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腾讯游戏发布了“2024年寒假暨春节假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通知”,寒假期间未成年人游戏时长总计16小时。不少人恍然发觉,近年来有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事件和讨论似乎少了很多。《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舆情方面,2023年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限制关注度下降了70%。
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乃至上网,向来伴随着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各种忧虑,但随着网络在现代社会的深入渗透,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且愈加低龄化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自今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未成年人上网现状,让我们一起来回答几个问题。
未成年网民到底有多少?
自2018年起,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连续5年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开展全国性调查,2023年12月下旬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人。
综合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用网低龄化趋势明显,2018年——2022年,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9.5%提升至95.1%。而且,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10岁以下网民规模已超过4000万。
从触网时间来看,网民“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在未成年网民中,小学生在上小学前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34.2%,而2021年,此数据为28.2%。
不过,从总量上看,截至2023年6月的统计显示,经过前几年的增长之后,10岁以下网民占比有所下降,总数有所回落,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10岁以下网民占比为3.8%,共4100万。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低龄网民上网行为,家长们开始有所控制。
未成年网民上网主要干什么?
调查显示,未成年网民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达到88.7%,认为互联网对自己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从2018年的53.0%提升至了2022年的77.4%。此外,上网玩游戏、看短视频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休闲娱乐活动,经常从事这些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7.8%和 54.1%,上网聊天作为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活动,占比为53.6%。
广袤信息触手可及、精品课程点击可观,无疑对未成年人知识面的拓展和疑难有效解答提供了助力,但是,与此同时,网络“双刃剑”属性在未成年网民身上也显现得更加明显。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首设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论坛,论坛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副代表毕曼达表示:“我们不能忽视孩子们上网的好处与其面临的潜在风险之间的矛盾。”
除了网上学习外,玩游戏、看短视频等也是未成年网民上网时主要从事的活动。在针对家长和老师的调查中发现,51.8%的家长和69.9%的老师认为网络游戏、短视频造成的网络沉迷问题是最需要治理的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问题。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严重吗?
在未成年人是否沉迷网络的问题上,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2022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完成的《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76.99%)受访成年人担心未成年人出现“网络沉迷”问题。
但是,站在未成年网民角度来看,大多数未成年人不认为自己对网络存在很大依赖。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显示,两成未成年网民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非常依赖和比较依赖)。
从具体上网时长来看,数据显示,2022年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1.1%,在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为13.1%。这部分群体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问题。
谁来负责引导和管理未成年人上网?
对于“应由谁来主要引导和管理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受访未成年人认为家庭、自己和学校是排在前三名的责任主体;而受访成年人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庭、学校和互联网平台。
实际上,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确实需要多方发力。以网络游戏为例,《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舆情方面,2023年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限制关注度下降了70%,当前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心正从主攻防沉迷向多元化发展。这与政策法规的完善、家长的有意限制、“青少年保护模式/防沉迷模式”等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游戏相关企业与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共同发力密不可分。2023年第一季度,腾讯未成年游戏时长和流水占腾讯本土市场游戏总时长的0.4%和总流水的0.7%,较2020年同期大幅下降96%、90%。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在网络沉迷防治方面又进一步加码,要求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加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指导,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合理限制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数额,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共同致力于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