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讲古又来啦!!!

今天我们把目光看向欧洲中世纪,看看拜占庭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

首先,小恐龙还是需要和各位普及一下背景知识:什么是拜占庭帝国呢?

公元330年,豪华的新城君士坦丁堡建成,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将帝国的首都从罗马搬迁到这里。这座城市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西岸,曾是古希腊城邦拜占庭的遗址,也是如今伊斯坦布尔的前身。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学界一般将君士坦丁堡投入使用的年份(330年)视作拜占庭帝国开始的时间。

公元395年,罗马皇帝塞奥多西把庞大的国土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交给两位儿子分别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罗马帝国分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内忧外患之中灭亡;东罗马帝国则在混乱中涅槃重生,并在六世纪的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达到了巅峰。

各位可能有点晕了:

图片来源自张芝联:《世界历史地图集》

各位可能有点晕了:所以东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拜占庭帝国是如今学术界创造出来的概念,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身处“拜占庭帝国”,而是认为自己在“罗马帝国”。使用这个全新的概念,是因为东罗马帝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和之前的罗马帝国有了天壤之别,如果用“罗马”来称呼一个不仅首都不在罗马、还没有了罗马特色的帝国,显然不太合适,因此学者们就使用君士坦丁堡的旧称“拜占庭”来命名这个帝国了。如果不想深究的话,各位也可以将拜占庭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简单理解成一个东西啦!

那么,毁坏圣像运动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处于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查士丁尼王朝以后,拜占庭帝国再次陷入了外敌入侵的危机,萨珊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先后围攻君士坦丁堡,将帝国逼上了绝路;瘟疫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席卷着帝国各大城市,使得大量平民流离失所。由于战乱和灾害频发,七世纪到九世纪前期的拜占庭没能留下充足的史料,因此这段时间也被称作拜占庭的“黑暗时代”。

“黑暗时代”的拜占庭帝国一共经历了三个王朝:伊拉克略王朝、伊苏利亚王朝和阿莫利王朝;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毁坏圣像运动,就发生在伊苏利亚王朝和阿莫利王朝统治时期。

转引自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

大概知道历史背景后,我们就可以进入正题啦!

什么叫毁坏圣像运动?

我们可以简单从名字上来理解:就是一场以“破坏圣像”为核心的社会风潮。

那么,什么是圣像呢?

如果各位去过基督教教堂、或者看过教堂的照片,一定会发现教堂的墙上画着一些人物的肖像,在显眼的位置也会放置人物的雕塑。基督、圣母、使徒等基督教神灵和人物的肖像,都属于圣像的范畴。

在拜占庭帝国,基督教是帝国的国教,圣像也就遍布各个角落。无论是装饰精美的教堂、还是全国通用的钱币、亦或是普通民众的家里,都会保存着基督教圣像,以乞求神的保佑。

既然圣像是神圣的东西,那为什么要被“毁坏”呢?

说起来大家可能会不信:按照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崇拜偶像是不被允许的!《摩西十诫》是基督教的核心和灵魂,其中明确指出“不得制作和崇拜偶像”;在4世纪的西班牙埃尔维拉宗教会议中规定,“教堂内不得有图画,在墙壁上不得有为了崇拜的圣像”;著名教会史作家尤西比乌斯也曾愤怒地将偶像崇拜称作“异教徒的行为”。

摩西十诫

那么,既然圣像崇拜不合规矩,为什么圣像还会大量出现呢?

各位可以想想,如果一种宗教过于抽象,它怎么在民众之中流行呢?如果一个神没有形象,人们又怎么相信和崇拜它呢?基督教要想广泛传播,就必须用更加直观、更加易懂的方式接近民众,圣像也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了。为了调和“不可崇拜偶像”的教义和圣像大量存在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解释道:“崇拜一尊圣像是一回事,通过这些圣像所描绘的故事而知道什么应该崇拜则是另一回事。”这句话有点儿拗口,翻译过来就是:圣像的功能是讲述圣经故事、传播基督教、启发民众,而不是被人崇拜。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但对于普通信徒而言,如果一尊圣像摆放在面前却不能崇拜,就显得有些荒谬了。因此,虽然官方不承认圣像的崇拜功能,但民众私底下还是会对着圣像祈祷。到了七世纪,帝国的内忧外患更加严重,人们也就越来越多地将希望寄托在圣像上,在战争时甚至会将圣像搬到前线,希望可以借助神的力量来保家卫国。这样一来,圣像的功能就完全变了,也和教义有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这就是毁坏圣像运动在宗教上的原因。

