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摄影记者 刘中灿
沿着武昌沿江大道往长江大桥桥头堡方向走,顺着小路爬蛇山,经过几栋错落有致的居民小楼,能看到一棵倾斜的大树,大树枝丫凌乱地伸向路边,在用奇怪的造型提醒路人“来看这里”。大树旁边有石阶,登上石阶,能看到红色的圆形墓冢,墓冢前有一块2米多高、刻有“大汉陈友谅墓”的墓碑。
陈友谅墓
墓穴坐落在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坐北朝南。墓的前方有巍峨的石牌坊,正面横书“江汉先英”,背面横书“三楚雄风”。这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的喧嚣,居民楼前家长里短的纷扰,并没有影响墓地的萧条、肃静。
时势造英雄,“渔家小伙”黄蓬起兵
陈友谅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元朝末年“大汉”政权的建立者,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相传陈友谅身怀六甲的母亲在打鱼时,“发作”临产,恰遇湖上风浪大作,陈友谅的父亲只好将渔船就近停靠在湖中的蒿排边。不久,陈友谅便在蒿排上降生了。蒿排总是漂浮在水面上,根基不稳。因此,陈友谅日后的大汉只维系了四年,皆因根基不稳所致。这是陈友谅的家乡黄蓬古镇流传着的故事,关于陈友谅的出生,史书文献上并未记载。
《明史·陈友谅传》记载:“陈友谅,沔阳黄蓬渔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这里所说的沔阳是指公元1320年前的沔阳,那时的沔阳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玉沙、景陵二县。根据湖北省档案馆资料记载,1951年,从沔阳县属地的南部、监利县属地的东部、汉阳县属地的西部、嘉鱼县属地的北部各划出一部分,成立了洪湖县,1987年洪湖改县为市。
陈友谅上过私塾,学过武术,一表人才,能文能武,因此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与玉沙县黄蓬镇一江之隔的蒲圻县衙有一空缺,县衙主簿少个帮办,陈友谅参加了正式的录用考试,不仅文化科目成绩优异,考武科也脱颖而出。陈友谅在县衙主簿帮办职位干了三年后,恰逢县衙主簿因病辞世,他便升为主簿,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但历史给了陈友谅更大的舞台。元朝末期,民不聊生。他在县衙当了4年官差,便辞职回到了故乡黄蓬山陈家湾。陈友谅认为元朝气数将尽,于是便开始酝酿起事。1355年,他在黄蓬起兵,这一年,他35岁。
靠水上游击战起家,也葬身鄱阳湖战场
玉沙南部,水乡泽国,河湖港汊纵横,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直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种水上游击战争还很盛行。元朝时,这里的湖还没有名字,大伙都管那浩浩荡荡的湖叫大湖,没有什么含义就是湖很大的意思。倒是大湖周围许多小的湖泊,如黄蓬湖等都有自己的名字。直到清朝,大湖才得“洪湖”之名。
纵观陈友谅的战斗历程,大都没离开过水,其足迹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找到他战斗的身影和足迹。由于他的部下多是渔民出身,一靠地理条件,二靠灵活多变的战法,三靠“火流星”等独门武器,陈友谅的部队靠水上游击战,不断壮大。
陈友谅起兵后,投效另一位起义军领袖徐寿辉的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9月,陈友谅杀了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但随着势力的扩大,陈友谅的野心也越来越大。1359年,陈友谅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大汉皇帝,国号汉。在和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他一度占据优势,但随着手下将领的不断倒戈,也敲响了陈友谅政权的丧钟。
1363年,陈友谅率水军60万,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结果在湖口战败,突围时被流箭射穿头颅,当即死亡,时年43岁。
陈友谅的部将张定边于乱军中夺回其尸体,集合散兵奔回武昌,将陈友谅葬于长江边的黄鹄山南麓(即今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修墓冢,立墓碑,筑墓道,建牌坊。
修缮后的陈友谅墓碑
陈友谅死后,其旧属拥戴其子陈理在武昌称帝。1364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汉军在洪山战败,陈理出城投降。历时四年的大汉政权终结,武昌作为大汉都城的历史也就此结束。
湮没多年被革命党人发现,几经修缮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据说,在攻克武昌的翌年,朱元璋曾亲临陈友谅墓祭奠,并题“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关于这一说法,今天已难以考证真伪。
到明朝末年时,陈友谅墓已被杂草湮没,少有人来往。1908年,革命党人万耀煌、耿仲钊等发现此墓。辛亥革命胜利后,湖北省内务司于1912年议请整修,次年建成完工。
1948年6月,中华民国湖北省民政厅拨款再次对墓地进行整修。根据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显示,关于修缮墓园,武昌市政府经招商投标,最终确定由汉丰国记营造厂承建此项目。当时正值物价上涨之际,当年的公文和来往信函里,多次提到工程预算不够,是否可以追加,是否可以减少工程项目等事项。当时的陈友谅墓离上一次修整已有34年之久,墓园早已残破不堪。
当时的武昌市政府曾申请增加修葺项目,追加工程款。然而,湖北省政府回复,“由于省府财力奇窘”,并未筹拨追加款项。
此时战场上的形势已日渐明朗,胜负成败已预示了旧政权即将消亡和新政权即将诞生。陈友谅墓勉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对陈友谅墓园再次进行了修葺。此后于1981年再度进行了修复。1998年6月,有关部门对陈友谅墓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还增加了“陈友谅生平事略”的碑石,墓右侧是武汉市人民政府1956年立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碑。

陈友谅墓

今天,陈友谅墓仍然坐落在武汉长江大桥下,“江汉先英”“三楚雄风”的牌坊,见证着长江东去,大桥车流,静看岁月变迁。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陈倩 刘中灿)
通讯员:汤群 张益游
编辑:黄琳
审核:魏曦

举报/反馈

潮新闻客户端

1235万获赞 68.2万粉丝
深耕浙江、解读中国、影响世界
潮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