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孙新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专委会的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学组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一直从事老年精神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和老年精神心理疾病治疗,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发、首特等课题研究,执笔及参与10余部行业指南和专家共识,20余部专著编写等。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任孙新宇。新京报记者 王鹿 摄
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保守估计在10%-15%。解决老年人情绪问题,横亘在患者和精神科医生之间的,不只是隐蔽的疾病,还有家属、社会及患者本身。在这条道路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老年科主任孙新宇已经走过30多年。从志在天文的青年,到愿意耐心听病人讲述来龙去脉的医生,她认为,每一位患者都不能放弃,都应该得到帮助。
曾经,被歧视的患者,被歧视的医生
在几十年前甚至在十多年前,很多地方的精神心理的诊疗机构都有着“专属称谓”,大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也停留在“疯、傻、打人、骂人、脏”等极端表现。孙新宇出生在山东济南,她回忆起上初中时,同班有一位同学特别调皮,老师批评这位同学时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你再闹送你到马家庄”。
一个“马家庄”,足以让大家明了,那就是所谓的“精神病院”,里面住的都是不正常人群。
被歧视的不只是患者,连带着“精神病院”里的医生,也被戴上有色眼镜。
在孙新宇刚参加工作不久,单位组织参加卫生系统的年终汇演,各个医院都有代表参加。“当我们准备表演节目,主持人介绍表演者单位,台下传来‘哈哈’大笑声,似乎‘从精神病院出来的就是精神病’。”
“前不久,有一天接到快递员的电话,我问是他送到哪儿的快递,他有点不屑地说,不就是那个精神病院嘛。北大六院连续十余年在全国精神专科声誉排名首位,当然不能被免俗。”孙新宇笑笑说。
这种状况,随着大众对精神心理认知的提升,更广泛的疾病科普宣传,一点点在改变。近年来,老年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主动就诊意识也在慢慢提升。“前些年的患者,更多是病到非常严重时,出现比较严重的症状比如自杀、绝食、不能正常生活等,才会来医院就诊。”
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大家对精神健康需求也在提升。同时,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诊疗手段也能给患者提供更多帮助,使他们脱离心理困扰的深渊,享受快乐和健康的生活。患者受益的多了,自然就会明白,可以如何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症状开始出现时就会来就诊,不一定等到情况非常严重时。就是因为患者或者他们的子女、朋友对精神疾病知识有一定了解,意识到可能是心理方面出问题了,需要就医。同时也是大家歧视少了。”孙新宇认为。
不过,仍有一部分患者因为疾病自身原因不承认自己有病或者认为无药可治而拒绝就诊,专业术语称为没有自知力,就是认识不到自己的疾病。家属不得不把老人包裹得严严实实,戴着帽子和眼镜,不让老人知道是在哪个医院看病,直到进入诊室见到医生。也有家属对老人所患的精神疾病不理解,甚至认为老人总是没事找事。
“你要跟老人交流的是,有哪儿不舒服,找医生就是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些不舒服的问题。不要强调‘你得精神病了,得抑郁症了,你现在精神不正常’。”孙新宇常劝说家属这样跟老人解释,去看医生可以睡好觉,改善不好的胃口,让心里愉快,不烦躁,找回生活的兴致。如果有记忆力不好也可以调整改善记忆力,解决老人最关心的问题,慢慢地老人便会接受。
实际上,无论是哪种疾病,看什么医生,最终目的就是让大家更健康。“同样的,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也是让患者睡好觉、调整好情绪,和治疗其他躯体疾病没有本质区别,精神科医生也是在为健康服务。”
孙新宇就像一个引路人,帮助老年抑郁的患者从抑郁的痛苦中走出来,而她却认为,这些环节里家属很重要。“医生、患者和家属是同一战线的共同体,协同一致对抗疾病,不要把医生当做外人。”
发现隐蔽的抑郁,不放弃每一位患者
不仅公众的认知和理解有限,老年期精神障碍本身也有很强的隐蔽性。
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情绪障碍,也最常见,主要是老人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比如抑郁、焦虑、双相障碍等。抑郁就是高兴不起来,焦虑主要是不安和紧张,双相障碍是指一段时间过分兴奋而另一段时间过分抑制。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人中抑郁症状出现的比例可以达到20%以上,但有抑郁症状并不一定是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疾病状态,症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都有要求,而且也影响了正常生活。
另一类是大家较为熟悉的痴呆,是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的。比如记性不佳,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生活能力下降,还会出现多疑行为紊乱等精神行为异常。还有与躯体疾病和脑功能损害相关的精神问题谵妄等。
还有一类是睡眠障碍、生活事件后出现心理压力和应激或者老年期分裂症等,这部分发病率相对较少。
在孙新宇的门诊中,老年期焦虑抑郁障碍占多半,因为抑郁障碍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伴有抑郁症状的也可以占到10%-15%以上,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可以达到5%左右。
老年抑郁障碍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性强,表现并不像年轻患者那样典型,多数老人不太愿意主动去流露情绪不好。“他有点变懒了,不太愿意动了,有些事情不愿意干了,没有兴致了,或者老人说身体各种不舒服,甚至有时候会变得特别容易找事儿、发脾气、看人不顺眼,还有可能他整天不舒服又睡不着觉、乱想事,总是想过去的事,或者想一些不愉快的事等等。”孙新宇把它称之为“隐身的抑郁”。
曾有一位患者因为头晕到其他综合医院就诊,因为曾出现过短暂的脑缺血,筛查认知时发现患者记忆力也不好,考虑可能是痴呆并按照痴呆治疗。家属认为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表现比较淡漠,还有多疑及自责的行为,便怀疑是不是精神出了问题。于是又到医院检查,医生认为这些异常行为是精神出现问题导致,便增加了抗精神病的药物,患者整个人显得更加木然、反应迟缓。“怎么越治人越傻了呢?”家属带着疑虑找到孙新宇。在与患者最开始接触时,孙新宇首先要了解的是,患者感觉最难受的是什么?
