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近日宣布,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教授已于1月5日逝世,享年90岁。罗森塔尔教授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并曾入选20世纪百大心理学家榜单。他为心理学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启发了无数心理学领域内外的研究者,将来的人也必将从他的作品中不断获益。今天,我们在这里简单回顾一下他的生涯成就,以示缅怀。
生涯回顾:
罗伯特·罗森塔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1933年生于德国吉森,六岁时随家人离开了德国。
195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1962至1999年在哈佛大学任教
1992年出任心理学院院长;
1999年自哈佛退休后去往加利福尼亚大学。
2003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
研究取向:
他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期望,即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实。同时他还对非言语交流很感兴趣
著有《行为研究纲要:方法与数据分析》。
主要研究发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会无形中传递给学生,影响他们的表现和成长。这一理论最初在1968年的著作《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提出,并迅速成为流行语。他的研究揭示了人际关系中期望的力量,人们开始意识到,期望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实验过程如下:
1. 罗森塔尔教授选取了一所美国小学,并告诉校长,学校里有一些孩子具有很高的潜力。
2. 校长将这些孩子挑选出来,并将他们的名字告诉了老师。
3. 老师被告知,这些孩子将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而其他孩子则没有被告知这一点。
4. 过了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教授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发现那些被挑选出来的孩子果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其他孩子则表现一般。
这个实验表明,当人们相信某个个体具有某种特质时,这个个体往往会顺应这种期望,从而实现这种期望。这种现象不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人际交往、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之所以被称为这个名字,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皮格马利翁是一个国王,他对一位雕塑家的作品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于是请爱神赋予雕塑生命。最终,雕像变成了真正的女人,成为了王的妻子。这个神话故事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来解释一种社会现象,即当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抱有极高的期望时,这个人或这件事就有可能按照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这种因期望产生的积极变化就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实验者偏差:
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分析,考察了实验者的期望对动物被试/人类参与者的影响,并根据这些研究提出了实验者偏差概念。实验者偏差概念影响了学界对一般科学研究原则的思考,催生了著名的双盲实验标准的诞生。
非言语行为:
除了教学和实验室情境,罗森塔尔教授还发现,在其他人际关系情境中,一方的预期也可能通过非言语线索无意中影响另一方的行为,这对医生—患者、管理者—员工、法官—陪审团等关系有着深远的启示。
抽屉效应与元分析:
罗森塔尔教授还提出了“抽屉问题”或者说发表偏差,即很多统计不显著的结果没有被发表,而是默默躺在研究者的抽屉里,导致总体研究结论可能受到扭曲。可以说他掀起了第一波心理学的可重复危机,他当时还提出了类似今天的预注册思想,因此有人称他是最近十年兴起的元科学(meta science)的先驱。不仅如此,他还与统计学家吉恩·格拉斯共同开创了现代的元分析技术。他的很多统计推论和研究方法类著作至今仍有研读价值。
罗森塔尔教授的一生充满了对心理学的探索和创新。他的研究方法、统计推论和元分析类著作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让我们缅怀这位心理学巨匠,感谢他为心理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在未来,我们将继续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智慧,传承他的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