他们会积极阳光的成长。家长不断的给娃儿奖励,他们会不断的成长,但是一旦失去了奖励,孩子就会停止成长。

《现代际》中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这种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有的家长错误的用了扇贝效应,就会对娃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无利不起早的坏习惯。如同邻居家的宝宝一样,早睡早起明明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没有想到,在爸爸的激励之下却变得无利不起早了。

还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过度消耗他们的积极性。当下有很多父母认为扇贝效应的教育方式效果不错,从而增加了奖励的频率,目的是想提升孩子的成长。事实上,当娃在这种激励之下可能会变得失去积极性。也就是奖励的越高,效果可能会越差,孩子对于自己成长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

《中学语文》中指出,激励是一门艺术,它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此我觉得,扇贝效应的教育方式有利也有弊的,家长要合理使用,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延长奖励

比如说孩子在家长的激励之下,开始遵守时间,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了。可以从一周一次的奖励,慢慢的改成半个月一次,直至一个月一次。

比如,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娃每天完成任务之后奖励他吃美食。过几天可以把周期调整为一周,如果这一周每天表现都很好,可以带她出去吃大餐。慢慢的改成半个月奖励一次,或者一个月奖励一次。

奖品也要丰富多彩,如果家长总是给孩子买小玩具,他们就会变得没有新鲜感了,可以把玩具变成小食品,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带娃出去旅游。

Tips:不同的奖励,会让孩子感觉特别有新鲜感和期待感,他们会带着热情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前提一定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小奖品。

另一方面,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扇贝效应是为了让孩子更快的获得驱动力,更好的接受新鲜事物,懂得努力学习,要根据孩子做出的反应而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位母亲说,孩子尝到了奖励的甜头之后,居然和自己谈条件,娃说不想要奖品了,要现金,还说自己不会乱花钱,母亲果断的拒绝了,尽管孩子哭闹、撒娇。母亲也没有答应孩子的要求,面对娃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果断的拒绝,如果一味的妥协,会让孩子没有了边界感。对于孩子的奖励达不到期望的效果,就是无效的。

结语:

总的来说,扇贝教育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家长要做好引导,不要把这种方式变成了弊端。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优质作者榜#
举报/反馈

赛赛育儿日常

3.6万获赞 2万粉丝
分享家庭教育、育儿知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