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作者榜#

上文我们详细讨论了李煦家谱, 这次笔者谈谈高其位、高其倬、高其佩的汉军镶黄旗高氏族谱。他们和李煦祖上都是源于山东。红学曾经将《红楼梦》续作者高鹗错误认为是高其位家族,还根据高鹗的同年张问陶写给高鹗的诗里提到红楼梦后几十回为高鹗作,再加上张问陶作诗歌其妹妹张问筠嫁给了汉军镶黄旗高氏,所以很多人错误地联想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笔者经过查阅张问陶家族的四川遂宁张氏族谱、高鹗中进士的齿录(详细记载高鹗祖先)以及高其位、高其倬、高其佩在山东的《高密高氏族谱》发现高鹗是镶黄旗包衣,祖上并不显赫,并非高其位、高其倬、高其佩的镶黄旗汉军,虽然同属镶黄旗。高鹗只是攀附高其位家族,因其位、高其倬、高其佩该高氏家族在清代显赫。张问陶妹妹并非嫁了高鹗,而是嫁给了高其位的曾孙高扬曾。 高其位、高其倬、高其佩家的镶黄旗汉军高氏和李煦家族一样,实际上祖上源于山东,后来投降归顺满清,才去了辽东。

《 潍坊文史》-记录了此汉军高氏显赫的姻亲关联。

  先世迁铁岭 从龙入关内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高氏家乘》。
  《高荫爵墓志铭》关于高氏自高密迁铁岭的记载。
  清代八旗汉军和八旗满洲包衣中有许多家族源自山东,这些原籍山东的八旗子弟为清王朝的缔造立下了卓越功勋。以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为代表,原籍高密的汉军镶黄旗高氏,就是清代著名的八旗世家之一。
  八旗中山东人众多 高氏先祖迁居辽东
  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开始时只设满洲八旗,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来皇太极又增设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汉军和八旗满洲包衣,大部分是汉族人。清代八旗中的汉族人虽然来源复杂,但是山东是最重要的源流之一。清代八旗中的山东人主要有三种源流,一是祖籍山东投降归顺满清的将士军卒,二是原籍山东归顺满清的士绅平民,三是清军掳掠山东时掠夺的人口。

  明代,辽东属山东布政司所辖,因此山东、辽东两地关系紧密,军民往来频繁。早在明初就有大量山东籍军人驻守辽东,清初祖籍山东的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世代都是驻守辽东的明朝将领,其麾下也多山东子弟。著名的辽东铁骑许多将领都是山东籍,明末著名将领宁南侯左良玉、弘光四镇之一的刘泽清都是山东人。左良玉之子左梦庚后来降清,许多山东士卒随之编入汉军八旗。清军掳掠山东时携掳的大量人口也是八旗中山东人的重要来源。崇祯年间,清军数次入关,掳走大量山东人口。如崇祯十五年清军攻破昌邑,昌邑人姜士桢被掳,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李西泉的继子,改姓李,康熙年间历任江西、广东巡抚;其妻为康熙乳母,其子李煦为康熙伴读,后任苏州织造,其侄女嫁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诸城人李佐圣,崇祯十五年被清军掳往辽东,范文程爱其才,延请教授其子,后入旗籍,官延平府知府。高密景芝(今属安丘)人郝文芳,清军入关,弃笔从戎,改姓高,以汉军镶黄旗贡生官苏州知府、湖广上荆南道。

  以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兄弟为代表的汉军镶黄旗高氏,祖籍莱州府高密县草桥村。关于高密高氏家族迁居辽东的历程,今天中国科学院收藏的《高氏家乘》以及《高密高氏家谱》记载的甚为明确。据记载,高氏家族世居渤海(今沧州一带),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高门望族。金末高氏先祖因元军屡次攻伐金朝,遂避乱东迁高密草桥村,即今高密姜庄。金元时期高家屡有出仕者,明正统年间高家十一世祖高生中举人,发展为高密北乡大族。后来高氏家族因各种原因外迁,一支徙居山东高唐,一支徙居陕西宁羌,一支明代万历年间徙居关东,徙居关东的即高其位兄弟的太高祖、高密高氏十六世高友。关于高友徙居关东的原因,清人黄百家《赠太仆寺卿高公天爵神道碑铭》记载说:"其先山东高密人曰有(友)者,以被诬配辽铁岭卫".明清两朝,铁岭是朝廷流放重犯的地方,几百年间,有许多达官重臣、文人学士被流放发配到铁岭。高家先祖高友是否是被诬陷而被发配至此,今天早已不可考究。

高其倬画像

  -
  后裔数世居铁岭卫 高尚义因军功连升
  据《高氏家谱》记载,高氏先祖高友,"性仁德好施济贫,彼处乡人皆以仁厚君子颂之",卒后葬在盛京沈阳新城堡。高友之子高良辅是高寿之人,享年90余岁,"鹤发童颜,目光灼灼,眉白如银丝,长数寸,披两耳之上,夜不寝卧,惟闭目端坐而已,人咸异之".他生有三子:景节、景山、景时。高景时生五子:尚仁、尚义、尚礼、尚志、尚信,其中以高其位的祖父高尚义最为知名。
  高尚义(1596-1660),号弼轩,明朝末年,明军在与清军的作战中屡遭失败,高尚义同诸多的辽东汉族边民一样隶属清军麾下,初授分得拨什库(即骁骑校)。崇德七年(1642),从清军征讨松山,掘濠困城,城中明军夜攻濠堑,高尚义随清军击败明军。在随清军攻克塔山、杏山、前屯卫、中后所等地的战斗中,高尚义督红衣炮攻击明军,因军功授半个前程(即云骑尉),署理牛录章京(即骑都尉)。顺治元年(1644),随固山额真叶臣攻克太原。顺治七年、九年三遇恩诏,加世职为三等轻车都尉。后随清军南入福建,督率红衣炮攻克建宁府、同安县、平和县、石梅所四城,授二等轻车都尉。清代世爵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恩骑尉、云骑尉九等,其中轻车都尉又分一、二、三等,品秩正三品。高尚义后任汉军镶白旗协领,驻防湖南宝庆、浙江杭州等地。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病卒,诰授通议大夫。
  高尚义有七子,长子高天爵官两淮盐运使,次子高膺爵袭佐领,三子高锡爵官临洮府知府,六子高承爵官安徽巡抚,七子高荫爵官直隶口北道。其孙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曾孙高起、玄孙高瑹皆官居一品,其家族发展为汉军八旗名门世家。
  家乡情难以割舍 数百年保持往来
  汉军高氏的先祖高友迁居辽东后,虽然数代居于铁岭,但时刻没有忘记故乡高密。雍正十年(1732),高密人高松若撰修《高氏族谱》,曾对高密、铁岭两地高氏宗族往来有详细记载。
  据《高密高氏族谱》载,雍正年间,高其倬任两江总督时,曾派幕僚、举人孙嘉瑾至高密认亲,孙嘉瑾受高其倬委托,根据高氏迁居辽东的历程,来到高密仔细查访,最后在姜庄找到高氏同宗。孙嘉瑾督促高密高氏族人高松若到高其倬两江总督任所相见,高松若推辞,孙嘉瑾"乃悻悻怏怏而去".后来高其倬转任云贵总督,至任后,两省属下来参见,当时高密堤东人、举人宫尔劝任云南开化府知府亦在其中。参毕各退,独留宫尔劝,高其倬乃告其"本高密县姜家庄人",复叙其迁关东历程。宫尔劝感念高其倬之言,立即派人回乡请高松若到云南,"周待备至,欢留旬余".宫尔劝又送高松若到云贵总督衙门,与高其倬相见,两人叙其世系,乃兄弟辈,因高松若年长,高其倬以兄呼之。"相待欢冾若亲骨肉,时常促膝对语,或述伊家风,或问余乡俗,意气勤勤肯肯,若有刻不能离者。"无奈高松若思乡心切,勉居三月遂辞归。高其倬临行时将其家族支谱赠给高松若,"谆谆以合定为诫".
  高松若携带同宗族谱回乡,雍正间,高密姜庄高氏倡修族谱,遂将高其倬一系合在谱中。高密姜庄高氏与高其倬家族一直保持密切往来,嘉庆年间,高密高氏四修族谱时,高其倬后裔仍将支谱寄与高密族人,共修族谱。直到今天,定居天津静海等地的高其位家族后裔仍与故乡高密高氏宗亲保持着密切往来,绵绵亲情延续数百年。

