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按部就班上下班,内心却极度空虚,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迷茫;
每天准时准点守着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自己却无所事事,日渐恐慌和消沉;
想做点什么改变自己,但是一有时间又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刷视频、打游戏,沉溺在各种信息里无法自拔;
......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面对的问题,想改变,却总也动不起来,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回响,真的就这样过完一生吗?
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中通过内观自我、外观4个可塑能力,深刻剖析了想改变却改变不了的原因,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改变方法,指出真正的觉醒是认知的觉醒,而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想要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先要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动起来,打破3个常规认知,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运动,不仅是为了健康更是为了高效地学习!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状态,那就是整日浑浑噩噩,迷迷糊糊,想学点工作以外的其他技能,但是感觉精力已经严重透支,无暇顾及。
相信很多人对运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减肥和保持身材的表面层次,事实上,运动带给我们的改变不仅局限在这些方面,更多的是对大脑的改变,合理的有氧运动会刺激我们体内的多巴胺,而多巴胺能有效地提高我们大脑的创造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运动之后1-2小时是大脑的“黄金时间”。此时,如果就此选择刷视频看手机或者躺平睡觉,则会让大脑中新生的神经元失去链接和重组的机会,运动也只会停留在表面层次。
如果选择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或者、学习记忆某些知识,则可以刺激神经元的生长和重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不妨把“运动+学习”这一高效组合模式运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在写作业前,不妨先让孩子出去运动一会,玩一会,再进行学习,或许孩子的学习会更加轻松和高效。
每日反思,不是为了自我批评而是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老板的指责和批评,我们会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脱口而出怒对回去,过后可能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当我们面对爱人的抱怨或不理解,我们会歇斯底里地和对方争吵不休,到最后气到吐血。
......
遇到此类种种问题,这或许是我们最常规的应对方法。
如果我们不想让此类事情重复发生,反思是改变的必要前提,当然反思不是一味地自我批评,自我责怪,比如自己怎么这么没用,工作也做不好,或者怪自己遇人不淑诸如此类。
我们更多地是要问问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难道都是对方的错吗?我还可以怎样解决才不会两败俱伤。
长此以往,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便不会措手不及,也不会靠本能反应来解决问题,而是更加理性一点,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日反思,也可以用笔记的形式将一天中最触动自己的感受进行复盘,或开心的、或痛苦的,进行自我整理和反思,并提炼出切实可行的改变和调整措施,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刚开始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写某件事或某个感受,当我们刻意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我们会将自己从整件事中“拎出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这样就会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冥想,不是“修仙”而是为了学会专注当下
《去有风的地方》马爷稳如泰山静坐的场景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无论是别人打招呼,或者是苍蝇飞来飞去,都无法影响马爷气定神闲地打坐。
这种方式和冥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给我们现代人的感觉是只有看破红尘的人才会这样做,类似于“修仙”、“出家”。
真正的冥想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抛开各种杂念,用静坐,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的方式进行冥想,目的不是真的要“修仙”,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专注力。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之所以焦虑是想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并企图能快速见到效果,做着这件事,脑子里却想着其他事,想法过多,却没有一件付诸实践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愧疚,自责的情绪。
最现实的案例就是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脑子里却在想,还有多少作业没写,还有什么工作没完成,还有什么家务没干等等,导致陪伴孩子的时间断断续续,自己和孩子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冥想,可以让我们学会专注当下,每天只需要给自己15分钟的时间,让自己沉下心,放下浮躁和焦虑,让自己学会专注,活在当时当下。
孩子需要的是高质量地陪伴,当我们怀着心不在焉的态度陪伴孩子时,孩子能感受到这种敷衍的陪伴,从而缺乏安全感,如果真的有很多事情要做,又不得不陪伴孩子时,不如告诉孩子,我们可以陪伴他玩耍的时间,并在此段时间内,全心全意陪伴孩子,之后再去做其他要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把时间聚焦在一件事上,让陪伴没有压力,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正的关爱。
在电视剧《繁花》里,强总说过一句话,“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同一个目的”,也是在强调同一时间里专注力的重要性。
专注力成为现今社会的一种稀缺品质,如果每个人都在想自己要在同一时间同时做很多事情,殊不知,到最后哪件事也做不好。
综上所述,打破以上3个常规认知,并做出切实行动,改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