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智和疯狂存在,我们该如何区分?”
1973年罗森汉恩在自己的论文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这篇出现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的文章,真正地让罗森汉恩的名声响彻了美国乃至全球的精神研究领域。
197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心理学的学者罗森汉恩,在休息时脑中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创新的点子,那就是招募8个不同的社会工作者,并且让他们分别前往不同的精神病院,来检测精神病院的医护工作者是否能够分辨出来他们。
这8个假病人分别是由1名研究生、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和3名心理学家组成。
当他们各自前往要去的精神病院时,所有假病人都要说相同的指导语,例如告知医生自己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砰”和“轰隆隆”的声音,并都表现出非常痛苦的样子。
除了这个症状以外,这些假病人都是以自己的正常状态在精神病医院里生活,并且自己在医院里的信息也都是真实的。
将近4年的实验,实验的结果却让整个心理学和精神研究领域都感到震惊,这也让许多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汉恩实验,这是一项关于检验美国精神病患鉴定标准的一项著名实验。
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实验结果为什么令人深省?后续是否还有实验?让我们继续阅读下去吧!
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的罗森汉恩教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精神病人诊断标准始终心存怀疑。
在给学生上课时,他也常常收到学生们对于这方面知识还是不太理解的反馈,因此他更加认为精神病医院里执行的那一套标准已经过时了,并且医生对于患者是否康复缺乏应有的客观依据。
那个时候的精神病院,只要病人一踏进医院,所有人都像是被设定好的电脑程序一般,不论病人做出什么样的举动都会被医护人员先入为主地认为病人的这些举动都符合了他的精神病症。
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标签印象,人生活在社会上,没有办法跟许多人进行非常深层次的交流,因此与他人交往时最方便辨认对方的方式就是贴上标签并进行归类,不同的标签就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当一个人被贴上了“精神病病人”的标签以后,他的各种举止都会被视作是犯病的表现,这就导致了当时医院对于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参差不一。
当时的精神病院几乎都是这样的情况,这也导致了许多精神病症并没有好转的精神病人被送回到了社会,一部分人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也会有一部分人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
“这些判断失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前期深入调查精神病院的罗森汉恩在课堂上非常严肃地向自己的学生阐述了这个问题。
在了解精神病院的具体情况的时候,罗森汉恩就亲自在精神病院里待了将近两周的时间,孤独无聊的生活也让他无法忍受。
罗森汉恩不止在课堂上谈到这个问题,他还在各种公开场合表达了自己的这个观点,但由于缺少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一个问题,因此学术界和社会并没有对罗森汉恩这个问题产生多大的反响。
罗森汉恩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被重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关注精神病人这一群体的人并不多,大家对于这一病症的理解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
“在那样一个压抑的环境中,我自己都觉得那个环境都难以让人忍受,正常人在其中待久了,反应也会与那些病人看起来相似了,那这些医者护士是怎么正确分辨这些精神病患和正常人的呢?”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罗森汉恩便决定亲自设计一个实验,以最客观的数据来检验这个问题。
因此1973年,“假病人实验”便由此诞生了。一位上过他课的学生听过这个实验方案后,非常积极地向罗森汉恩表示自己可以成为实验对象中的一员。
剩下的七位“假病人”有的是罗森汉恩自己主动邀请的也有的是自己主动报名的,在罗森汉恩的设计下,这八位实验对象要将自己分别送进不同的精神病院。
在进入精神病院前夕的他们,主动地拨通了医院的预约电话,按照罗森汉恩的计划说出了自己想要接受治疗的想法。
