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4080 字,时长约 8 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 刘胜军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习近平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习近平
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89-1990年,中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两年同比增速分别只有4.1%、3.84%,远低于1987年的11.6%、1988年的11.3%。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这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借用三国时期曹操的话来描述中国经济的出路。1990年4月,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1993年中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后,中国经济实现“惊天大逆转”,1991、1992年同比增速分别飙升至9.18%、14.24%,一夜之间从过冷变成过热,经济烦恼从通缩变成了通胀,外媒形容“全球一半的起重机集中在上海浦东”。
90年代堪称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大刀阔斧、大破大立。举其大者:国企破三铁(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分税制改革,银行商业化改制。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改革而来的是民营经济的飞速崛起和外资企业的涌入。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再次受到冲击。1998、1999年连续两年增速滑落到8%以下。改革再次发力: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1999年新一轮国企改革(《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组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非公经济入宪、中美签署入世协议。
由此,中国经济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十年。华裔学者章家敦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即将崩溃》彻底成了历史的笑柄。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宣告最近一轮全球化的终结,世界经济开始告别繁华,走向“新平庸”。由于此时中国经济外向度比1997年高了很多,因此所受冲击也更大更深。
为缓和次贷危机的剧烈冲击,中国以“四万亿大手笔”刺激经济,虽然收获了高铁奇迹,但也付出了债务飙升、产能过剩的代价,步入“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复杂局面。面对新的问题,不得不采取急刹车控制,经济增速又开始下滑。因此,“四万亿刺激”效果只是昙花一现。这告诉我们一个教训:刺激不可能代替改革。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指出:
•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财政货币政策可以熨平经济波动,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但是,增长的高度或潜在增长是由改革决定的。
2015年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极大缓解了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压力,推动经济触底回升。
然而,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问题反而进一步固化,例如房地产泡沫化和脱实向虚问题。
2018年以来,中美关系剧变,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外向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受到显著影响。
2020年-2022年的新冠疫情,更对经济社会带来深度冲击,“疤痕效应”的后遗症很难短期消化。
中美关系剧变、疫情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经济改革进程。
时至今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何以解忧?惟有改革”,这句话依然是我们的座右铭:
1、中国经济在创新、消费、城市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潜力。中国在关键技术方面,高度依赖发达国家,这反过来说就是创新的巨大空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只有40%,远低于60%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65.22%,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47.7%,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城市化率。
2、体制因素仍是制约经济潜力的关键。例如:行政审批过多,制约了创新活力;教育、养老、医疗、房地产“四座大山”,抑制了消费;土地流转、户籍、社会保障等因素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因此,要释放新的增长空间,必须依靠改革。近年来,我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面临的最大制约就是新增长动力不足。这是经济增长难以摆脱房地产、基建、债务扩张等传统因素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挑战变得更加突出:
1、民营经济预期不稳、信心不足。须知,民营经济不仅是“五六七八九”,也是创新的主力军。
2、美国推动的“脱钩断链”,对吸引外资、稳定产业链带来了一定影响。
3、疫情的疤痕效应,让消费者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4、地方债务问题屡现失控。
要破解这些难题,出路依然是改革:
1、深化改革,真正实现国企和民企的竞争中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民企的信心和活力;
2、深化制度型开放,才能吸引和留住外资,反击“脱钩断链”;
3、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才能激发消费潜能;
4、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提高透明度、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才能摆脱土地财政和政绩冲动。
幸运的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336条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其意义非同凡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都给出了具体的顶层设计。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杨伟民说:
•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力度空前。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全文2.1万字,16个部分,除了第一部分是总论外,其他15个领域、60个任务,每一句话都是改革,或者是一个改革方向、一个改革目标、一个改革举措。我个人认为,同前6次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相比,十八届三中的改革力度最大。
毋庸讳言,与八十年代相比,当前的改革面临更大的既得利益障碍。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低级红,高级黑,这些现象都是“改革深水区”综合症的体现。突破既得利益阻力,并非易事。由秦岭别墅事件,可窥一斑。
然而,改革如逆水行舟,只能进不能退。一方面,我们要以历史勇气向既得利益开刀;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官员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官员积极性,改革才能有效落实,避免改革空转。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以“改革绩效”为导向的官员考核激励机制,是突破改革的牛鼻子。
改革同样离不开思想解放。观念的进步,始终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源动力。例如,要实现国企与民企的竞争中性,需要思想解放;要彻底打消民企的顾虑,也需要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
对于如何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和路线图:
• 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 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对已经推出的改革举措,要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对新启动的改革举措或改革试点,要加大组织和协调工作力度,确保取得成效。
•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
• 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
• 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今年4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
• 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以历史勇气突破既得利益阻力,大胆推动思想解放,调动各级官员积极性,将改革作为解决各类问题的主要方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经济的潜力和活力就能被激发出来,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天俱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