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讲科普#

有人认为乡村地区是中国传统葬礼的最后居所,所以葬礼的整套仪式应该保留;

也有人认为,现在的乡村葬礼,整体流程太过于繁琐,流于形式不说而且还有浪费嫌疑,应该将其简化甚至直接抛弃。

这两个观点,各自都有大量的支持者。那么,传统的葬礼形式是留还是去?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承和改变呢?

葬礼背后的传承和某些仪式的客观性

葬礼又叫丧礼,因为自20世纪开始,城市地区的聚居特性,传统繁琐而宏大的葬礼仪式不便展开,所以这套仪式流程就只有在乡村地区才有了。如此一来,现在提到传统葬礼,就会在前面加上“乡村”或“农村”特定的地域称呼。

这种表述其实是不严谨的,葬礼虽然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但绝不是只在农村地区才有,所以相对严谨一点的表述应该是传统丧礼,而不宜说是乡村葬礼。

从整套葬礼的流程看,逝者从离去的那一刻开始,整套葬礼的仪式就算开启了。逝者的家属需要给其穿上寿衣(又叫老衣),接着将其从居住的房间搬到堂屋正中区域。

通常来说,堂屋正中区域,尤其是每家每户摆放灶神的面前,是一个家庭内最庄重而又严肃的地方,只有这家的主人离世后,才会以死后的形态居于这个位置。

接下来便是烧纸钱、选择下葬的日期、准备棺材以及做好夜里守灵的准备。在繁琐的仪式中,逝者的家人不能牵头做事,还需要找家族中最年长或者有威望的长辈来协调和领导。

而且,在大的流程和环节中间,还夹杂着大量琐碎的事情。整套流程走下来,从仪式的举办,到法师或者说是阴阳先生的操持,再到守灵环节的漫长,还有下葬当天将礼仪流程从家里延伸到墓地的中间环节。

每一步都由一条线在牵引着逝者的家属往前走,只有当整套流程完全结束后,才意味着逝者已彻底用另外的姿态而存在了。

除了中间一些细节性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化而改变,传统葬礼大致的流程,从过去数千年到现在,整套仪式的骨架始终是如此。

而一些仪式的背后,往往又承载着某些客观性的元素。比说为什么要停灵守灵,而不是过世后尽快安葬,这其中既有家属寄托哀思的过程,同时也存在死者死而复生的担心。

很多传统的故事中,都讲述过一个人死后,在家里停灵期间又复活了的情况。虽然复活的理由各式各样,但从客观的角度看,有些身患疾病的人,确实会因为晕厥等情况,让人误以为其已经死亡。

而古代医疗技术低下,人们不了解情况,所以就利用停灵的时间,在活着和死亡之间,预留出一个空档期。

再者,即便逝者没有疾病等因素干扰,迷信的古人多数时候也相信灵魂的存在。假如逝者没有进入阴间而由于各种原因又回来了,那他又去哪里附体呢?

至于守灵的情况,通常是全族人齐上阵,这不单单是哀思,其实也是一种对死亡本能的恐惧。假如只有逝者几个家属在守着,夜半更深没有人不会害怕。

同时,守灵的背后,也是对逝者本人和本族乃至整个乡村关系网的考验。倘若没有人前来或者来的不多,往往意味着逝者的一家跟他人的关系不好。

而且,别的人来不来参加丧礼,反过来说也是看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对应。也正因为有这层因素存在,所以在传统葬礼中,既是化解老仇恨的场所,可也往往会是新仇恨产生的起点。

这些情况看似是围绕死亡而存在,实际上死亡只是一个微妙的节点。也正因为如此,对传统的乡村老人们来说,他们对于身后事看的极为重要。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葬礼背后流程的繁琐,蕴含和隐藏着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又往往让一些人感到疲于奔命。尤其是有过城市生活经验的年轻人,不管有没有参加过葬礼,对于葬礼往往都表现的很不适应甚至是抵触。

希望取消葬礼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不适应葬礼的流程形式,或者是自己已经为亲人举办过葬礼,有的人就此对葬礼仪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恐惧和抵触仅仅是表象,背后是对复杂事务和人际关系处理起来的无力感。尤其对当事家属来说,整个葬礼期间,虽说自己才是家里的主人,可流程中他们就像被牵线的木偶,完全没有自主权,一切得听从安排行事。

