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我不想学习了”的时候,很多家长是很难继续保持平静的情绪的。
要么暴跳如雷,“家法伺候”;
要么开始唠叨:“为了你学习,我拼命地努力赚钱,你现在说你不想学了,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
或者是“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后能干什么,捡垃圾吗?”
……
家长的情绪可以理解,谁听了这话不上头?但是,这些做法基本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叛逆,或者是干脆躺平。
你这时候要做的,是要静下心来,读懂孩子“我不想学了”背后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第一种意思,“我很累”!
现在,“卷”似乎成了学习的一个代名词。
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既有来自学校的应试教育,也有来自家长的殷殷期待,更有同学之间的竞争比较。
如果孩子再稍大点,还会面临在学校的社交问题。
所以当孩子跟你说,他不想学了时,很可能真正想表达的是:我好累。
热播剧《小舍得》中的颜子悠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了考上名校,在妈妈田雨岚的安排下,每天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最终不堪重负患上抑郁症,公开控诉妈妈只爱第一名的他,他再也不想学了。
但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我们都吹过气球,在一定的压力之下,气球会越来越大。但如果持续不断地向气球施加压力,气球就会爆裂。
人也是一样,持久的压力之下,大脑也会宕机。所以孩子的大脑也需要一定的休息,否则很容易出现状况。
短期状况是学习效率变低;长期状况,则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育。
所以,当孩子跟你说“我不想学了”时,家长最好的回应方式是抱一抱孩子,坐下来和孩子聊一聊,听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如果孩子是最近的压力太大了,感觉身心俱疲,不妨带孩子出去吃顿好吃的,或者陪孩子做他喜欢的运动,等等,通过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帮孩子减减压。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他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是这样一个卓有成效的人,小的时候因为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模式,经常逃课,被老师认为是一个坏学生。所以他也经常说:“我不想学了!”
爱迪生的母亲看到他对发明的热情和天赋,理解他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厌烦,鼓励他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在家中为他创建了一个实验室,给他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在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下,爱迪生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爱迪生母亲的做法值得我们所有家长学习。当听到“我不想学了”这句话时,爱迪生的母亲没有暴跳如雷,而是睿智地看到问题所在,她知道爱迪生并不是真正地不想学习,只是不适应教育模式而已。
当然,即使放到今天,爱迪生母亲的做法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是爱迪生母亲坚定地相信并支持孩子发展的选择,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所以,当面对孩子说“我不想学了”时,家长们不要立即张口质问,“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能好好学?”
这句话不仅伤孩子心,还容易让孩子误解:我的父母是依靠不上的,他们不会帮助我的。
当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时,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站在客观的角度理性地去对待。孩子那样说,并不是真的不想学了,只是暂时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而已。
此时,不妨问问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了?我能帮你做点什么?
同时告诉孩子: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着急,慢慢来。我陪着你,咱们再换个方法试试。
这时候切忌批评责骂,孩子的成长,不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么?
所以,一定记得用温柔笃定的回应告诉孩子:遇到困难不可怕,这条路不通,我们可以试试另一条路,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荷花效应。荷花的开放不是一下子全部盛开的,而是以倍数递增的方式,一直到第30天才开满整个池塘。也就是说在第29天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半个池塘的荷花。
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很像荷花效应,知识的储备本来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努力初期的成绩也许不会立马提升,像荷花的开放在第29天才是临界点,量变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发质变。
在电影《垫底辣妹》中,成绩垫底的女高中生工藤沙耶加在坪田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努力学习。但由于前期欠账太多,成绩始终提不上去,她很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沙耶加的母亲没有责怪她,而是带她去了自己小时候经常去的一个公园,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摩天轮。
母亲告诉沙耶加,人生就像这个摩天轮,有起有落,但是只要我们不停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到达最高点。
在母亲的鼓励下,沙耶加最终考进了日本知名的庆应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时候,如果做父母的懂得适时地轻托一把,就能帮孩子“熬”过那个临界点,而不是选择放弃。
往往越是最接近胜利的时候,越是最重要、最需要坚持的时候。
不要等到孩子大了,像《家有儿女》中的刘星一样,埋怨父母当初为什么不逼自己一把?该坚持的时候就要坚持,不要让孩子轻易地就选择了放弃。
孩子的学习,是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但比起成绩,教育好子女,更是我们为人父母一生的修行。
“我不想学了”只是一个表象。透过这些表象,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并和孩子一起面对。不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和支持。
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是给孩子最好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