红楼梦

  兄弟多冠冕 奠定世家基
  《三河县志》关于高荫爵的记载。
  《陈州府志》关于高锡爵的记载。
  光绪《江西通志》关于高天爵的记载。
  "高氏世居铁岭,为镶黄旗著姓,一门印绶棨戟,布列中外。"这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对汉军镶黄旗高氏家族的赞语。高家能发展为世家望族,高天爵兄弟功不可没。
  率家奴守万年桥 三藩之乱中殉难
  高尚义的长子高天爵(1620-1676)是高氏家族值得骄傲的人物之一,也是《清史稿》为汉军镶黄旗高家立传第一人。他字君宠,岁贡出身。史料记载,他文武全才,"少读书,慷慨有大义,善骑射,能挽强弓。"23岁即从清军征讨,所至有功。顺治四年(1647)任山东高苑县知县,时高苑人谢迁聚众起义,攻破淄川,杀兵部尚书孙之獬,声势浩大。高天爵率数骑进入谢迁营垒,斩首数人,起义军潜遁。临近的博兴县城被起义军攻占,高天爵带兵救援,起义军丢弃辎重而逃。顺治九年(1652),高天爵升信阳州知州,《信阳州志》记载,其在信阳任上,"冲疲要地,肆应有余".
  顺治十一年(1654),经略洪承畴知高天爵有才干,特疏举荐,授长沙府知府。时清军征讨南明将领李定国,大兵聚集长沙,高天爵总理粮饷,完固城池。时父高尚义任杭州协领,病重,高天爵辞官省亲,随父回京。顺治十六年(1659)授建昌府知府,率兵讨伐贼寇,军功加一级。顺治十七年(1660),其父病卒,例应回旗丁忧,督抚奏请留任守制。《建昌府志》记载,高天爵在建昌十余年,"起病除困,补葺疮痍,凡有益于民者,政无不举".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爆发,靖南王耿精忠进攻建昌,建昌守军尽降叛军,当时高天爵已擢升两淮盐运使,江西巡抚董卫国特疏奏留,高天爵与诸子诀别,率家奴数十人守万年桥,叛军不能过桥。建昌守将赵印投降叛军,从侧后攻击高天爵,遂被擒获,送至福建。叛军劝降,誓死不从,高天爵在狱中秘密筹划密请大军入闽,作为内应,事泄被害,时在康熙十五年(1676)九月初四日,诏赠太仆寺卿。康熙四十六年(1707)其子高其佩任浙江温处道,为其父请扁,复请谥,御书"荩忱义烈"四字以额其家祠,特谥"忠烈".雍正四年(1726),其子高其位时任文渊阁大学士,高其佩时任汉军都统,俱官居一品,奉特恩赠礼部尚书衔,入祀昭忠祠。乾隆年间,又恩赏恩骑尉世职,世袭罔替。
清代皇帝像
  扶沟县任职十年 高锡爵入名宦祠
  高锡爵,字康侯,高尚义第三子。康熙三年(1664),由荫监生选授河南扶沟县知县。康熙五年(1666),因盐案罢官。次年昭雪,复任扶沟知县。高锡爵在扶沟政绩卓著,当时扶沟遭明末清初之乱,县衙焚毁,田地荒芜,赋役繁多。高锡爵:"劝垦耕以安百姓,修县衙以肃政教,修城郭以完保聚,修大程书院以振文风,建桥梁以通商旅,修鼓楼以警昏惰。"史称:"百堕皆举。"高锡爵在扶沟十年,后来入祀扶沟县名宦祠。康熙十四年(1675)升延安府同知,康熙十六年(1677)改开封府南河同知。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升任陕西临洮府知府,兼摄狄道县。乾隆《狄道州志》记载,其在任,"直方明肃,厘剔民累,法行令止,郡治肃然".当时临洮百姓赋税繁重,高锡爵革除陋规,一时弊绝风清。其离任后百姓建报德祠供奉。高锡爵为官注重文教,其在扶沟任上曾倡修《扶沟县志》、修建书院,临洮任上曾主持编纂《临洮府志》。
  康熙南巡至扬州 赐诗褒奖高承爵
  高承爵(165-1709),字子懋,号一庵,高尚义第六子,年少丧父,其母赵氏艰难抚育,后来高承爵、高荫爵兄弟不负母望,都名垂青史。顺治十八年(1661),高承爵由荫监生授蒙古都统七品笔帖式,"年虽少,有才略".康熙十五年(1676)升河南淇县知县,内迁西城兵马司指挥,升江南淮安府同知、扬州府知府。《重修扬州府志》记载:"在任三载,治行甚著。"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至扬州,高承爵前往迎驾,赐《灵隐》诗褒奖。诗云:"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高承爵勒石建亭以奉,旋升江苏按察使。康熙三十一年(1692)任福建布政使,到任三日,复命任安徽巡抚,次年改广东巡抚,丁忧回旗,服满命分巡南河高家堰。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南巡查阅河工,复命巡抚安徽,不久因事革职,仍赴河工。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南巡,雪其冤,命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候补巡抚督理静海漳滏沱等处河务,不久病卒。
  高承爵早年受其母与兄长教诲,为官清正廉明。其任淇县,时值三藩之乱,军需繁忙,兵骄卒悍,官吏多窜匿,高承爵先出库银采办,然后征于民,民赖以安。其任兵马司指挥时,不顾官职卑微,毅然处置不法豪强,史称:"高指挥之名震辇下。"其任邳州河务同知,"监赈绝侵冒,民怀其惠".其任扬州,政清民和,康熙皇帝以清廉褒奖。《扬州画舫录》载:"善擘窠书,为扬州太守时,民人爱慕,每岁暮,乡民求福字以为瑞。"初任安徽时,盱眙、泗州等州县河溢,修筑堤防,百姓避免流离失所。康熙三十九年(1700)再任安徽,值岁欠,捐俸施粥,微收钱粮,革除杠耗,奸胥敛迹,尤注重教育。其离任广东,"老幼扶携遮道,奔送自羊城抵梅岭,蓋千余里不绝".
  屡受康熙皇帝表扬 百姓赞高荫爵廉和
  高荫爵(1655-1712),字子和,号澹菴,监生,顺治十二年(1655)出生于杭州,其父高尚义时任杭州协领,六岁时其父病故,从其兄高天爵居建昌府署,高天爵死于三藩之乱,高荫爵又随兄高承爵仕宦四方。学成谒选,授蠡县知县,调三河县。康熙皇帝至三河,得知高荫爵廉名,擢南路捕盗同知,因丁忧去职。服阕后,辅佐于成龙筑界守河堤,康熙皇帝南巡阅视河堤,表扬其功,蒙恩赏赐,补德安府同知,升四川按察司佥事、松茂道,署理四川布政使、按察使,迁直隶布政司参议、口北道,卒于任所。
  高荫爵为官政声远播,其任蠡县,当时河患频发,连年不收,邑有仓粟二万石,高荫爵请于上官发以赈灾,不允,再请,还是不允,高荫爵请求解印去,上官不得已,许赈灾五千石,高荫爵却尽发二万石。又出帑银五百两贷种麦,麦熟偿种谷。其任三河,康熙皇帝私访至县境,询问高荫爵与前任县令彭鹏谁为官最好,三河百姓说"彭公廉而毅,高公廉而和",康熙皇帝"称善久之".其署理应山县,"除奸甦良",离任时"送者万人".其任松茂与口北:"却馈遗,减邮传,诘奸匿,恤商旅,民夷安之。"《重修四川通志》载,康熙四十五年其任松茂道时,"疏浚都江堰水利,转运黄胜关粮储,兵民交感".
  清廉继家风 为官多佳话
  "哲嗣趋朝相业隆,更传世锡尚书履。文孙今又守西江,人识名驹咸志喜。共传文武忠孝家,煌煌伟行从头纪。"从清人胡高望《题高忠烈公传后》诗篇中,我们不难看出时人对高氏家族的景仰。

