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独症孩子整体的康复干预中,强化是康复训练的原则之一,也是重要的干预手段。本次,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孩子康复干预中“强化”的分类与应用情境,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情况、兴趣情况酌情参考。
孩子整体的康复干预过程中凡是能够增加行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在实施时强化都是在行为产生之后呈现,目的是增加某一行为在后续出现的频率,以此来改善、纠正孩子所存在的不良行为或问题。
而在实际应用中,强化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1、按照强化性质
在实际应用中,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简单来说就是在行为产生之后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比如孩子在完成某一活动、回答完问题等任务后,及时给予孩子口头表扬,为孩子带来愉快刺激,从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增加孩子正向行为的出现频率。
负强化则是在行为产生之后撤除厌恶刺激来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比如孩子不喜欢进行某项活动,像跑步、出去散步等(厌恶刺激),当孩子完成我们所布置的任务(目标行为)后,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今天可以不跑步,以此促使孩子为了逃避不喜欢的活动而努力完成任务。
2、按照强化物的类型
强化还可以分为一级强化、二级强化和社会性强化。一级强化简单来说就是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比如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后可以给孩子提供喜欢的食物、玩具或活动。二级强化则是指一个刺激本身不具备强化作用,但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就获得了强化作用,如代币(小红花、星星、笑脸等)。
以小红花为例,在实施初期孩子可能并不理解小红花与行为之间有何联系,这一阶段单独给予孩子小红花无法起到强化作用,但我们可以通过教导,让孩子逐渐理解集齐几个小红花(比如5个)就可以换一个孩子喜欢的零食,这样小红花就具有了强化作用。而社会性强化主要是通过语言称赞、手势肯定(竖大拇哥等)、拥抱、注意等方式给予孩子愉快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