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说:

院中有一兔,教众人观其目而度其意,凡有所言,非兔之本意,皆为自身之心境也。

观察院子中的一只兔子,我们看着兔子的眼睛,猜它当时的念头。所有的猜测都不是兔子的本意,而是我们自身的心境罢了。

人们经常讲投影的概念。

我们看到外界形形色色的人,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影。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那只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影,或者说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

就像我们说了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无意中的一个语气。

可能就会给对方造成不同的理解。

那么,这时候的误会就产生了。

你可能会认为,你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对方会想成是那样的意思?

其实他理解的意思,与你表达的意思没有多大关系,因为那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

很多时候我们说,修行要有一种客观、开放的心态。

比如我们要克服自己对外界事物和人的第一印象,要克服自己对外界事物和人的惯有的印象。

这个世界是变化的,事物如此,人也一样。

常言道: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

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进步是很快的,如果你以一成不变的惯性眼光去看待一个人,那么,你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有问题的。

我以前说过,我有这样一个观念: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是一定的。

我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这是符合人性规律的。

大多数人,只会按照自己的意识去评判外界的人和事物。

哪怕自己的评判是错的,很多人也会找一万那种理由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因为人不喜欢被否定,这也是一种人性的规律。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我总是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我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如果对方说的是对的呢?

我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通常会把他的动机和行为方式区分来看。

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动机是好的,但是他的表达方式或行为模式是有问题的。

很多人会觉得我的包容性很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更能看透别人的动机和表达方式的不一致性。

更多的人,会直接用表达方式,直接去理解对方的动机。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条:

我们看到外界的人事物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写照,我们内心的投影。

你自己眼中的你,也许不是真的自己;别人眼中的你,也许也不是真的自己;但是你眼中的别人,一定是真的自己。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发。

haoyunbaozeng

举报/反馈

张建坤商业与修行

3.2万获赞 1.4万粉丝
看透事物本质,按照规律做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