患者表示自己现在特别头疼,“我脑子怎么不好用了?”“那为什么你以前说别人对你不好,有时候还发脾气?”患者回答说:“我心里烦得很。”
接触检查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位患者其实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压抑和内心的悲观,体验是非常适切的。认知粗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记忆力还可以。孙新宇意识到,“患者可能不是真正的痴呆。”经过抗抑郁药物治疗,患者的情感越来越活跃,情绪体验也越来越清晰。患者觉得自己脑子又好用了,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精神疾病治疗药物专业性很强,有时会发现或许之前辗转就诊不断加药使老人用得药物品种和剂量越来越多。当治疗调整后,药物越减越少时状态反而越来越好。这说明重在准确识别精准治疗,避免误诊误治很重要。”
“不要放弃,所有的病人都是有希望的。绝大多数的抑郁都能治好,如果是痴呆,经过规范治疗很大程度也能改善他们的情绪、行为等问题,减少照料时的负担。刚刚过去的2023年北大六院老年科住院治愈和好转比例为95%,之前也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所以,我们不愿意放弃每一位患者。”
舍得给患者花时间,对他们一视同仁
“我是比较关注患者情感体验的。”孙新宇把它看作是自己职业的优势,现在一周只出三个半天的门诊,1次门诊也就看8-10个号。相比其他大夫来说,孙新宇的速度有点“慢”。而这个速度,源于孙新宇的认真。
“如果想认真地去看一个病人,确实需要时间。患者挂号不容易,如果不认真诊疗,我觉得也对不起他。每一个人我都会非常认真地去看,一视同仁。正因如此不能满足老人加号的愿望,我也很内疚惭愧。”
其余的时间,孙新宇都泡在病房做教学和研究。师从沈渔邨院士,除专业知识的提升,孙新宇更深切感受到大家的风范。
“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是北大六院的院训,也是孙新宇工作中一直奉行的准则。在与患者交流时,孙新宇总是以尊重患者为前提,用真诚打动患者,用医技帮助患者,从患者的感受出发,帮助患者表达,知患者所想,体会患者的体会,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希望。“不管他多么悲观,我始终要给他希望,这个病是可以治疗的。”孙新宇内心的充实和幸福感,都来自对患者的帮助和患者的肯定。
“医学是传承,假如有一天我老了,多么希望给我看病的医生也都是认真负责医术精湛的医生。我觉得应该把学生带好,才能把老师教授的医疗理念和医疗技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孙新宇说。
回忆起从医的经历,只能说是阴差阳错。高中生孙新宇数理化成绩突出,尤其喜欢物理,做医生并不是孙新宇的理想,而是父亲把自己当医生的愿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我特别喜欢天文和气象,可填报志愿时,唯一一个与天文有关的志愿放到最后,前边都是医学院校。”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肩负着父亲的期望踏进医科大学的校门,成为一名医学生。
孙新宇学习的是临床医学,毕业时孙新宇又一次与自己喜欢的外科擦肩而过。在完成神经内科硕士的学习后,博士阶段主动地选择精神医学专业成为一名老年精神科医生。就这样,孙新宇在精神疾病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现在,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在逐渐减少,精神专业的研究生报名也非常火爆。在亲朋、老师、同学之间,也不会有人再怀疑孙新宇的选择。父亲每次提起,还特别自豪地跟孙新宇讲,“你看,当时我坚持的选择多好。”
30多年的从业经历,让孙新宇对人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精神医学是一个介于医学和人文之间的学科,它需要基于医学知识用生物学的观点去看待疾病,同时又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患者自身相互作用,用人文的观点去理解疾病。这个过程,让我对个体、对社会以及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你对心理疾病有更多理解后,会很敏锐地体察到自己内在感受。精神心理医生虽然不是完人,没有办法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多一些防护,或者更有心理健康意识,使自己受伤害少一点。”
孙新宇认为,作为精神科医生,始终要有一双清醒的眼睛,不会因为病人的问题,把所有的事情丑化。而是随着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从生物-心理-社会多层面理解疾病,更好地帮助患者。“你可以从一个患者,看到一个家庭,看到他的成长及他整个的生命历程。特别是近几年,我对精神疾病的治疗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严格诊断规范治疗,更加关注疾病背后的影响因素,减少治疗阻力,以及如何防患于未然和实现全面康复,做回正常人。”孙新宇说。
【医声】
治病救人就是医者本分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做一个好医生,特别是做一个好的老年科医生,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更要能走到老人心里。守好自己的本分,给老人提供切实心理帮助才是能称为真正的老年精神心理医生。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人生百态,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生命,享受生活。——孙新宇
新京报记者 王鹿
校对 柳宝庆
举报/反馈

新京报

6466万获赞 678.8万粉丝
新京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2003年11月11日创刊。新京报社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