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或许是这世上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但如果你能对人性有一些深刻的理解,不管对工作还是生活,对人还是对自己,都能带来深远的帮助
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有些人会表现得温和冷静,有些人却暴跳如雷?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不同的行为是由不同的童年经历导致,两者是因果关系。但阿德勒学认为,个体所有的心理和行为反应都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自主选择的结果,这个主张成了当今积极心理学的基石。
📚 阿德勒的心理主张
例如,为什么一个孩子会不喜欢学习呢?表面上可能因为他们懒惰,但实际并非如此。在中式教育中,因为很多人认为夸奖会让人骄傲,因此批判式教育成为了主流。我们听到的更多是“你不可以这样”的指责,而非积极的赞许。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潜意识会逐渐认为犯错的人不值得被爱,对犯错会变得十分敏感。然而,学习却是一个天然需要犯错的过程,所以他们选择让自己表现得愚蠢或懒惰来逃避学习,从而达到获得关爱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对错误十分敏感、害怕承担责任的人,这背后的目的也往往是渴求关爱。
基于目的论,我们需要明白,不能通过孤立地看一个人的行为和表达来评判他,要看这些表现背后,他的成长背景、当下的环境,以及个人目标具体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一个人。
阿德勒认为,当一个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主观认定的危险时,就会引发一些保护性的攻击行为。当这些攻击指向他人,就会表现出好胜、仇恨、妒忌等行为。当攻击指向自己,表现出来的就是恃恐、抑郁、孤僻等特点。而当这些行为成为一种常态,便成为了一个人的性格。
🧒 童年经历影响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事事争第一,那么他就会将追求卓越视为获得父母认同的唯一途径,这样的成长环境会导致他过于关注自己的输赢以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忽视了自我价值。虚荣,即过于关注外部评价而忽视内心真实感受的心态,成为了最常见的性格。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如今的心理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个体的性格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阿德勒的主张也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他认为,无论是通过攻击自己还是攻击他人来寻求认同,都只会让我们偏离健康的心理轨道。
阿德勒认为,获得认同的唯一健康且有效的方式是为他人提供价值。他认为,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更好的生存,就必须去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但这个世界的资源有限,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努力的两个方向是通过追求权利获得资源,或者通过提供价值获得资源。这两种思维分别对应着个体的权利感和社会感。他认为,通过追求归属感来实现个人价值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 追求权利 vs. 提供价值
我们的教育环境,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充满了竞争与排名,导致了社会中的权利与虚荣之争成为常态。可惜的是,除了学习心理学专业的人以外,我们几乎没有接受过关于人性的教育。对于那些深陷于权利与虚荣之争的人来说,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探索内心深处的目标和需求,找到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放下权利之争,才能摆脱焦虑和不安,形成健康的自我,找到归属感,获得自由。
要真正实现权利与价值之间的平衡,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追求的权利到底是什么。其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找到实现这些权利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能提供的价值是什么,并且确认这些价值与我们所追求的权利相匹配。这并非易事,但如果我们能够权衡利弊,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那么这将是非常有益的。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权利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追求和提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结语
《理解人性》帮助了很多人识别自己的心理错误,更好地融入社会。每个章节前都有通俗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一读。最后分享书中的一句话:“我们对他人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