清代建筑

  高越: 精通河务乾隆赞誉
  高越(1702-1755),字步青,文渊阁大学士高其位次子,监生,康熙末年捐知府即用,雍正二年(1724)其父高其位奏请在河工效力,雍正七年(1729)署理江南河道总督尹继善疏称"才情敏练",命署江苏淮安府桃源河务同知。雍正八年(1730)河道总督嵇曾筠委署徐属同知,又调署里河同知。雍正十一年(1733)承修高堰石工告竣一等议叙,蒙恩加二级,遇有沿河缺出即行题补,同年调署海防河务同知。雍正十三年(1735),升授安徽庐州府知府。乾隆四年(1739)署安徽凤庐道,后署江宁驿传道。乾隆八年(1743)授山东按察司副使、运河道。乾隆十三年(1748)授济东泰武临道,同年超擢四川布政使。时值清军征讨大金川,高越负责办理军需事务。但到任不久就因贻误夫马之罪被大学士傅恒弹劾,被革职抄家,山东巡抚准泰、安徽巡抚纳敏受命查封其在山东、安徽两地财产。后恩赏道员衔在四川效力,又受命协办四川布政使事,署理四川布政使。乾隆皇帝对高越甚为欣赏,将其列为上等人才,并评价高越说:"心地明白,亦纯良,有出息的,颇懂河务",可惜高越官运不畅,未能人尽其才。
  高绂:
  善于断案口碑甚好
  高绂(1696-?),高其佩次子,康熙末岁,以监生捐知府即用。雍正二年(1724)分部候选,雍正四年(1726)授锦州府知府,入京引见时,雍正帝在朱批中称他:"相貌少孤寒,到(倒)不似伊父鬼诈,将来或可有出息".据记载,高绂在锦州口碑甚好,善于断案,他神断见血封喉案的故事曾在锦州广为流传。雍正七年(1729)升四川松茂道,不久受父牵连罢职回京。雍正九年(1731)出任陕西汉中府知府,雍正十二年(1734)亲母朱氏病故,例应丁忧,署陕西巡抚马尔泰奏请恩准在任守制,后升陕西汉中道,因丁父忧回京。乾隆四年(1739)授榆林府知府。次年,乾隆皇帝以高绂不胜沿边要缺为名,降署乾州知州,不久被罢职。
  高沅: 慈惠爱民百姓立坊
  高沅(1703-1773),字兰汀,号惜余,监生,直隶口北道高荫爵幼子,以监生捐知县。雍正六年(1728)授山东博平县知县,《博平县志》记载,其在任:"雪阎象年之怨,人感之。"雍正十年(1732)改任昌邑知县,次年调单县,后升曹州知州。乾隆三年(1738)迁济宁州知州,升运河同知。乾隆五年(1740)升莱州府知府,乾隆八年(1743)迁东昌府知府,后因事革职。乾隆十四年(1749),高沅以候补同知发往四川,因堂侄高越任四川布政使,要求回避。乾隆帝斥责高沅:"恐发往金川规避不到,著交兵部限五日内押赴金川军营差委效力,以示惩戒。"高沅军营效力期满后,奉旨交于协办陕甘总督刘统勋以通判用。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甘肃抚彝厅通判,后署凉州府知府,委署库车管理粮务。其在抚彝任上,领帑建修城垣、仓廒、衙署,因岁欠以工代赈,捐资修平川桥,建圆通寺社学、沙河义学及兵丁房,士民感恩戴德,特地为他立"慈惠爱民坊"以示纪念。
  高麟勋: 百姓为其立生祠
  高麟勋(1724-?),字逊公,号修亭,荫生,高其倬幼子,雍正年间,因其父任江苏巡抚恩赏二品荫生。乾隆九年(1744)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分发各部院衙门学习。乾隆十二年(1747)授兵部职方司主事。乾隆十四年(1749)保送直隶州知州,引见后奉旨记名,以直隶州知州即用,授安徽和州知州。《直隶和州志》记载,高麟勋在和州,"多德政,倡修河阳桥,建书院".因丁母忧去职,和州人为其立生祠。乾隆十九年(1754)曾署理池州府知府。乾隆二十三年(1758)出任鄜州知州,史料记载,其在任:"实心爱民,弗事粉饰".时值大旱,高麟勋祈祷于州南太白庙,束衣结履,步行至山巅,每十步一稽首,"道旁观者无不感激流涕""卒至灵雨渥沾".乾隆二十六年(1761)升授荆州府知府。
  高慧: 官职小但甚得民心
  高慧,字睿功,武进士、銮仪卫治仪高其傃之子。初任长洲县吴塔司巡检,调任江宁县典史,卒于任,时年仅四十三岁。典史虽是卑微小官,但高慧在江宁五年,甚得民心,大诗人袁枚为其撰写墓志铭。据记载,高慧为人和善,家无余财,交友坦荡,戚里之贫穷者,往往带被褥炊具至其家而居。为官清正,不取不义之财。其卒之日,"哀声嗷嗷,赠赙襚引费者接于衢".袁枚在墓志铭文中感慨的说:"(高慧)于诸高氏子弟中,官最卑,禄最微,寿最夭。然邦之人闻君死,自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丈夫女子,靡不发胸击心。"若高慧地下见其官位显赫的诸位先祖,"诚足以抗颜而无惭焉。"
  高璨:曾因失查被革职
  高璨(1740-?),原名珺,字廷辟,贡生,大学士高其位之孙,其父高趩,久任知府,官至河南南汝光道。高璨兄弟十人,多出仕为官。乾隆间,高璨遵河工例捐县丞,分发云南试用。乾隆二十九年(1764)任云南镇沅府经历,迁罗城县知县,在署理南安知县任内因失察被革职。后恢复原衔,授浙江遂安知县,因丁父忧去职。服满后分发陕西委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任大荔县知县,乾隆四十五年(1780)任长安知县,次年升乾州知州。《乾州志》记载,其在任上,"开诚布公,政以大和","州人德之".乾隆五十二年(1787)升山西太原府知府,旋调宁武府知府,后署大同府知府。乾隆六十年(1795)升任冀宁道,署山西按察使,以病去职。
  八旗诗书门 科甲绵不绝
  高纲《雪声轩诗集》局部。
  光绪《韶州府志》关于高纲的记载。
  高氏家族以武功起家,从龙入关后,天下晏安,但不忘修文尚武,读书向学,好儒尚武家风累世传承,高氏子弟诗礼簪缨,文化名流辈出。
  高其倬: 雍正称其"名臣第一"
  高其倬(1676-1738),字章之,号芙沼,直隶口北道高荫爵次子,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任侍讲、山西学政、内阁学士,康熙末外任广西巡抚。雍正即位,擢云贵总督,与年羹尧、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等人成为雍正帝宠臣,屡被委以重任, 历任浙闽总督、福建总督、两江总督、云贵广西总督、江苏巡抚等职,并赏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雍正对高其倬甚为倚重,甚至一度称他为"名臣第一",将其列鄂尔泰之上。赐诗云:"操凛冰霜功带砺,匡时重镇眷良臣",对其多有赏赐。高其倬精通堪舆之学,雍正四年(1726)四月,雍正命时任福建总督的高其倬来京,相度修缮福陵。雍正八年(1730)又命高其倬随怡亲王允祥为自己选择陵址。高其倬后来相中易县城西永宁山下的太平峪,遂上奏折,称此地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沙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调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洵为上吉之壤",得到雍正的肯定。据此,雍正决定在易县太平峪为自己建造陵寝。从雍正八年开始营建,历经八年于乾隆二年完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雍正因此成为葬在清西陵中的第一位清代帝王,后来嘉庆、道光、光绪三位帝王相继葬于此地。西陵由此成为清代三大皇家陵墓之一。高其倬也因为雍正择陵址之功,被恩授三等男爵世职。后来高其倬的玄孙高守中亦擅风水学说,为清末享誉岭南的风水大师。
  高其倬博学多才,曾为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所著的《撼龙经》《疑龙经》做批注,著有诗集《味和堂集》。清朝才子袁枚对其诗作特别推崇,他在《高文良公味和堂诗序》中说:"居我朝显位而以诗圣者,其惟大司农高文良公乎?所为《味和堂集》,思沉彩鲜,声与律应,谓之唐不可,不谓之唐又不可。其真能润色休明,轶新城而上者矣。然而公诗之工,未有所闻于人间者,则因公之高爵盛业,有以掩之也。"在其所著的《随园诗话》中也称赞高其倬:"诗为勋业所掩,不知一代作手,直驾新城而上。"在袁枚的心目中,高其倬诗才俨然在清初诗文大家王士祯之上。
  高其倬始娶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孙女为妻,与后来成为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俱为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女婿。继配蔡氏,是云贵总督、绥远将军蔡毓荣女,为清代著名女诗人。
  高其倬堂弟高其伟(1677-?),字轶之,号沁园,安徽巡抚高承爵长子,自幼随父宦游四方。康熙三十五年(1696)顺天乡试中举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三甲二百十六名进士,与年羹尧等43人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五年(1706)因文义荒疏,不准授职,再教习三年。散馆后归班候补,康熙五十八年(1719)出任河南汝宁府知府,诰封中宪大夫。雍正元年(1723),河南巡抚石文焯弹劾高其伟在任"懒惰日甚,政事废弛",遂被罢职。高其伟出身翰林,工诗,著有《来鹤堂诗集》。
  高纲因喜好风雅获罪
