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原理(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先天与后天、主动与被动、连续性与阶段性
1.先天与后天(遗传与环境如何影响心理的发展?)。
先天与后天的争论集中体现在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的争论上。典型的代表观点是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与环境决定论(华生)。片面地强调二者的对立是不对的,遗传和环境的作用都不是绝对的。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环境对心理发展具有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先天的遗传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主动与被动(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动力?)。
1)内因动力说。只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外因的重要作用。如: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的动力归于力比多(性本能),高尔顿认为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朱智贤认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2)外因动力说。认为发展的条件就是发展的动力。如:传统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变化由外部环境刺激引起,环境塑造人的行为,人像一个被动的反应器。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外界,儿童是被动的。
3)内外因动力说。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发展的动力。如:皮亚杰认为,人是生命的有机体,他的活动是内发自生的、是主动的。个体的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从环境中获得的经验是促进个体发展快慢的原因。
3.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的?)。
连续论者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累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没有突然的变化。个体之间的区别在于某些心理或行为特征的数量或复杂性。发展就像一条向上的平滑曲线,其变化表现为现有心理能力的增加和补充。如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言语能力的习得是模仿和强化的结果,表现为个体掌握的词汇日益增多、语言日益复杂。
阶段论者认为发展是不连续的、分阶段进行的。个体之间的区别在于一系列突然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把个体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级的水平。发展就像一级级向上的台阶,其变化表现为较高级的阶段需要低级阶段的发展为基础,每一个阶段的机能更成熟,行为方式得到了重组。如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认知结构不同,儿童的认知方式各异。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不可跨越不可逆转的。
更多的人不会对连续性、阶段性持对立的态度,更倾向于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优质作者榜#

举报/反馈

小玖予学姐

1972获赞 1644粉丝
每天都会分享动植物知识哦,多多评论,多多点赞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