各位可能会问了:既然崇拜圣像一直不被允许,那为什么到伊苏利亚王朝时期,毁坏圣像运动才轰轰烈烈地展开呢?既然圣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那为什么毁坏圣像时期的君主不延续之前的政策,默许圣像的存在呢?

其实,毁坏圣像运动并非一场简单的宗教运动,还和政治斗争息息相关。在拜占庭帝国,最有影响力的教会是君士坦丁堡教会,当教会的权力逐渐扩大时,必定会威胁到皇权统治。从政治上看,教权一直希望突破皇权的约束,取得召开基督教大公会议、控制教会人员任命等权力,而拜占庭君主则竭力打压教权的扩张,将教会置于皇权之下;从经济上看,教会占据了大量土地和人口,这些土地不需要给国家交税,修道院人口也不需要为国家服役。在盛世时,皇帝还能忍受这种行为;但当国家陷入战争泥潭时,本来财力和人力就不足以支持战争,教会还私吞了一大笔钱财和劳动力,皇帝当然就不乐意了。为了打击教会,皇帝通过激起宗教争端的方式,迫害教士、取缔修道院,让更多资源从教会流到朝廷手中,这是毁坏圣像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介绍完毁坏圣像运动的起因后,我们再来简要说说过程。

公元726年,锡拉岛附近的爱琴海海域发生了火山爆发。根据史料的记载:

大量的浮石喷出,形成了一个新的岛屿……整片海洋都被喷出的石头所覆盖,从那里一直延伸到阿拜多斯和小亚细亚的海岸。

当时的皇帝利奥三世一心想要挑起宗教矛盾、打压教会的权力,看到这场自然灾害以后,他心生一计:为什么不将火山爆发归因于神的怒火,而发怒的原因是人们对圣像的崇拜呢?于是,他颁布了第一个反对崇拜圣像的法令,拉开了毁坏圣像运动的帷幕。

利奥三世的政策一经推行,马上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圣像崇拜已经成为基督徒的习惯了,这怎么可以说改就改呢?圣像象征着荣耀和无上,这怎么能说毁坏就毁坏呢?当皇帝下令把悬挂在青铜大门上的基督圣像取下时,一群愤怒的民众袭击并且杀死了执行政策的官员。这群肇事者最终被鞭打、流放或处死,成为毁坏圣像运动的第一批牺牲品。西部行省的民众也掀起造反的浪潮:希腊本土和爱琴海诸岛的一些居民纠集了一支舰队,浩浩荡荡地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进攻,最终被利奥三世歼灭。

为了毁坏圣像运动的顺利进行,皇帝需要在教会中安排自己的人,以支持毁像的宗教政策。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日耳曼努斯是一位崇拜圣像派,利奥三世便多次用言语攻击和打压他,企图逼迫他退位。公元730年,利奥三世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强迫日耳曼努斯签署一份毁坏圣像的法令,日耳曼努斯最终“交出了自己的披肩”,辞去主教的职位。利奥三世马上任命支持毁像的阿纳斯塔修斯成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从而更轻易地控制教会。

利奥三世死后,其子君士坦丁五世继位,这位皇帝将毁坏圣像运动推向了高峰。由于其迫害政策最广泛、最典型,小恐龙希望能详细介绍一下他的统治。

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利奥三世用火山爆发作为毁坏圣像的理由,君士坦丁五世则用瘟疫作为借口。当他的军队从阿拉伯地区返回时,带回了一种可怕的瘟疫,根据史料记载:

人们用手推车来装运数不清的尸体。坟墓全被推倒了,这样空出来的地方能装下更多尸体。农田几乎被翻了过来,葡萄园和果园都被乱挖,只为了埋葬更多死者。房屋都无声无息。

君士坦丁五世将瘟疫视作上帝的愤怒,于是加紧了对修士和崇拜圣像者的迫害。他下令逮捕著名的修士小斯蒂芬,不仅折磨和处死了他,还将其尸体肢解后扔在埋葬异教徒和罪犯的坟墓。一些崇拜圣像者的头发和胡须被焚烧和拔除,一些修士被刻着圣像的板子敲破头颅而死。对于“屡教不改”的虔诚者,官员们或割去他们的鼻子,或刺瞎他们的眼睛,或对其进行鞭打,或将其捆在装有石头的麻袋里扔进大海。君士坦丁五世还将大批修道院改造成兵营,将修士和修女拉到大竞技场中,命令其互相配对并牵着手游街,遭受人们的嘲笑和唾弃。通过一系列措施,君士坦丁五世成功实现了打击教会、强化皇权的目的。

公元754年,君士坦丁五世召开了一次基督教大公会议,邀请到三百多位毁坏圣像派的主教出席。会议出台了谴责崇拜圣像的法令,其中提到:

无论谁敢制作或崇拜任何材料的圣像,或将其放置在教堂中、私人住宅内,或秘密收藏它,如果他是主教、教士或祭司将被免去圣职,如果他是修士或平民将被革除教籍,而作为背叛上帝者和基督教教义之敌的人会按照世俗法律由教父们论处

此外,会议还决定将前任大主教日耳曼努斯等著名修士逐出教会,用毁坏圣像派来维护教会的所谓“纯洁性”。虽然这次大公会议由于反动的决议被后世否决,但其中出台的法令对毁坏圣像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君士坦丁堡以外,毁坏圣像运动还波及到越来越多地区。当时的色雷斯军区长官叫米哈伊尔·拉卡诺德孔(Michael Lachanodrakon,这个名字小恐龙实在没找到译音,于是自己翻译了一个),他曾经下令修士和修女做出选择,要么还俗结婚,要么刺瞎双眼流放到塞浦路斯岛。他还焚烧圣人遗物、折磨修道士、关停大小修道院,想在色雷斯军区杜绝隐修的现象。宗教争端在地域范围上的扩大,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皇权在基层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君士坦丁五世的政策在帝国内部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另外,毁坏圣像运动的焦点除了修道院和修士,当然还有万千圣像。对于圣像艺术而言,这是一个毁灭时代,大量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被毁,与圣像有关的壁画、镶嵌画、雕塑都被大肆破坏。然而,这时的拜占庭帝国并非艺术荒漠,因为一些新风格、新元素、新题材的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基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的画像消失了,但描绘狩猎、竞技场、树木、飞禽走兽的图画大量出现,这些世俗风格的画作比宗教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亲近自然。这可能就是艺术上的“不破不立”吧!

君士坦丁五世在位三十五年后去世,接替其皇位的是利奥四世。他虽然继承了迫害修士的政策,但相对而言比前任皇帝要温和许多。此后,年轻的君士坦丁六世继位,其母亲伊琳妮摄政。她是一位崇拜圣像派的妇女,于是一步步放开对圣像的控制,允许人们公开讨论是否应该崇拜圣像,并且不再惩罚圣像崇拜者。公元787年,第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在尼西亚召开,会议决定恢复圣像崇拜,认为教堂必须放置圣物,谴责将修道院改为住宅和兵营的做法,要求恢复修道院的正常运营,并将拒绝接受这一决议的人驱逐出教会。从这一年开始,毁坏圣像运动暂停,圣像崇拜者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公元813年,皇帝利奥五世即位(这位皇帝既不属于伊苏利亚王朝,也不属于阿莫利王朝,因此在上文的世系表中没有他的名字),毁坏圣像派重新得势,毁坏圣像运动第二阶段开始。与第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在措施上更温和,在迫害方法上大同小异,为了不让文章过于累赘,小恐龙就不再详细阐述了。直到公元843年,阿莫利王朝皇帝米哈伊尔三世(有迈克尔三世、米海尔三世等几种不同译音)在幼年即位,摄政皇太后塞奥多拉再次宣布恢复圣像崇拜,毁坏圣像运动才最终结束。

毁坏圣像运动就这样简要介绍完啦!在文章的最后,小恐龙想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毁坏圣像运动真如历史记载一般明确和真实吗?