  高纲(1699-1760),号畺田,监生,早年随父高其佩仕宦四川,康熙年间捐知府即用。雍正元年(1723)在岳钟琪军中效力,雍正六年(1728)奉旨引见以部郎中用,授兵部武选司郎中。雍正九年(1731)大学士逊柱保送知府,奉旨补授广西平乐府知府,因堂叔高其倬任云贵广西总督回避,仍任兵部郎中。后出任汉阳府知府,其任汉阳时,重视治理地方水患,主持维修杨柳堤,捐建堤中拱桥,后人为感念他,将杨柳堤改称高公堤,拱桥亦被称作高公桥,由高公堤演变而来的街衢被称高公街。雍正十二年(1734)任常德府知府,雍正十三年(1735)任岳州府知府,乾隆二年(1737)改任广东韶州府知府。乾隆三年(1738)高纲曾为澹归和尚的诗集《偏行堂集》作序,不料死后多年卷入文字狱案中。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在检阅各省上奏的应禁毁书目时,发现澹归和尚所著《偏行堂集》诗文中"多悖谬字句",系高纲为之作序,兼为募资刊行。不禁大怒,谕旨称:"高纲身为汉军,且系高其佩之子,世受国恩。乃见此等悖逆之书恬不为怪,匿不举首,转为制序募刻,其心实不可问,使人尚在,必当立置重典。"当时高纲已去世多年,无从追究,遂下旨严查高家,高纲散居天津等地的子孙被拿解进京,交刑部治罪,一度被剥夺参加科举考试和入仕为宦的资格,直到嘉庆年间才恩准解除禁令。高纲工诗,所著《雪声轩诗集》入选《清代诗文集汇编》。
  高氏子弟登科不绝
  镶黄旗汉军高氏自高其倬、高其伟兄弟以进士入翰林,其家族子弟累世诗书,兄弟子侄相互勉励,勤学苦读,族人多登科第。高其倬堂侄高纲在《颖侄试笔为文阅而志喜更加勉焉》一诗中曾说及高氏好学苦读的家风传承:"仕宦非一途,进取艳科目。自从辞赋废,必用制义录。吾家文武科,得隽有诸叔。"高其倬族曾孙高廷枢在得知堂弟高陛中进士后曾感慨地说:"甲科自可承先志,华胄人夸得隽才。我辱山公书荐牍,连床有日转徘徊。"科举及弟可谓是高氏子弟的不懈追求。
  高其倬之子高书勋,高其佩之孙高颖,乾嘉时期的高珣、高埰、高孝埴等都中举人。高天爵玄孙高坒,字階升,号南轩,嘉庆十年进士,官至云南丽江府知府。《永昌府志》记载,"洁己爱民,兴利除弊,捐建军流所,重修郡志,听断严明,政绩有声,民皆称颂之。"
  诗书传家百年不绝
  高氏家族虽为八旗武功世家,然诗书传家,百年不绝。乾隆即位后,高家失去恩宠,时任兵部尚书的高起被治罪下狱,高起的堂弟高纲曾感慨地说:"卿相家风非易振,诗书世泽要长存".终清一代,高氏家族诗文著作琅琅可数,如高其位的《韫园诗存》、高其佩的《且园诗钞》、高其倬的《味和堂诗钞》、高其伟的《来鹤堂诗集》、高纲的《雪声轩诗集》、高愿的《诚斋诗存》、高书勋的《石堂诗钞》、高瑛的《味蔬草堂存稿》、高芬的《巢湖老农诗钞》、高秉的《青畴诗钞》、高廷枢的《抱影轩诗钞》、高念曾的《景堂存稿》、高埰的《春雨草堂剩稿》等。嘉庆间铁保奉命编纂八旗诗作总集《熙朝雅颂集》,收录高家9位诗人、156首诗作。其中,高其位2首,高其佩3首,高其倬68首,高愿2首,高书勋24首,高瑛17首,高芬7首,高念曾11首,高其倬之妻蔡婉22首。汉军镶黄旗高家无愧八旗诗书门第的美誉。
  指画世称誉 丹青传家远-
  "铁岭老人阎李流,画不用笔用指头。纵横挥洒饶奇趣,晚年书法弥警猷。为吾染指画苍虎,气横幽壑寒飕飕。落寞伊始雅雀避,着色浴罢豺狼愁。"这是乾隆皇帝对高其佩指头画虎的高度评价。
  高其佩工诗善书 被誉指画开山祖
  指头画又叫指画,是中国绘画中一种特殊画法,不用毛笔而是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在浓泼淡抹上此画法更富有神奇效果。中国指头画相传开始于唐代,但历史久远难以考究,高其佩通常被后世誉为指头画开山祖。
  高其佩(1660-1734),字韦之,号且园,高天爵第五子,官至刑部侍郎、汉军都统,工诗善书,尤长于指头画。
  康熙二十六年(1682),高其佩由难荫生授江南宿州知州。康熙《宿州志》记载:"英伟多才,廉明有守,弭盗安民,循声懋著".康熙三十二年(1693)任云南姚州知州,光绪《姚州志》称:"居官清介,发奸摘伏,靖盗安民".康熙三十六年(1697)内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康熙四十四年(1705)升授浙江按察司佥事、温处道。因高其佩爱好花木,其在道署东隅造一花园,用自己的号"且园"命名,历代诗人称颂甚多。清末方鼎锐诗云:"且园名胜冠东瓯,铁岭高徐各创修。添种梅花三百树,任教仙史恣夷犹。"康熙五十年(1711),署浙江盐运使,因亏欠盐课罢官。康熙五十四年(1715)授四川永宁道副使。
  康熙五十九年(1720)经年羹尧举荐,授四川按察使。高其佩与年羹尧的关系其实很微妙,高年两家恩怨重重。高其佩与侄子高起都曾得到年羹尧举荐得以仕途通达,高其佩长子高璥、堂弟高其傃也被年羹尧带往军前效力,年羹尧的亲信也曾得到高其佩长兄高其位的关照。但后来两家仇怨愈深,高其位被年羹尧弹劾罢署两江总督,年羹尧与高家的姻亲蔡珽也是水火不容,年羹尧失势后高其佩堂弟高其倬及蔡珽等趁机弹劾年羹尧,年羹尧之兄年希尧也被高其倬弹劾罢官。以致后来雍正皇帝评价高其佩说:"甚属卑污鄙贱,日以逢迎年羹尧为事。"
  雍正元年(1723),高其佩回京任光禄寺卿,协理刑部侍郎事,授刑部右侍郎,次年兼任正红旗汉军都统。雍正三年(1725),奉命同吏部左侍郎史贻直前往四川,审理年羹尧等人盐茶舞弊案。此案中诬罚茶商、私占盐窝和私盐用兵致死八百余人等事皆被查实,年羹尧等人被依法惩处。雍正五年(1727),因于刑部右侍郎任内审判定罪失误,被革职,命在都统衙门行走。雍正十二年(1734)卒,谥"恪勤",葬北京广渠门外半壁店。
  关于高其佩开创指头画,清代人多有描述。高其佩门生、外甥李世倬曾明确地说:"指头蘸墨肇自少司寇且园舅氏,古无有也。"关于高其佩的学画经历,其孙高秉所著的《指头画说》记载了高其佩夜梦老人传授指头画的神奇故事:"恪勤(高其佩的谥号)公八龄学画,遇稿辄模,积十余年,盈二簏,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摹仿,唯水一盂,爰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此后,"因以指蘸墨,信其大略,盖得其神,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职此遂废笔焉。"高其佩曾镌"画从梦受,梦自以成"印章,原因即由此。
  高其佩在题画诗中,曾形象描绘指头画的绝妙之处:"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但娴熟的指法却来之不易,高其佩之子高纲题《柳莺图》诗中曾描绘其父绘画的辛勤:"甲残至吮血,日匿频烧烛。"其孙高秉在《指头画说》中也说:"求画者无虚日,积纸约四五十番……岁可千余幅".
  雍正八年,高其佩罢官后被召进圆明园如意馆,雍正常命其与唐岱、郎世宁等一起绘画,创作了《长江万里图》等细绢工笔优秀画作。《清史稿》载:"画有奇致,人物山水,并苍浑沉厚,衣纹如草篆,一袖数折。"张浦山《国朝画征录》载:"高且园善指画,画人、山水花鸟、鱼虫、鸟兽,天姿超迈,情奇逸趣,信手而得,四方重之。"
  高其佩开创指头画派,画作数量惊人。正如其孙高秉在《指头画说》中所述:"自弱冠至七旬,不下五六万幅。"其作品,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多有收藏。
  在画坛地位显要 众多弟子成名家
  高其佩的指画在清代画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围绕高其佩形成指头画派,高其佩也由此被称为清代指头画派的创始人。其弟子有甘士调(字怀园,辽阳人)、赵成穆(字敬仪,号鹿坪,吴县人)等,两位外甥李世倬、朱伦瀚也从其学指头画,俱成名家。清代铁岭诗人魏燮均曾评价朱伦瀚说:"我乡朱瀚斋,酷肖且园舅,并以指墨传,至今名不朽。"
  受高其佩影响,当时全国各地指画名家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奉新帅念祖、满洲明福、丹阳蒋璋、长沙蔡兴祖、满洲瑛宝等,均以工指头画有名于时。
  高其佩天资超逸,除绘画外,还善书,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其书法"逸品上".其书画艺术对后来的扬州画派影响很大,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曾随高其佩学画,黄慎、罗聘亦受其影响都作指画。郑板桥虽不作指画,但书风和画风均受高其佩影响,他在《行书论书轴》中言:"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而且园实出于坡公,故坡公书为吾远祖也。"高其佩亦能诗,著有《且园诗抄》。
  高家子弟不乏丹青传人 高秉撰成《指头画说》
  高氏子弟不乏丹青传人,高其佩长子高敬,字敬一,候补知府,侍从父四十年之久,工指头画,稍变家法。高其佩之孙高秉、从孙高芝等亦善指头画。高芝,字灵圃,号石生,官袁州府知府,画承家学。高秉,字青畴,号泽公,晚号蒙叟,幼即颖敏,好读书,不染纨绮习气,逍遥诗酒,托兴丹青,同时工诗善治印,著有《青畴诗钞》。最为可贵的是,他总结祖父高其佩的指画艺术,撰成《指头画说》一书,成为指头画创作的重要理论著作。高秉曾把高其佩的成功归结为天资、学力和胸襟三个方面。他说:"东坡《渡海诗》 云:‘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具此胸襟而足其才智,技必过人。公(指高其佩)目空千古,气雄万夫,而年近七秩,犹悬眼镜临模古人,何患不惊世邪?秉尝谓公画落墨有神气,渲染有元气。其天资学力胸襟,缺一者不足与言笔墨,尤不是与言指画。"
