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安全感源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只有自己内心强大,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

从小建立起的安全感,是孩子未来幸福的宝藏,他们敢于独自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正是源于内心充足稳固的安全感。但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却没能建立起安全感,常常被不安、焦虑的情绪所困扰。哪些原因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建立安全感的策略有哪些?

一起来看——

安全感是帮助我们稳定情绪,平和、从容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必备的心理状态。安全感的缺失会让我们患得患失、焦虑不安、敏感多疑,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安全感对于提高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至关重要,所以,老师和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培养内在安全感,这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礼物。


图片

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



1. 童年缺爱造成不安全感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6~24个月的婴幼儿与父母的关系,决定其成年后的安全感。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需求始终得不到满足,或者缺乏温暖的成长环境,内心就会产生深深的不安感。比如,童年没能得到父母的温暖照料,父母关系不和、家庭关系紧张,或是被父母忽视、冷漠对待等,这些情况都容易将孩子置于紧张、恐惧的状态下,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会逐渐被削弱。

图片


2. 心理创伤造成不安全感


“心理创伤”一般在精神病学上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情”,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这个道理。在经历特殊创伤后,这件事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对这类事情的看法,一旦再遇到类似的情景,身心都会迅速做出反应。比如,被嘲笑过身高的人,也许身高会成为他的痛处;长期被父母责骂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甚至逃避、对抗与人交往。父母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随口说出的批评或责怪,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孩子则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感受它带来的疼痛,治愈这些伤口,而这一过程也在渐渐消耗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


图片

建立安全感的策略有哪些?



真正的安全感源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只有自己内心强大,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帮助孩子尽早建立内在安全感,父母和老师需要掌握这样四个策略。
1.觉察内在需求:塑造安全感
当孩子缺乏安全感时,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内在感受,需要让他们觉察自己的内在需求。写日记就是一种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方式。
孩子们能够在日记的倾诉中发现自己的创伤,暴露自己的痛苦,接着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日记可以是一个知己,可以是一面镜子,也可以是自己的向导。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可以教会孩子从三个角度去思考:我真实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事情过去发生过吗?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让孩子发现让自己感到不安的症结在哪里,二是要让孩子学会接纳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接着,孩子们就可以从日记中被记录下的客观事实中验证自己的认知是否到位,判断是否正确,从而更加坦然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在正视自我、正视事实的过程中塑造内在安全感。

图片

2. 建立内在标准:巩固安全感
个人的内在标准,是指对自我的正确内在评价。一个建立起内在标准的孩子,几乎不会受到外界的不正确评价带来的干扰。
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心已经建立起了恰当的内在标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懂得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也会带来更加强大的内心力量。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懂得如何从容、客观地处理遇到的困难。以某次成绩不理想的状况为例,没有建立起个人内在标准的孩子会觉得:“我成绩不好,我不值得被别人喜欢。”而已经建立起内在标准的孩子则会觉得:“尽管我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孝顺长辈,对同学友好,乐于助人。所以,我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个人内在标准,首先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是能够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劣势在哪里,懂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并且有自己明确的原则和底线,在标准的维系下充实内心的安全感。

图片

3. 培养“三角思考力”:增强安全感
什么是“三角思考力”?“三角”,指代“多角度”,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三角思考力”就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稳定、客观地思考事情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具备了“三角思考力”,懂得多角度地观察世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情背后的原因,当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容易钻牛角尖,处理问题会更加通透。而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孩子,通常会采用单线思维看待问题,一旦遇到复杂问题,他们往往会害怕、焦虑,缺乏从容掌控问题的安全感,对困难无所适从。所以,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养成“三角思考力”,在看清、看透问题本质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感。
4. “爱得其法”:建设安全感
老师和父母为孩子营造具有安全感的环境,要给对方需要的爱,要“爱得其法”。如果爱的方法不当,则会让孩子感到压抑、伤痛。如何做到“爱得其法”呢?首先,给孩子的爱要有度。给予孩子爱意的过程中,老师和父母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给予有分寸、有尺度的爱,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意环抱,而不是被爱意束缚。其次,给孩子的爱要尊重。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意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在自由的空间里享受爱意,而不是处在爱的控制下。再次,给孩子的爱要有效。父母和老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怀有一颗同理心,真正理解孩子,换位思考孩子的真实需求,给孩子具体、实在、舒心的帮助,这样才能在盈满爱意的环境中为孩子真正建设具有安全感的氛围。
引导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给予孩子实在的安慰和爱意,启发孩子建立起一套个人内在标准,并养成通达地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安全感。内在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未来才能在面临更多不确定时稳妥地解决,才能开心、自由地健康成长,才能善于发现生活里的更多美好,散发出更温暖的光芒,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他人。

本文转自|人民教育

文章作者|吴小霞

视觉设计|王荣佳 小董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举报/反馈

中国教育报

114万获赞 88.3万粉丝
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