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的孩子,大部分有这4个明显特征,看看你家孩子有吗?
谈到孩子时,家长们经常聊及他们的特长。有人洋洋自得地说:“我家孩子真是聪明啊,听一遍故事、学一首儿歌,就能牢牢记住。”另一些家长则感叹:“可怜我家孩子,3岁时认得的字,到了5岁居然都不认得了。”
父母们普遍认为孩子的聪明程度与他们的记忆力密切相关。所谓的高智商儿童,通常早年展现出惊人的记忆才能。
举例来说,曾经上过报纸的小书法家周慕莹,在6岁时已经展现了非凡的记忆天赋。她的父母早早就察觉到她的记忆力,3岁时她就开始认字,4岁时已经记住了200多个常用字。
在还未上小学的时候,她已经完成了第三册的小学课本,还能默写不少诗词。
被誉为“神童”的宁铂,同样具备出色的记忆力。5岁上学后,他在6、7岁时就能理解复杂晦涩的医学著作,掌握了许多与中草药性能和用途相关的知识。
8、9岁时学习了天文学,仅凭肉眼就能识别数十个星座。11岁学习围棋,仅用半年时间两次获得了赣州市少年组和成年组围棋赛的第二名。
这些记忆力出众的孩子从小就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他们的智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这些例子,我们身边一些取得显著成就的知名人物,包括历史上的众多杰出人物,也都拥有极强的记忆力。
马克思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从年轻时就认识到发展记忆力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加强和巩固自己的记忆力,而事实证明他的记忆力确实令人惊叹。
他采纳黑格尔的建议,用他不熟悉的语言背诵诗歌,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但丁等名家的作品,而且他是将它们分段分节地背诵的。
张闻天把自己的记忆力比作电子计算机,一见面就能牢牢记住你,多年以后仍不会忘记。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墓志铭写道:“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宋代王安石能轻松地背诵整本书,即便是苏轼在书房随意拿起的冷门书,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
明代史学家景清在年幼时就展现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据《泽山杂记》所载,他曾急切地想借阅朋友珍藏的秘籍。整夜不眠地诵读后,不仅完成了全书阅读,而且能够熟记于心,第二天准时归还给朋友。
沈涛,清代的一位考据学家和文学家,以卓越的背诵才能著称。他的老师曾赞扬他背诵《十三经》如同水瓶泻水。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更是以背诵《红楼梦》全篇120回而著称。当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时,茅盾在一次聚会上随意点了一回,便熟练地背诵了一遍。
数学家华罗庚在抗战期间任教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时,面对纸张短缺的困境,他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演算和推导。
为了解决黑板容纳不下冗长演算步骤的问题,他不断地擦去已写的部分,却能准确地记忆被擦去的内容,使得演算过程能够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
桥梁专家茅以升甚至能够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位。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则以“记诵之学,无过人者,独于空曲交会之际以求其不可知之事,心目所及,举疑滞,钩深致隐,思若有神”为最喜爱的格言。
以上这些专家学者都展现了惊人的记忆才能,显然这对于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有着巨大的助益。
我们分享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例证。通常而言,人们可能会认为记忆力强的人一定相对聪明。可以说,记忆力是智慧的一种保障,或者说它是智慧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将记忆力视为整个智慧的代表,也不能确信记忆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于常人。换句话说,记忆力优秀的个体中也可能存在一部分在反应速度上较慢的情况。
有些人的记忆力相当惊人,能够迅速地回答1880年至1950年每天是星期几的问题,能够按照拼音正序或逆序正确拼读许多字。然而,这些人却在学校功课上进展较慢,识字有限,对一般常识了解有限,同时也缺乏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抽象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一般人们口中所说的“记性好”并非衡量智力灵活性的标准。智商较高的孩子通常具有较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性力等特征。
记忆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议题。天生是否具备出色的记忆力?如何辨别孩子的记忆力水平?是否可以培养记忆力?如何协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不同的记忆方法和思维方式。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