流程的背后,不光是身心俱疲,还有操办葬礼所有的花费。不同地区的仪式流程不同,但有些地方的花费确实是比较大的。

假设逝者的家庭条件不好,或者逝者本人原先就有重病花费不少的话,那么葬礼的开支,确实又会是雪上加霜。

当然,这种情况又并非是绝对的,有的地区会咬着牙大操大办,而有的地区在知道家庭有困难的情况下,往往也会节俭举办,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是否会变通的背后,往往也能显示出某个地方在葬礼的问题上,是否存在攀比和大操大办的现象。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个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差异,背后的情况往往是相当复杂的,牵扯面也不仅仅局限在丧礼和死亡领域。

由此便又牵扯出了第二个因素,即希望取消葬礼的人看来,整套流程是形式大于实际,而且形式本身扭曲了真正的哀思和寄托。

比如说在某些地区的守灵期间,中间每当有外客前来凭吊烧纸,守灵的亲属都得在灵前哭。哪怕亲属哭不出来,也得发出嚎哭的声响,而不能出现鸦雀无声的场面。

再比如下葬当天,整个丧礼队伍要通过村里的主干道前往墓地。在这个过程中,丧礼队伍往往会在各主要路口停下,鼓乐队要在这些地方吹奏。

这时候,前来围观的村民,有些人会特意去看逝者的亲属有没有在哭泣。对很多实在哭不出来没有眼泪的人来说,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简直是最大的煎熬。

诸如以上的流程,在整个葬礼期间还有很多。对逝者的家属来说,他们原本就要承受亲人离去的悲痛,还不得不在众人面前表演一整套流程,于是这就成了对身心的双重折磨。

也正因为如此,民间才有“盖活人眼”的说法。意思是说,葬礼期间家属的表现,一切都不是为了逝者,而是为了自己和今后的生活,所以一切无非都是表演。

在古代,多数时候人们的活动范围就局限在家乡周边,人际关系复杂,所以葬礼上的很多表现,往往会影响到当事人今后的生活。

如今大量的年轻人在城市生活,偶尔回农村参加传统的葬礼,不管表现是否得体,或者说是“合格”,本身都不会影响到他今后的生活。

也正因为这一点,已经褪去乡村主旨生活的人,对于葬礼这种形式主义,就变得不耐烦甚至深恶痛绝。

以上,便是有人希望传统葬礼消失的原因。

传统葬礼的背后代表了什么

既然一切都是搞形式,那为何不触及事情的本质,直接让流程简化呢?从葬礼的传承来看,这套形式的背后,是古人刻意这样发明的。就是说,古人也知道这是形式主义,但就是要这么办。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对死亡的一种认知。千百年来,人们只知道死亡是一个活人的消失,可消失后究竟又发生了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

对此,古人就对于死亡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和理解。葬礼被称为“礼”,正是儒家观点的集中体现。

儒家认为,通过葬礼形式,就完成了死亡和或者的团聚,甚至是让死亡用另一种形式归来。如果用现在的观点去理解,更像是用一种宏大的仪式,完成对逝者和死亡永久的记忆,这样也就相当于死亡又归来了。

其实,不光我们有类似的认知,别的国家和民族,对于葬礼的认知也都大同小异。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葬礼仪式,这套流程的背后,也是一种死亡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至少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套传承不可更改。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多种观念和仪式都消失了,唯独死亡后的仪式,各国都还保留着。

虽说在不同时期,往丧礼中也融入了各种新的元素,可流程本身却一直存在。

未来的葬礼会怎么样?

多年来,各地也一直在倡导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等,尤其是近年来,更是提倡海葬、树葬等新型的葬礼形式。

虽然有人也做出了响应,但是对绝大多数的农村人来说,他们依旧保留着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

所以,传统葬礼的主要流程,大概率还是不会消失,只是在一些细节仪式上,有些会不适应新的环境被剔除,有的则可能会融入新元素。

比如烧纸钱这种习俗,最早是从宋代开始的。再比如葬礼上的鼓乐队或者其他表演,之前也是没有的,在有些农村地区,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加入的这一新元素。

也因此,葬礼的流程看似守旧,但其实也一直在变化,只不过相对于其他观念,葬礼仪式的变化程度不大。在可预见的未来,应该还会有新的元素融入其中。

结语

说到底,葬礼和死亡是直接对等的,而死亡背后蕴含的各种意义,千百年来人类只是提出了观点,却无法让死者呼应,更无法去证实各种观点。

在这种局面下,葬礼表现出来的一切现象,葬礼本身的全部流程,就是在完成一场死亡的素描。人们借此想看清死亡的真正面目,以此来铭记逝者。

举报/反馈

Hi科普啦

491万获赞 38.4万粉丝
用观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文化
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