  习射武风盛 累世多干城
  高琦奏疏抄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高孝壎史料。
  汉军镶黄旗高家自高尚义以军功起家,从清军入关,其后裔文武并懋,以武功显赫、荣登武科者代不乏人,多国之干城,历二百余年,武略风范绵延不衰。
  高起之父以武官入阁 乾隆即位后弃用高氏
  有清一代,汉军镶黄旗高氏子弟多雄才武略,官至提督、都统、总兵、銮仪使及副都统、副将、协领等武将者绵延不绝。如江南提督高其位、福建协领高其仕、京口副都统高其伸、正红旗汉军都统高其佩、署正白旗汉军都统高起、署四川提督高琦、广东提督高瑹、銮仪使高孝壎,以及福州协领高愿、湖南游击高琔、固关参将高士汇、汀州游击高士濬等。其中雍正年间官至兵部尚书、署理正白旗汉军都统的高起特别值得一提。
  高起(1687-1748),字舜徙,号善伯,荫生,文渊阁大学士、江南提督高其位长子,史称"有公子气".康熙五十八年(1719)四月,以荫生出任四川茂州知州,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仕宦生涯。次年例捐知府即用,康熙六十年(1721)二月,经年羹尧奏请补授陕西汉中府知府。雍正四年(1726)引见,因父年老,奉旨留京以御史、郎中用。次年拟补御史,因其父卒,仍以知府用。雍正五年(1727)授甘肃巩昌府知府,旋升湖北上荆南道。雍正十年(1732年)内迁光禄寺少卿,雍正十一年(1733)三月升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四月授兵部右侍郎。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协理步军统领。次年二月擢兵部尚书,协理镶黄旗汉军都统,兼署正白旗汉军都统。
  雍正早年对高家恩眷之隆令人望尘莫及,高起之父高其位由江南提督特擢文渊阁大学士,以武臣入阁,清代罕有。高其位之弟高其佩,官至汉军都统,高其位堂弟高其倬历任云贵总督、浙闽总督、两江总督。雍正晚年,对高起家族颇多不满,对高其倬、高起颇多指责。乾隆即位后,彻底抛弃了高氏家族。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乾隆即位不及十天,就罢免高起,命以都统衔在雍和宫行走。兵部、刑部等落井下石,刑部弹劾高起署都统时短价勒买侍郎黄炳房屋、私买本旗管下女口,兵部弹劾高起任尚书时恣意专擅、紊乱章程、徇私袒护。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刑部以"高起身为尚书,怀挟私心,肆行欺罔",呈请判处高起"拟斩监候,秋后处决".奉旨"如所拟".乾隆元年(1736),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直到乾隆七年(1742)才赦免回旗。高起晚年就养于其子南昌总兵高琦官署中,乾隆十三年(1748)卒。因其获罪,虽官至兵部尚书,未能得谥。
  由国学生承袭管佐领 高其伸后升任副都统
  高其伸(1663-1729),字舒之,号展园,父高锡爵,官临洮知府。康熙年间,高其伸由国学生承袭世管佐领,康熙三十七年(1690)出任汉军镶白旗驻广州参领。雍正五年(1727)升广州协领,雍正六年(1728)六月升任江南京口左翼副都统,诰授资政大夫。京口左翼副都统驻扎于江苏镇江,为武秩正二品。高其伸任京口副都统不久即被罢职,次年病卒。
  高琦一直未被乾隆赏识
  高琦(1708-?),字槐公,监生,兵部尚书、汉军都统高起之子。康熙末岁,高琦接替堂叔高其倬任汉军镶黄旗佐领。雍正间升任通州副將,雍正十三年(1735)调任蓟州副将,乾隆九年(1744)二月升直隶宣化镇总兵,三月改任江西南昌镇总兵。乾隆十二年(1747),兵部议处高琦废弛武备,到任三年,并不尽心训练,以致武备废弛,奉旨革职,从宽留任。乾隆十三年(1748)十一月丁父忧,次年六月命暂署西宁总兵,等服满补授。八月又奉上谕:"西宁镇总兵员缺紧要,高琦似未谙练边情,命署理衢州镇总兵,俟伊服满补授。"乾隆十六年(1751)四月,实授衢州镇总兵,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调任四川川北镇总兵,乾隆二十四年(1759)奉命署理四川提督,同年十二月奉谕署理四川建昌镇总兵。但乾隆对高琦并不欣赏,乾隆曾在高琦引见朱批上评价他:"甚知者","人明白,然只可总兵而已,恐过伶俐".
  乾隆二十六年(1761),高琦奉旨进京引见。时值御史周于礼参奏永宁道张再龄在陕西青桥驿多索夫役、喝打铺户,高琦自四川赴京陛见,乾隆随便问及,高琦称在途所闻属实。其后川陕督抚奏报,实无其事。乾隆帝斥责"高琦之汉军浮滑习气深属不堪"、"辄敢于朕前掉谎",遂被革职。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一月,高琦参与恭逢皇太后八旬寿诞,照原官降二等赏给职衔。
  高孝壎官至銮仪卫銮仪使
  高孝壎(1758-?),字念篪,号拙庵,曾祖高其佩,官汉军都统。祖父高纲,官韶州府知府。父高稝,廪生。乾隆间,高纲因曾为澹归和尚诗集作序,后裔惨遭文字狱之祸,家产被抄没,高氏子弟一度被取消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但高家并未一蹶不振,家门依旧鼎盛。
  在高纲的孙辈中,高效埴以翻译科举人官曲靖府知府,高效垿官四川都司。高效墀官高邮州州同,高效臻官兴武卫千总,尤以高效壎的官位最为显赫。高孝壎初授鹰上拜唐阿,嘉庆二年(1797)补整仪卫,嘉庆七年(1802)迁銮仪卫治仪正,嘉庆十一年(1806)升云麾使,嘉庆十四年(1809)补公中佐领,嘉庆十七年(1812)补冠军使,道光元年(1821)升銮仪卫銮仪使。清初改锦衣卫为銮仪卫,掌管乘舆供奉卤簿仪仗之事,銮仪使为銮仪卫的长官,武秩正二品。
  高氏武功传家登科不绝
  汉军镶黄旗高氏出身八旗武功世家,历代登武科者代不绝人。高起堂弟高纲在《侍卫居易叔挽诗》中曾自豪地说:"弓刀能武笔能文,博得科名迥绝群。"高纲所说得侍卫居易叔,指高其倬胞弟高其傃,字行之,号居易,雍正二年中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官治仪正,曾被年羹尧带往军中效力。高其佩之子高稵,乾隆甲午科武举人;其孙高孝垿中嘉庆元年武举,高孝臻中乾隆五十四年己卯科武举。此外高家中武举的还有德楞额、高为铨、庆海、玉福、福庆等。
  疆场多军功 历代膺勋爵
  道光《永昌县志》关于高其位的记载。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高瑹史料。
  "捐躯报国惟忠烈,濡血遗书启后光。文恪文良能继美,箕裘克绍续前芳。"从这首追忆高家辉煌功业的诗篇里,我们不难看出高氏后人对其先祖赤心报国、血洒疆场的敬慕和感慨。
  高其位屡屡获军功 参与平定三藩之乱
  高其位(1647-1727),字宜之,号蕴园,高天爵长子,康熙九年(1670)由荫监生授随印七品笔帖式,后升佐领。康熙十三年(1674),随顺承郡王勒尔锦征讨吴三桂叛军,以署参领驻防襄阳。总兵杨来嘉反叛,高其位率二十骑窥敌,突遇敌军二万人图谋越过南漳攻取襄阳,高其位遣人飞报襄阳,亲率所部冲入敌阵,成功突入南漳城,所率二十骑伤者仅数人,而高其位遍体皆血,铠甲之色模糊不能辨。敌军知襄阳有备,回攻南漳,三日不能克。康熙十五年(1676),叛将谭弘以三万人犯郧阳,高其位率领百人扼守杨溪铺,据守崖上,矢无虚发,相持七十余日,不伤一卒,粮尽煮马鞯以食。副都统李麟隆援军到来,合力击败叛军。此后累获军功,得功牌十二。
  康熙十九年(1680)奉旨回京,都统范达礼误劾高其位南漳战役逃遁,遂被罢职。康熙二十七年(1688)授火器营操练校尉,随康熙皇帝至口外,驻扎归化城。次年袭其祖高尚义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大将军裕亲王福全讨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破骆驼营。康熙三十三年(1694)以头等功擢升参领。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凯旋后加一级,复管佐领。康熙三十九年(1700)授甘肃永昌副将,在任"明法令,筑堡塞,边境肃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迁湖广襄阳总兵,襄阳营务废弛,高其位莅任后,力加整顿,期年弊除政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擢湖广提督,次年赐孔雀翎、弓矢、櫜鞬、鞍马。康熙五十六年(1717)请求辞官,康熙皇帝表扬他"和辑兵民,名声素优",令供职如旧。康熙六十年(1721)调江南提督,署都督同知。因两耳重听,请求去职,康熙不允,钦赐御书一副,书扇一柄。两江总督常鼐患病,命高其位署理两江总督,后因年羹尧密奏弹劾,罢署两江总督任。雍正元年(1723)召入京,命谒圣祖梓宫,雍正皇帝以高其位为两朝旧臣,慰问备至,旋回江南提督任。上奏恭请圣安,雍正皇帝朱批赞扬说:"览高其位此奏,字句之外实有一片爱君之心,发乎至诚,非泛泛虚文可比,朕观之不觉泪落。"命吏部嘉奖,以表其诚。