要想探究历史真相,首先要关注史料的来源。当毁坏圣像派失败后,他们的记载被对手有意识地抹去,大量和毁坏圣像有关的历史记录、教会文件和皇帝敕令都被遗弃。可以说,如今毁坏圣像运动的相关史料都是崇拜圣像派的“一家之言”,他们的记载难免充斥着对毁坏圣像派的贬低和诽谤。

尼基弗鲁斯:《简史》

与毁坏圣像运动相关的史料主要有两本:尼基弗鲁斯的《简史》和塞奥法尼斯的《编年史》,这两位作家均为崇拜圣像派。尼基弗鲁斯的父亲因为坚持崇拜圣像,被皇帝君士坦丁五世驱逐流放,他不得不跟随父亲一同流亡;塞奥法尼斯则由于抨击毁坏圣像的政策,受到政敌的迫害并客死他乡。对于君士坦丁五世,这两本作品分别是这样评价的:

每一个虔诚的行为都被抹黑了;虔诚的人和献身于上帝的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嘲笑。特别是,神圣的修道士团体受到非法迫害,那些坚守职业、坚持自己的习惯、反对邪恶教义的人收到各种各样的折磨……就像一种异教在基督教中生长出来一样

他是上帝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他身上沾满了基督教的鲜血,他向他献祭的恶魔祈祷。伴随着对神圣教会和无暇信仰的迫害、对修士的屠杀和对修道院的亵渎,他以各种邪恶的方式达到了不亚于戴克里先和古代暴君的顶峰

拿两位政敌的著作来评判君士坦丁五世其人,似乎有些不太公平。如今已经有大量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指出君士坦丁五世的形象可能遭到了史料的故意歪曲和抹黑:事实上,他显著提高了君士坦丁堡的生活水平,人们获得了充足和廉价的食物,一步步走出了战乱时期的悲惨生活;他重建了在地震中被摧毁的圣伊琳妮教堂和圣索菲亚教堂,并完善了首都的城墙和供水系统;其饱受诟病的迫害修士政策可能也被错误地夸大了,起码在他继位的初期,似乎没有采取任何毁坏圣像的措施。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无时无刻不流露着合理性。如果彻底否认毁坏圣像运动的存在,肯定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如果彻底相信毁坏圣像运动的官方记述,可能也并非完全正确。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的评价都有两面性,对君士坦丁五世等君主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无论历史评价是否正确,君士坦丁五世等人至少把名字永远留在了历史上。相比而言,那些被官方意识形态所抹去、被后人永远遗忘、成为了宗教和政治牺牲品的芸芸众生,也许更值得同情吧。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侵权可删。

部分参考文献无中文译本,文中引用段落由小恐龙直接从英文版翻译而来,如有谬误敬请谅解。

参考史料:Nikephorus, Short History, trans. byCyril Mango, Washington D. 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1990.

Theophanes, The Chronicle of TheophanesConfessor, trans. by Cyril Mango & Roger Scott, Oxford: ClarendonPress, 1997.

参考著作:Alexander A. Vasiliev, History of theByzantine Empire (324-1453),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52.

Leslie Brubaker, Inventing ByzantineIconoclasm, London: Bristol Classical Press, 2012.

StephenGero, Byzantine Iconoclasm during the Reign of Constantine V: with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Oriental Sources, California: Corpus ScriptorumChristianorum Orientalium, 1977.

陈志强:《拜占庭毁坏圣像运动的原因》,《世界历史》1996年第3期,第51-59页。

庞国庆:《拜占庭帝国圣像崇拜的确立》,《世界宗教文化》2022年第2期,第182-188页。

举报/反馈

恐龙讲古

297获赞 62粉丝
from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小恐龙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