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用主义为纲是在宋代以后,就是所谓的经世致用。
宋代之前,中国人对理论是非常执着和坚定的,最典型的就是秦汉两代。
春秋战国之前,周礼是西周稳固数百年的理论基础。西周之后礼乐崩坏,而后伟大的百家争鸣诞生了诸多新的理论。列国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新的理论,这其中秦国就以商鞅的法家思想为本,尽管商鞅后来死得很惨,但他的思想一直在秦国被继承和发展,直至推平山东六国后仍在坚持。
汉初统治者意识到法家伤民太重(如果你详读法家理论你会发现那玩意儿和现代意义的法完全不沾边,它的毒性简直堪比官山海),改立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与民休息数十年,才积累了与匈奴抗衡的本钱。汉武之后,儒家被奉为正统,直至被外族侵占之前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宋代之后,情况就变了,简单来说就是被蛮族征服让民族自信心被彻底摧毁,人被诛了心,对之前的理论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人们在惶恐中以活下去为首要和唯一目标,最终形成了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经世致用本质上就是人的理性和探索精神屈服于生存本能。实用主义为纲,本质上就是一种病,就是没能从被蛮族征服的屈辱和恐惧中挣脱出来,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后遗症。
宋代以前的古典中国是一个表儒里道的国家,儒护王法,道探宇宙,跟西方继承的古罗马秩序和古希腊思想是不是很像呢?只不过后来王法护不住了,才有后来的所谓的经世致用,不再去探究真理罢了。两千多年前,先贤们聚众辩经、追求真理、探索宇宙。今天,我们每天只会盯着别人讨论他的立场如何。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宋朝以后出现了文化断层,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深陷实用主义察觉不出来而已,以为只要血脉留下来就算是继承正统了。
唐朝以前中国还有世家门阀,这些人有点闲功夫还会研究研究天地造化,有点良心的,本着乡土人情还会接济一下周边百姓。唐朝以后,科举兴起,所有人都开始计划沿着这把梯子向最高的皇权集结,权力结构开始失衡,整个社会从橄榄型向金字塔演变,升官发财成为人们的优先选项,什么道不道的,自然就没人感兴趣了。整个社会系统的润滑也全都被推给了国家机器,而在宋代之前,中国从未出现过全国性的流民现象,这一现象也是后来中国诸多结构性问题的直接原因。
有人说科举是中国的一大进步,它为所有普通人的晋升打开了一道公开公平的大门,但谁又曾认真思考过,能挤进这道大门的人究竟有多少呢?当所有人都被科举制度自上而下地筛选一遍后,所有人就都被一次性地打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最后只有皇权得到了最精华的人力资源。而这个筛选的过程,所有人都因为被这套系统筛选后过早地束缚在特定阶层内限制了个体潜力的开发,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道家不被皇权重视很正常,毕竟人们总是优先追求表象而不是本质。形而上学在欧洲也不是一直兴盛,要不然欧洲何以陷入漫长的中世纪?
真正遗憾的是,欧洲人在黑暗漫长的中世纪里挣扎几百年后,终于自发地挣脱现实重新去追求真理点亮世界,而中国人却在被蛮族征服后一步步沉沦,再也没有回望百家争鸣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