  雍正二年(1724)秋,奏飞鸦食蝗,秋禾丰茂,雍正以蝗不成灾,传示王大臣,赐诗褒奖。诗云:"太和累洽庆櫜弓,专阃还推赫濯功。裨益军民资伟略,剂调文武在和衷。附循正及从容日,谋略皆由训练中。元老旗常书茂绩,雅歌应有穆如风。"是年冬,奏进黄浦渔人网得双夔龙纽未刻玉印,赐四团龙补服。清代大臣得赐四团龙补服者,只有高其位、年羹尧、李卫等六人而已。雍正三年(1725),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傅。以衰老辞让,不许。雍正四年(1726)五月至京,特命改隶汉军镶黄旗,是年十月初八日八十寿诞,特命文武大臣俱往称庆,赐扁联及服食等物、银一千两祝寿。十一月辞官获准,命以原官致仕。雍正五年(1727)卒,赐祭葬,谥"文恪",入祀贤良祠。
  高瑹金川之战立军功
  高瑹(?-1799),字剑侯,号乐文,乾隆五年(1740)袭高祖高尚义军功所得骑都尉世职,乾隆二十一年(1756)赏给三等侍卫。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贵州天柱营都司,后调赴缅甸军营,升铜仁协右营游击。乾隆三十八年(1773)随将军阿桂出征金川,擢云南元江营参将,次年清军攻喇穆喇大碉,阿桂命高瑹伏兵萨斯嘉赤沟木城外,与都司郑起荣合力击败叛军,擢升腾越协副将。乾隆四十年(1775)攻获舍图枉卡山碉两座,因打仗受伤赏戴花翎,授四川重庆镇总兵。不久大小金川平定,经阿桂奏留办理善后事宜,事竣后回总兵任。乾隆四十六年(1781)失察所辖太平县啯匪滋事,经部议降二级调用。次年命在头等侍卫上行走,授云南腾越镇总兵。乾隆五十一年(1786)升广东提督。乾隆五十六年(1791)因罪革职,嘉庆初奉旨以本旗骁骑校补用,不久病故。
  高举镇压白莲教阵亡
  武进士高其傃之孙高举,字时超,入顺天府大兴县民籍,以监生捐纳通判,分发湖北。乾隆四十三年(1778)署均州知州,次年补授襄阳府通判。乾隆四十八年(1783)署靳水知县,乾隆五十四年(1789)补宜昌府通判,乾隆六十年(1795)署监利县知县。嘉庆元年(1796),川楚爆发白莲教起义,高举被调赴军营效力,随清军将领惠龄剿灭白莲教头目张正谟所部,生擒张正谟等48人,叙功恩赏蓝翎,以同知升用。嘉庆二年(1797)随惠龄在陕西镇安黄龙铺歼灭白莲教义军三千余人,随后受命防守黄龙铺。是年五月,副都统阿尔萨朗被白莲教起义军围困,高举带领其次子、候补州同高尧,以及乡勇急往救援,高举父子、阿尔萨朗等人俱被起义军所杀,朝廷恩赏高举云骑尉世职。
  高家世袭勋爵
  世管佐领:后金崇德七年(1642),高尚义以军功授镶白旗汉军佐领,后因高其位受雍正皇帝眷注,被抬入汉军镶黄旗,编入第五参领第八佐领。高氏族人高膺爵、高其位、高其倬、高琦、高缵勋、高愿、高炯、高培、高为鑑、高士汇、印昌先后担任世管佐领,直至清亡。高氏子弟高垣、高扬曾、高孝壎都曾出任八旗汉军公中佐领。
  三等男爵世职:高其倬因为雍正皇帝选陵址和以前云南军功所授骑都尉世职,合授三等男爵,其子高恪承袭,其后其孙高烺、曾孙高坦承袭,但均早逝。后来高焜、高垣、高为钟、高士俊、定格先后承袭。
  二等轻车都尉世职:高尚义从清军入关,以军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其子高其仕承袭,高其仕官福建协领,早卒,其兄高其位承袭,后承袭时因例销去恩诏所得,以骑都尉世袭,高其位之子高缵勋承袭骑都尉后,高缵勋之子高瑹承袭,其后高瑹族裔高扬曾、惠麟、存厚、禧昌先后承袭。
  恩骑尉世职:三藩之乱时高天爵殉难,谥"忠烈".乾隆间钦奉特旨赏给恩骑尉世袭,由其玄孙高崇承袭,乾隆六十年革职,堂弟高崚承袭,嘉庆九年高铭承袭。
  云骑尉世职:高承爵玄孙、武举人德楞额兄弟皆改为满族名,德楞额之子庆隆原为候补卫千总,安徽舒城打仗阵亡,赐给云骑尉世职,其子舒成承袭,后由舒春承袭。嘉庆间宜昌府通判高举阵亡后,朝廷恩赐云骑尉世职,由其长子高博文承袭。
  贵为皇家戚 嫁娶皆名族
  高镮拔贡履历。
  "但得贤淑女,读书种子夸。"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薛福成祖母的择媳观。同薛家等诸多清代世家望族一样,汉军镶黄旗高家在婚姻上注重门第高低的同时,更注重联姻对象身后家族的文化、家学和家风。
  与皇家贵族多次结亲
  古往今来,能与皇家结亲被世人视为无比荣耀。镶黄旗高氏家族作为汉军八旗名门,与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有多次联姻。其中,大学士高其位的孙女、河南驿盐道高趩的长女,嫁给康熙皇帝曾孙、和硕恒亲王之孙、光禄大夫镇国将军弘昂第四子永宝。汝宁知府高其伟的长子高绘勋娶安亲王岳乐曾孙女、三等侍卫华玢女。高其倬第四子高麟勋,娶皇太极后裔、和硕显密亲王丹臻孙女、奉国将军衍德女。乾隆间的广东提督高瑹之子高岱,娶和硕醇亲王允祐孙女、淳慎郡王弘暻女,封郡主额驸,后官至銮仪卫云麾使。
  与八旗多家名门联姻
  镶黄旗高氏家族与八旗满洲、满洲包衣、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以及其他汉族官宦世家都有着婚姻往来。大学士明珠、著名词人纳兰容若、两江总督郎廷佐、大将军年羹尧、大学士杨应琚、一等公班第、著名诗人张问陶等诸多清代名流都与高家有亲谊。其中,高承爵原配杨氏,是登莱巡抚、淮阳总督杨声远长女;继配那拉氏,是侍卫博邑长女;高荫爵娶汉军镶蓝旗游击周尚质之女。高天爵长子高其位娶江南左布政使余应魁女,继娶盐法道、奉天辽阳人刘文亮女;高天爵第三子高其任娶参将线志锦长女;高其任长女嫁正白旗汉军荫生宜朝铨,次女嫁正红旗汉军世袭二等轻车都尉门应凤;高天爵之子高其佐娶河南开归道奉天人张思明女,高其佐小女嫁古北口提督吴进义之弟吴钊。高其佩妻子范氏,是汉军镶白旗饶州府同知范文英的女儿。高其伟原配郎氏是两江总督、兵部尚书郎廷佐的孙女、一等轻车都尉郎应斗之女;其长女嫁工部侍郎镶红旗都统赵琏之孙、河南汝宁府通判赵世晋子赵弘熹;次女嫁河南开归驿粮道张建德之孙、候选州同张广治,三女嫁湖南巡抚李发甲之孙李睿。高承爵次子高其伦娶汉军镶白旗两广总督卢兴祖(其女儿嫁纳兰容若,后来高其倬娶纳兰容若之女)孙女、苏松粮道卢腾龙女,高其伦长女嫁汉军镶白旗湖广总督杨宗仁之孙、广东巡抚杨文乾之子、淮安知府杨应瑶。高承爵第四子高其佳娶镶蓝旗汉军世袭一等侯李公之女,女儿嫁副将、镶红旗汉军柯明意。
  而官至户部尚书的高其倬原配那拉氏,是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内大臣明珠的孙女,与年羹尧的妻子那拉氏都是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女儿,继配张氏为山西河东道张士佐女,继娶云贵总督、绥远将军蔡毓荣女。高其倬次女嫁山西巡抚苏克济之子主事达哈塔,三女嫁湖广总督杨宗义之子、正白旗汉军都统杨文坤,四女嫁镶白旗汉军广东提督冯毅之子冯勃,五女嫁正白旗汉军监利知县周祖寿。高其倬之弟高其傃娶满族郭络罗氏;高其倬之弟高沅,原配刘氏,是汉军正红旗、安徽巡抚刘光美之女。兵部尚书高起,原配柯氏,是三等男柯键之女,其次女嫁四川提督岳钟琪之子游击岳淓。高起之弟高趩,原配张氏,是袭封正一嗣教天师、五十四代大真人张继宗孙女,其次女嫁直隶景州、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张崇年之孙张永,三女嫁潼川府知府张为度之子张招觐。高荫爵之孙高恕,原配戴氏,四川布政使戴铎女,继娶镶蓝旗汉军苏松粮道杨本植女;他的五个女儿皆嫁名族,长女嫁江苏长兴监生李敷,次女嫁正白旗满洲、榆林知府托铭,四女嫁蒙古笔贴式柏宁,五女嫁镶黄旗汉军陕西巡抚卢焯之孙,六女嫁正白旗包衣郑管。高其倬次子高愿娶将军蔡良女,高蔡两家数世联姻;高愿长女嫁江南河道总督白钟山之孙、平度州知州白云从。高其倬三子高书勋原配那拉氏,是纳兰容若的孙女、康熙进士富尔敦之女,高家与那拉氏也保持着数世婚姻往来;继娶白氏,镶黄旗一等诚勇公班第女。高其倬第四子高麟勋,原配马佳氏,是古北口提督索拜之女;高麟勋的女儿嫁一等公班第之孙、銮仪卫官成。建昌总兵高琦娶汉军郎氏,其子高椿娶正蓝旗汉军湖南镇筸总兵姚玉的孙女。广东提督高瑹之子高岱,娶太子太保、岳钟琪孙女,山东巡抚岳濬女;高岱之弟高崇,娶乌雅特氏,是正红旗蒙古广东副将永安的女儿。嘉庆进士高坒,娶镶白旗蒙古侍卫周泰之女。
  赵氏常督夫君儿子 蔡琬为清代八旗才女
  高尚义夫人赵氏(1628-1696):浙江处州人,钱塘教谕赵邦瑞女,为高尚义为官杭州时所娶继室,常州翰林韩菼《皇清诰赠一品太夫人赵氏墓志铭》记载,高尚义驻防杭州九年,赵氏向夫君进言:"宜整师律,坚民心","由是所过秋毫无犯,野无怨旷,伍无酗博,所部肃然也。"高尚义卒时,赵氏所生子高承爵、高荫爵尚幼,艰难孤苦,赵氏"针线刀尺不少休,为脯条费;每教儿读书,言与泪俱。"后来高承爵历任知县、知府,所至奉母到官舍,"顿首承教惟谨",高承爵在扬州时政绩显著,康熙皇帝曾赐诗褒奖。高承爵任江苏按察使时,赵氏告诫其子说:"廷尉天下之平,廉使一方之平,则尤秉此两言,一将以仁恕,民以不冤。"赵氏临终时,高承爵问母有何言,赵氏说:"我一门母子祖孙,受恩天家,惟忠君爱民四字,冀仰酬万一,汝以此示弟,亦即以此传训诸孙。"言讫而卒,一不及私。在母兄的影响下,高荫爵后来成为与彭鹏齐名的清官廉吏,《清史稿》为其立传。

