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室里发生的最多内容就是谈话,大家都“会聊天”,但是咨询师“专业的聊天”背后又有什么心理学的门道呢?
作为咨询师的你,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在这一时刻,向来访者说这样的话吗?我这样表达,和那样表达,对来访者可能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影响呢?
我这样的表达,是期待来访者能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最终来访者会有怎样的改变呢?这篇文章会是你思考这个问题的起点!

语言,作为咨询师最常用的工具,其本身就可以成为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

图/Unsplash

而研究这一话题的专业领域叫做:关系框架理论。

今天就来谈谈作为语境行为科学里面重要的理论之一,关系框架理论,和心理咨询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语境改变行为

1、什么是语境(Context)?

语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背景。它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生理状况,情绪,人际,认知,发展、学习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基因和其它特定场景的条件。

比如来访者的年龄、心理成熟的程度、智力因素、生活经历、来自哪种地方文化、社会支持程、在刚刚经历惊恐发作后马上找到咨询师等等,都算作来访者所处的语境。

Context此处翻译成“语境”而非“情境”,是为了避免读者将情境直接理解成外部的条件。

“语境”包括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因此语义上可能更具有包容性。在文章中不过多强调语境和情境的区分,希望读者理解。

2、语境如何影响行为?

首先,在语境中,我们理解语境的方式影响我们对体验的反应。

图/Unsplash

比如:站在演讲台上的你心跳加速(你的场景性语境)。你对这种体验的理解和反应可以是:

  • 我真是好激动,终于要发表演讲了。
  • 我好紧张,我肯定是没准备好才会这么紧张,我应该取消今天的演讲。
  • 我马上要犯心脏病了,我得赶紧去医院!
同样是心跳加速的情境,个体理解为“激动”、“紧张”、“心脏病”分别对应了:我做出“期待演讲”、“取消演讲”、“去医院看病”的行为反应。
在咨询室中,来访者的情境都有哪些呢?又如何影响了来访者的行为呢?下面有一些虚拟的情境例子:
生理:如来访者体内的激素水平直接影响了来访者的情绪、语言、行为表现等等。如,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常常不稳定,并有叛逆等行为。
人际关系:如来访者从未有过相对成功的亲密感情体验,所以来访者可能无法想象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产生畏惧情绪,回避与人适当的接触等。
社会文化:如一个经济条件困难的来访者在面临压力或是抑郁的情况下,可能坚信自己没有能力给自己争取休息的时间或者被这种情境困住,觉得无力。
学习背景:如一个博士生和一个高中生的自我觉察能力、对世界的理解也许会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理解的差别会影响来访者做出的反应。

图/Unsplash

作为干预工具的语言:语言如何改变语境?

1、语言作为语境之一,在咨询室中又是怎样体现作用的呢?语言即干预(Villatte, Villatte& Hayes, 2016)

语言是咨询室中持续存在的,来访者和咨询师很容易改变的一种语境。

咨询室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每一个语言(甚至缺失语言)的互动都是干预的工具,而这个主动权是完全交由来访者和咨询师的。

语境决定了一个行为是否会发生,以及会有什么效果。

调整语境可以间接调整行为。

2、语言中隐藏的“关系”有哪些类型?(Villatte, Villatte& Hayes, 2016)

(1)一致关系:

“我好孤独” → “孤独对你来说是种怎样的感觉?”

一致关系:粗暴的理解是顺着来访者的思路继续说下去。一致关系的语言可以引发来访者描述,通过这种描述,来访者增加了更多的觉察(比如对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对事件的个体解释)。

一致关系还可以表现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经历的正常化。

“这样的体验是非常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

图/Unsplash

(2) 不同/相反关系:
“我不想有这种感觉” → “假如你没有这种感觉,你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

咨询师通过相反关系挖掘来访者的体验,可以帮助来访者增加对自己在逃避什么的理解,澄清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以及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3)条件关系:

“我好孤独” → “如果你和他人分享更多的时间会怎样?”

条件关系不仅仅是提建议,是由咨询师直接指出的,在其它情境下,来访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对现在的状况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图/Unsplash
(4)时间关系:

“我划伤了我自己” → “你伤害自己之前/之后感觉怎样?”

通过探寻语境和不同时间的体验,咨询师引发来访者的觉察。

比如,在面对缺乏希望的来访者时,通过时间关系让来访者注意到,ta拥有一个有一系列不一样体验的过去,以及可能会不一样的未来。

(5)直证关系
(I-you 我-你, now-then 现在-那时, here-there 这里-那里):
“我这个人特别糟糕” → “如果现在你的好朋友这么对你说,你会跟她说些什么?”
直证关系会将来访者拉入一个此时此刻,切换视角的状态。切换视角帮助来访者增加对语境的觉察,即他人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体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6)层级关系:
“我需要得到一份工作” → “得到一份工作会给你带来什么?
层级关系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得到一份工作的收获让来访者认识到,也许“自立”才是更高的目标。
层级关系也会帮助来访者衡量自己的价值、目标、行为的主次关系。

比如,实现独立(上一级目标)和获得某一份具体的工作(次一级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来访者执着在获得某一份工作而不可得的时候,为了实现独立是不是还可以寻找其它可能同样好的工作?

图/Unsplash

3.语言作为干预的目标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语言中的关系是什么啦~那么语言干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作为工具的语言,目的不是要告诉来访者哪些具体信息,而是要改变来访者对语境的察觉(Contextual Awareness)。

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坚持一个没有好的效果的方式,一直持续地用已经证明是“无效”的方式去打开难题。这种“执着”是没有好的作用的,是功能性(Function)弱的。

比如:一间门被锁住的屋子里着火了,情急之下被困的人可能反复地去尝试踢开、撬开、捶打那扇门,几近绝望,却没有意识到房间另一边还有一扇窗。

这个人对门所施加的所有行为功能性都不强,因为基本都是无效的。

图/Unsplash
如果他身边还有另一个声音告诉他,“诶?除了门这个屋里还有什么别的通道呢?”(而不是,“快过来,这有一扇窗”,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被困的人是否有机会增长更具有功能性的觉察呢?被困的人是不是会找到新的出路并成功摆脱困境呢?
在来访者陷入的心理困境中,咨询师就是这样一个画外音,来帮助来访者看到语境之中还有什么其它的因素在。
所以咨询师通过语言帮助来访者增加的觉察,一定是有助于来访者做出具有功能性的语境觉察(FunctionalContextual Awareness)。
这种觉察帮助来访者从坚持固有反复碰壁的行为模式中,发现新的语境条件,从而引发具有功能性的行为改变的。
文末,还是再强调一遍咨询中语言是如何被专家玩转的:
语言改变语境,语境改变行为。

声明来源:心师之友,侵删~

举报/反馈

上岸君君君

2431获赞 720粉丝
哇咔哇咔~心理咨询考研上岸君!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