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各种心理因素的共有特性,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伴随着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产生,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个体只有让自己的注意保持指向性和集中性,才能确保注意的集中。而注意的集中,反映了个体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即形成注意力(专注力)。
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个体会在专注力的作用下,使其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并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抑制其他活动和其他信息,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相反,一旦个体出现注意力分散或涣散,其心灵之门就会关闭,任何有用的知识信息就无法进入。为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而这,也是灯塔效应的原理。
灯塔效应告诉我们,一艘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如果失去了灯塔的指引,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进而无法抵挡风暴的侵袭和暗礁的威胁。同样,个体的成长,如果缺少了指引方向的“灯塔”,就会变得鼠目寸光、故步自封,最终失去竞争力,迷失人生的方向。因此,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灯塔——目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孟加拉籍学生萨尔曼·可汗为了帮助远在千里之外的妹妹学习,为她制作了讲授数学的视频。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可汗发现,将自己录制的数学视频用以辅导学生能收到极好的效果。于是,他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为那些没钱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数学教学视频。就这样,他无数次地将自己关在衣帽间里,专注地录制数学教学视频。一年后,从小学数学到高中的微积分,再到大学的高等数学,整整4800个视频被录制出来。为了给这些视频资源安一个“家”,他又搭建了网站,取名为可汗学院。
可汗学院的视频课,因为简练生动,可以用10分钟的时间将一个数学概念讲得趣味盎然,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可汗学院也由此颠覆了美国的传统教育,掀起了一场数学教育的革命,可汗本人更被誉为“数学教父”。
伴随着可汗学院的声名鹊起,风投公司开始不断地主动找上门。可汗拒绝了。不是可汗不需要钱,可汗学院的发展实际上太需要钱了,但是,可汗的目标是将可汗学院办成一个公益项目,如果接受这些钱,他就会让自己的注意力——从关注让所有孩子,尤其是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免费收看视频,学习知识——转移到创造更多的商业利润,就会更多地关注利益的得失。于是在注意力的分散中,他本人也将迷失于物欲横流的丛林中。
为了让可汗学院这艘船不在商海中迷失方向,唯一的前提就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可汗坚持下去,收敛心神,全神贯注于这项事业。最终,他的坚持和执着获得了成功。可汗学院不但获得了安·杜尔这样的善心人士的帮助,而且先后得到了比尔·盖茨及其基金会的肯定和捐赠,谷歌公司的帮助也使其获得了实现目标的资金。
可汗及可汗学院的事例提示我们,专注于目标是如此重要。然而目标确定后,将目标化为行动更为重要。
研究人员曾进行过一项心理学实验: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里为来自83个国家的约5000名志愿者发送消息,请他们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然后回答他们的心情如何,所做和所想的事情是否一致,所想的事情是愉悦的、令人不快的还是中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醒着的时候,头脑里经常想的事情并非当下正在做的事,其时间的47%都在“开小差”。这样的行为,令个体产生情绪波动,从而削弱了做事的专注力。所以,当目标确定后,保持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对于事情的成功相当重要。
约翰·戈达德出生于美国西部的一个乡村。这位清贫之家的少年,从小就确立了一个目标:“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归结到一点,他要成为一名探险家。从此,他将自己的目标牢记于心,并将目标逐步付诸实践,开始了将目标化为现实的漫漫征程。最终,他成了一名著名探险家。
有人问他是如何将注定的“不可能”的目标化为现实的,他微笑着如此回答道:“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里,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就好了。”
这里的“心灵先到达那里”,实际上就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专注力。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实现目标,登上理想之峰,领略美妙风景,一定要有专注力,以及有化目标为行动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