  高其倬夫人蔡琬(1695-1755):字季玉,辽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绥远将军、平定"三藩之乱"的功臣蔡毓荣之女。史料记载,其母天香国色,相传为吴宫旧人,号"八面观音",曾是吴三桂的宠姬之一。高其倬初娶纳兰容若的女儿为妻,纳兰氏卒后继娶蔡琬。她是清代八旗才女,史称"明艳娴雅,淹贯群书",被世人誉为"出泥清莲",居八旗闺秀文学之首。嘉庆间,铁保编纂《熙朝雅颂集》,就以蔡琬为卷首。蔡琬自幼濡染家学,博极群书,工诗词,通政事,高其倬历官九省,久任封疆,奏疏文檄每与妻商榷定稿,夫妇实为闺中良友,著有《蕴真轩诗钞》《蕴真轩诗余》。沈善宝《名媛诗话》评其"闺阁中具经济才者,诗笔极其雄健。"其诗词多悲凉慨郁之气。《常相思·闲坐》可观其词风:"诗一章,琴一床,消得春光白昼长。身世两相忘。坐亦良,睡亦良,任取旁人笑我狂,心在水云乡。"

高其位家族[笔者整理]

出身于铁岭高氏,祖上来自山东高密。父高天爵两淮盐运使。弟高其佩、族弟高其倬

  • 祖:高尚义

  • 父:高天爵

  • 妻: 江南左布政使余应魁女,继娶盐法道、奉天辽阳人刘文亮女

  • 兄弟辈:亲兄弟都统高其佩、福建协领高其仕;族兄弟重臣高其倬、高其傃、高其伦、高其伟等。

  • 子:兵部尚書高起、骑都尉高纘勳(袭曾祖高尚义爵)、高组勋(出继给叔叔高其仕)、四川布政使高越、河南道高趩(即高走翼)。

  • 孙:川北鎮總兵官高琦(高起子)、贵州知州高瑋(高趩子)、重庆云南总兵升广东提督高瑹(高纘勳子, 袭高祖高尚义骑都尉, 妻鈕祜祿氏胞兄鑲黃旗滿洲、漕運總督毓奇)、山西宁武府知府高璨(原名珺,兄弟有十人,过继给高越)、四川同知高瑛(高趩子,兄弟十人)、高珣等。

  • 孙女: 河南驿盐道高趩的长女,嫁给康熙皇帝曾孙、和硕恒亲王之孙、光禄大夫镇国将军弘昂第四子永宝。

  • 曾孙:高岱(高瑹之子,娶和硕醇亲王允祐孙女、淳慎郡王弘暻女,封郡主额驸; 娶岳钟琪孙女,山东巡抚岳濬女)、高峨、高嵉、高崇(恩骑尉)、高崚(恩骑尉)、高念曾、高扬曾(骑都尉)、高若曾(改入大兴民籍)、高耀曾、高奕曾等。乾隆五十六年, 高瑹在广东提督任上包庇堂兄高瑋犯事革职,遣戍伊犁,改由高瑹侄子高扬曾(高瑛子)袭骑都尉。高扬曾娶巴蜀大诗人第一大诗人张问陶妹张问筠,张问陶岳父林儁为福康安家人。根据高其位家族祖上山东家谱确定高扬曾为大臣高其位曾孙,即高其位-高趩-高瑛-高扬曾。高扬曾不是高鹗,有兄弟高念曾等。