医院听完这些假病人的症状以后,便立刻接收了他们,进入医院以后的假病人们便将一切作息变得与自己正常生活时的状态一样,他们日常的行为活动也与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希望你们进入精神病医院以后,能够帮我详细地记录一下你们这四年的经历,这些记录对实验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森汉恩在向实验对象派发任务时,特别强调着这一点,如果没有任何实质的纸质记录,那么实验很可能将会失败。
八名实验对象也深知记录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进入医院的初期,总是偷偷摸摸地写着实验记录。
有一天夜晚,一位假病人在吐掉藏在自己舌头底下的药片以后,躺上了病床,并从自己的床铺底下拿出了一本记录的册子。
他如往常一样在本子上记录下了他观察到的精神病人和医护人员,正当他在记录的时候,碰巧有一名值夜班的护士打开了他的病房门。
因为过于紧张,在他想把记录本藏起来的时候,本子却正好掉在了医护人员的脚旁。
就在他以为自己的假病人身份就要发现的时候,他却发现,那位护士捡起了本子,看了看上面的内容,便又将本子还给了他,似乎并不把这些记录当作一个正常人的笔录。
就在他忐忑不安地认为自己第二天就会被“踢出”精神病院的时候,那位医护工作者却只是在自己的工作记录簿中写下了一些“假病人”的新的症状。
第二天,他并没有被赶走,而是被带到了检查室又进行了一番检查,医生始终与他保持着距离,冰冷地向他阐述了他“病情”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并且给他了一片白色的药片。
在每天定时服药的时间段,这位实验对象发现,自己的“治疗药片”中居然多出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新的药物。
罗森汉恩之所以选择找到8个实验对象,也是因为他最初预计的是应该只有一半的假病人能够成功混入精神病院,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8个对象居然都混入了不同的医院。
这些假病人都通过隐蔽的方式记录着自己在精神病院的生活,他们停止装病以后,医护人员也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互相讨论着假病人表现出的“异常”症状。
其中一位是左撇子的实验者,进行日常的手工活动时,因为用左手进行活动,就常常被不同的医护工作者记录在册,因为“左撇子”并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在这些医护人员的眼中这也是精神病症状的表现。
在后来这八位病人也都发现,他们根本无需偷偷摸摸地记录着这医院的一切,因为这些医护人员根本不会详细地检查他们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只是会在治疗过程上写上“胡乱涂写”,来记录他们“发病”的表现。
8位假病人也与其他精神病人一样每天要接受大量的药物治疗,因为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副作用非常的大,所以这些病人总会想方设法将这些药物处理掉,有的藏在舌头底下,有的守在厕所旁准备随时能够将这些药片吐进马桶中。
四年过去以后,研究结果让罗森汉恩终于有足够的底气向其他人证明他提出的问题是存在于当时的精神病医院的。
因为,在研究结果中没有任何一个假病人被医务人员识破身份,这些假病人出院以后,他们的档案上也写着“精神病恢复期”的状况。
众多精神病医生和护士都没有识破这群假病人的身份,但那些在精神病院真正接受治疗的精神病人却发现了这些人的端倪。
在一位假病人的记录表中写道:有一天在我观察精神病院的病人的时候,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走了过来与我说话,说我看起来并不像一位精神病患者。
他除了行为举止有些奇怪,在没发病时说话也与普通人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在罗森汉恩的文章中曾记录过,有3个假病人所在的精神病院中,曾出现几十个精神病病人怀疑实验对象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
“你根本就没有的病,你是伪装身份进入精神病院来调查医院的!”一些真正的病患还曾当众质问过一个假病人。
但路过的医护工作者也还是照旧对他们的精神状况进行检测,他们对于处理这些“病情加重”的病人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大药物的剂量。
精神药物的滥用,也导致许多人对药品产生了极大的依赖,以至于有一些出院的病人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罗森汉恩在文章中提及,在精神病院,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存在非常大的交流问题,因为双方基本都不会进行最基本的交流,医护人员的出现也只是单纯地记录一下病人发病的状况和分发病人今天应该食用的药物。
双方之间交往是非常古怪的,为了保证病人的病情能够更快地好起来,医护工作者常常会分发下大量的精神药物。
8位实验对象在不同的医院里,大家总共收到的药片都超过了2100片。他们在进入医院以后,没有进食过任何一片精神药物,他们也注意到许多真正的病人也并没有按照医师的嘱托正常吃药。
厕所成了大家解决药片最主要的场所,只要一有病人不想吃药,那么就能常常在厕所里看见病人在倾倒着那些精神药品。