  • 爵位承袭。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自高尚义从清军入关,以军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其子高其仕承袭,高其仕官福建协领,早卒,其兄高其位承袭,后承袭时因例销去恩诏所得,以骑都尉世袭,高其位之子高缵勋承袭骑都尉后,高缵勋之子高瑹承袭,乾隆五十六年高瑹在广东提督任上包庇堂兄高瑋犯事革职,遣戍伊犁,由侄高扬曾(高其位-高趩-高瑛-高扬曾)袭,再由惠麟、存厚、禧昌先后承袭。三等男爵世职:高其倬因为雍正皇帝选陵址和以前云南军功所授骑都尉世职,合授三等男爵,其子高恪承袭,其后其孙高烺、曾孙高垣承袭,但均早逝。后来高焜、高垣、高为钟(高维钟)、高士俊、定格先后承袭。恩骑尉世职:三藩之乱时高天爵殉难,谥"忠烈".乾隆间钦奉特旨赏给恩骑尉世袭,由其玄孙高崇承袭,乾隆六十年革职,堂弟高崚承袭,嘉庆九年高铭承袭。云骑尉世职:高承爵玄孙、武举人德楞额兄弟皆改为满族名,德楞额之子庆隆原为候补卫千总,安徽舒城打仗阵亡,赐给云骑尉世职,其子舒成承袭,后由舒春承袭。嘉庆间宜昌府通判高举阵亡后,朝廷恩赐云骑尉世职,由其长子高博文承袭。

高其佩家庭 (笔者整理)

  • 始祖高友,始居奉天铁岭,祖上山东高密。

  • 高祖高良辅。

  • 曾祖高景时。

  • 祖父高尚义,镶白旗汉军、杭州协领,袭二等轻车都尉,因军功转镶黄旗汉军。

  • 父高天爵,官至两淮盐运使,三藩之乱中被杀,追赠太仆寺卿,追谥忠烈

  • 胞叔高荫爵,直隶口北道。其子一镶黄旗汉军、康熙甲戌科进士高其倬,原配妻纳兰氏(父正黄旗满洲、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科进士纳兰性德,胞姊纳兰氏嫁镶黄旗汉军、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进士年羹尧),继妻蔡琬(父正白旗汉军、云贵总督蔡毓荣)。子二高其傃,雍正二年武进士,官銮仪卫治仪、二等侍卫;妻董氏(父正红旗汉军、督察院左副都御史董弘毅);其子高怡,知县,奉旨予入顺天府大兴县民籍。

  • 胞兄弟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文恪公高其位、高其仕。高其位子兵部尚书高起 (清朝)、四川布政使高越、骑都尉高缵勋、高组勋(出继给叔叔高其仕)、河南南汝光道高趩(高走翼)。高其位孙子有川北镇总兵官高琦(妻钮祜禄氏,胞兄镶黄旗满洲、漕运总督毓奇)、贵州知州高玮、世袭骑都尉重庆云南总兵升广东提督高瑹、山西宁武府知府高璨(原名珺,兄弟有十人)、四川石砫厅同知高瑛(高趩子高瑛,兄弟十人, 高瑛子高扬曾袭骑都尉, 高扬曾娶巴蜀大诗人第一大诗人张问陶妹张问筠)、高珣等。高其位孙女、高趩的长女,嫁给康熙皇帝曾孙、和硕恒亲王

  • 胞姊高氏,嫁正蓝旗汉军、湖广总督李成龙;其子李世偀、李世倬(官至左副都御史,善画,与辅国公永璥有诗画交往),孙江南河道总督李宏 (清朝),曾孙两江总督李奉翰,曾孙女李氏嫁镶黄旗汉军、吏部尚书郝玉麟之孙郝敏安。

  • 妻范氏、朱氏。

  • 子高璥 (敬一);高绂;高纲 (常);高綋;高绶。

  • 孙高颖、高程、高秱、高(禾奇)、高和皆高绂子;高䅿、高(禾爽)、高稝、高䆅、高秉皆高纲子。

  • 曾孙銮仪使高孝埙(高稝子) 、武举高孝臻、曲靖府知府高孝埴,武举高孝垿官四川都司、高孝墀官高邮州州同,高孝臻官兴武卫千总。

  • 家族爵位承袭。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自高尚义从清军入关,以军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其子高其仕承袭,高其仕官福建协领,早卒,其兄高其位承袭,后承袭时因例销去恩诏所得,以骑都尉世袭,高其位之子高缵勋承袭骑都尉后,高缵勋之子高瑹承袭,乾隆五十六年高瑹在广东提督任上包庇堂兄高玮犯事革职,遣戍伊犁,由侄高扬曾高瑛之子袭,再由惠麟、存厚、禧昌先后承袭。三等男爵世职:高其倬因为雍正皇帝选陵址和以前云南军功所授骑都尉世职,合授三等男爵,其子高恪承袭,其后其孙高烺、曾孙高垣承袭,但均早逝。后来高焜、高垣、高为钟(高维钟)、高士俊、定格先后承袭。恩骑尉世职:三藩之乱时高天爵殉难,谥"忠烈".乾隆间钦奉特旨赏给恩骑尉世袭,由其玄孙高崇承袭,乾隆六十年革职,堂弟高崚承袭,嘉庆九年高铭承袭。云骑尉世职:高承爵玄孙、武举人德楞额兄弟皆改为满族名,德楞额之子庆隆原为候补卫千总,安徽舒城打仗阵亡,赐给云骑尉世职,其子舒成承袭,后由舒春承袭。嘉庆间宜昌府通判高举阵亡后,朝廷恩赐云骑尉世职,由其长子高博文承袭。

高其倬家庭[笔者整理]

家族出于铁岭高氏,祖上来自山东高密。他与族兄高其位高其佩最为著名

先祖

曾祖父高景时,赠光禄大夫
祖父高尚义,镇守杭州协领
祖母继室赵氏,浙江处州人,钱塘教谕赵邦瑞之女
父高荫爵,字子和,奉天铁岭人,顺天府南路同知、湖北德安府同知至四川松茂道、直隶口北道。
母周氏,游击周尚质之女,赠一品夫人

兄弟

高其倬为高荫爵的次子。
高其佑,长兄,候选知县。
高其傃,三弟,武进士,銮仪卫治仪正
,高其傃之孙高举、曾孙高尧镇压白莲教阵亡,赐云骑尉世职。 高其倓,四弟
高其沅,五弟

配偶

元配夫人那拉氏,纳兰性德之长女。
继室夫人张氏,山西河东道张士佐女,无子女
繼室夫人蔡琬,字季玉,正白旗汉军蔡毓榮將軍的女兒,尚書蔡珽之妹,著有《藴真轩诗抄》。
副室王氏,淑人

子女

长子,高恪,生母元配那拉氏,户部广东司主事,世袭三等男。
次子,高愿,生母王氏,太学生,候选知县。
三子,高书勋,生母蔡琬,娶纳兰性德次子富尔敦之女。
四子,高麟勋,生母蔡琬,二品荫生。原配马佳氏,古北口提督索拜之女。
娶皇太极后裔、和硕显密亲王丹臻孙女、奉国将军衍德女。 长女,夭折
次女,生母王氏,嫁山西巡抚苏克济之子主事达哈塔
三女,生母那拉氏,嫁湖广总督杨宗义之子、正白旗汉军都统杨文坤
四女,生母王氏,嫁镶白旗汉军广东提督冯毅之子冯勃
五女,生母王氏,嫁正白旗汉军周鼎鉴之子,监利知县周祖寿

汉军镶黄旗高氏爵位承袭 (笔者整理)

  • 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自高尚义从清军入关,以军功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其子高其仕承袭,高其仕官福建协领,早卒,其兄高其位承袭,后承袭时因例销去恩诏所得,以骑都尉世袭,高其位之子高缵勋承袭骑都尉后,高缵勋之子高瑹承袭,乾隆五十六年高瑹在广东提督任上,包庇堂兄高瑋犯事革职,遣戍伊犁,由侄高扬曾高瑛之子袭,再由惠麟、存厚、禧昌先后承袭。

  • 三等男爵世职:高其倬因为雍正皇帝选陵址和以前云南军功所授骑都尉世职,合授三等男爵,其子高恪承袭,其后其孙高烺、曾孙高垣承袭,但均早逝。后来高焜、高垣、高为钟(高维钟)、高士俊、定格先后承袭。

  • 恩骑尉世职:三藩之乱时高天爵殉难,谥"忠烈".乾隆间钦奉特旨赏给恩骑尉世袭,由其玄孙高崇承袭,乾隆六十年革职,堂弟高崚承袭,嘉庆九年高铭承袭。

  • 云骑尉世职:高承爵玄孙、武举人德楞额兄弟皆改为满族名,德楞额之子庆隆原为候补卫千总,安徽舒城打仗阵亡,赐给云骑尉世职,其子舒成承袭,后由舒春承袭。嘉庆间宜昌府通判高举阵亡后,朝廷恩赐云骑尉世职,由其长子高博文承袭。

举报/反馈

历史挖掘机11

229获赞 101粉丝
历史人文社会爱好者,欢迎交流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