在实验中,假病人还记录到了一个奇闻,精神病院对于医护人员的着装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标准,只是要求在精神病院工作的医护人员必须要身穿制服。
一位假病人在记录中写道,有一天一位护士与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了病房内,在他们那个全是满屋子男病人的面前,这位护士就像是没有看到这群人一样,随意地当着这些病人的面调整着自己的胸衣。
这一则记录,并不是想说明这些护士是在有意挑逗这些病人,而是她们似乎并没有将这些病人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
在这些医护人员看来,精神病患者就是一个精神产生了疾病的人,在他们面前调整一些隐私的衣物并没有存在什么太大的问题。
罗森汉恩的研究非常有力地向社会证明了,在那个时候大多数的精神卫生机构,并不能将假病人与真正的精神病人区分开来。
这些机构往往忽视了这些病人身上的特质,因此将他们的行为举止产生的原因都归结到了他们的精神疾病上。
罗森汉恩的研究也有力地证实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标签效应,只要医护人员认定了某一位病患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那么医护人员就会将他的一切行为作为是反常的表现。
从事精神病学的专业人员只要带着一种刻板印象来帮助病患解决病症的话,他们就会常常忽略掉病人的个性化特征,这也就导致了当时出现了许多被误诊的人员。
罗森汉恩的研究发表以后,震动了整个精神病学研究领域,在精神病院生活了四年之久的八位假病人,也最终通过律师的安排重新回归到了社会生活之中。
罗森汉恩提出的问题,让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研究学者都对他的实验提出了较大的质疑。
但罗森汉恩向大众表示自己非常乐意接受大家的检验和挑战,因此有一家精神病院便向罗森汉恩下了一封“战书”。
他们表示罗森汉恩的假病人实验有些地方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不可能在四年时间里没有一名医护人员能够识破他们的身份。
在接收到这家医院的“战书”以后,罗森汉恩欣然地与这家医院达成了协议。
在协议中,罗森汉恩提到他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派送一批正常人来冒充精神病患者,进入这家医院。
医院这一边,就需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找出这一批的病人中哪一些是正常人,因此院方在那一段时间内对于接收病人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筛查系统。
两个月以后,他们拿着挑选出的41位正常人的名单找到了罗森汉恩。
院方的代表人非常得意地向罗森汉恩说道:“你的这项实验还是不够严谨啊,看吧,这就是我们识别出的假病人。”
看着代表人得意的神色,罗森汉恩只是摇摇头笑着表示:“其实我并没有派遣任何一名正常人到贵院来,至于这41个‘正常人’,贵院可能还需要在劳费一些心思把他们找回来了啊。”
这所精神病院与罗森汉恩的故事立马就传遍了整个美国,这家精神病院也在后来常被人诟病,在后来的十年里因为病人的逐渐减少,生意也逐渐变得惨淡了起来,很快就倒闭了。
经过这次试验,罗森汉恩的名字开始真正被大众熟知,它通过这个实验所揭示出来的问题也让整个精神界领域都产生了反思,这也有力地推动了精神研究领域的发展。
罗森汉恩的文章被刊登在全世界各地,这也让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对自己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整改管理,保证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之前那样冷淡。
关于精神病的一些法律法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正,罗森汉恩的研究一是说明了在精神病机构中正常人并不能与精神病分开,而又阐述了标签化的危险性。
“让任何一个诊断过程本身出现这么多错误时,它当然不会是一个让人放心的诊断过程。”罗森汉恩的这一句话点醒了当时学界中的许多人。
这一个试验真正有效地推动了精神病学诊断效果的提升,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不要在没有深入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去决定这件事情的性质,不要轻易地给别人贴上一些标签。
交流和沟通始终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刻板思维不仅会局限我们想问题的广度更会局限我们前进的脚步。
当我们随意给别人贴上一个标签的时候,那我们可能对他的所有行为都会有一种刻板的认识,这并不是客观的真正含义。
只有撕掉标签,打破刻板思维,才能够展现真正的自我,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晓君奇闻说
专栏简介:奇闻纪实很有趣,故事每天不重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