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王艳琼
温州人家喻户晓的瓯柑,并不是所有人都吃得习惯。
瓯柑属于柑橘却口味特别,吃一瓣,嘴里猛地一阵苦味,舌间发酸,再回过神儿,才觉知有点甜。
每年12月,瓯柑开始大批量上市。潮新闻记者关注到,除了寻常售卖外,今年瓯柑市场还有新变化,比如衍生出瓯柑饼、瓯柑汁、瓯柑茶等新产品。不久前,温州还举办瓯柑文化节,启动瓯柑数字化平台等,大有振兴产业发展之势。
瓯柑。图源瓯海发布
特产水果代表地域特点、人文历史,也体现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眼下,温州瓯柑发展如何,背后有哪些“甜”故事?记者对话农户、企业代表、研究专家及相关部门多方寻找答案。
先苦后甜的温州果
在温州市区万源路一家水果摊,新上市的瓯柑个头不小,顶部还冒着鲜绿,每斤售价8.8元,边上摆着的黄岩蜜桔3斤只卖10元。“这苦味,一般人可吃不惯。”店主打趣道,这是温州人的专属水果,再贵也有人买。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水果店已摆出瓯柑。
据悉,瓯柑栽培历史约2400年,唐宋时曾作为朝廷贡品。业内专家介绍,全球目前2000多个柑橘种类,浙江有100多种,温州20多种,唯独瓯柑在温州历史悠久。
小小瓯柑,荣誉也不少。1990年,瓯柑成为北京亚运会指定的运动员专用水果;2003年,盛产瓯柑的瓯海被评为“中国瓯柑之乡”;2006年,瓯柑被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瓯柑采摘。共享联盟·瓯海 蔡温瑞 摄
除了知名度,瓯柑还有更多内涵和价值。
温州方言中“柑”与“官”同音,瓯柑比一般橘子大,被温州人唤成“大桔”,谐音“大吉”。温州人传统过年走亲戚送瓯柑,也会将其用作祭祀贡品等,有讨彩头之意。
瓯柑也被认为富有药用价值。《本草拾遗》等古医书有记载瓯柑。温州民间有民谚“端午瓯柑胜羚羊”,广泛流传瓯柑可退烧、治咽喉炎、头痛等热性疾病的说法。
共享联盟·瓯海 陈明铭 摄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共有4万多亩瓯柑种植地,主要分布在瓯海三垟、泽雅,乐清白象、清江,龙湾状元,瑞安和平阳等地,其中位于瓯海区的三垟湿地瓯柑,因湿度、温度影响,品质最佳。
为重点培育瓯柑产业,温州今年谋划重点打造的“六个一”农业产业里,将瓯柑和杨梅并列归属到“一个果”发展名单。早在2021年,瓯海已启动振兴瓯柑杨梅产业“五优工程”三年行动,势要将这颗温州果打造成“致富果”。
瓯柑产业,同样有苦有甜
光环满身,瓯柑产业的发展却不温不火。
“这是保本生意。”瓯海三垟街道瓯柑种植大户高天明说,虽然单价有点高,但种瓯柑的收益并不大,种植的人也越来越少。
高天明在自己的瓯柑种植场。图源瓯海发布
农户的感受,也反映了瓯柑市场的现状。长期致力于瓯柑特色产品研发,浙江百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锋向记者吐露同样的心情,“市场是有的,但主要局限在温州,总体产业规模不大。”陈锋说,企业近年也想向外拓市场,生产的瓯柑汁已经没有苦味,微甜,但外地市场各有各的柑橘类饮料,温州以外对瓯柑的接受度似乎并不高。
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曾对瓯柑产业现状做过市场调研,发现这颗苦橘子面临的问题也是“有苦有甜”——
一方面,“苦”在生产。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耕地保护政策,瓯柑种植面积难扩展。另外,作为区域性消费为主的地方水果,瓯柑生产环节受市场影响较大。当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奇高,增加产能又难以销售,果园失管、弃管后黄龙病感染风险增加,果农生产效益难以稳定。
另一方面,“苦”在市场。虽然栽培历史悠久,但瓯柑文化挖掘及品牌管理不足,受认可但叫不响,品质参差不齐,也无法做到统一的优质优价。此外,瓯柑的功能性开发、商品化不足,也导致难以打开新市场。
瓯柑幼果柑儿文。图源瓯海发布
“好在政府重视产业振兴,近年我们参与多项研发。”浙江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冬峰介绍,由该所联合多家单位组建科研团队,聚焦瓯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目前已研发推广“瓯柑健康容器大苗培育技术及应用”“瓯柑机械化省力化栽培技术”等。
专家及部门相关人员认为,作为温州特色水果,瓯柑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拥有稳定的市场,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值得研发投入,发展前景可期。
苦橘子如何变“甜”
就在11月底,瓯柑进入采摘时节,盛产瓯柑的三垟湿地举办了一场瓯柑文化节活动,评选“大吉王”,摆起市集。高天明说,没想到现场这么热闹,种了50多年瓯柑的他突然觉得“还是有未来的”。
2023中国瓯柑文化节。共享联盟·瓯海 陈丹 罗琛琛
根据瓯海区瓯柑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将初步建成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瓯柑全产业链。在新上线的温州瓯柑数字化平台,记者看到全市的瓯柑产业布局,包括土地资源、种植规模、农业灾害、生长态势分析等。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有助于瓯柑产业的未来发展。
破解产业发展问题,关键的是对症下药。瓯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经过三年探索,认为在体制机制、品质提升、主体培育、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等方面需要多方发力。
瓯柑丰收。共享联盟·瓯海 陈明铭 摄
刘冬峰则建议围绕“四方面”开展:稳定瓯柑种植面积,建立瓯柑核心保护区;提高产业附加值,聚焦瓯柑功能性成分等高值化研发;开展品牌化运营管理,对瓯柑进行原产地保护;持续拓展新市场,成立产业协会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等。
面对“吃不惯”的问题,刘冬峰也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做细分赛道的冠军。”柑橘种类多样,瓯柑的口味特点、药用价值的特殊性,也许恰恰代表了新的市场。
在浙江省内,常山胡柚的发展之路颇受业内认可。同样的悠久历史,2003年“常山胡柚”被批准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随着药用功能的开发利用,胡柚生产拓宽市场,在精深加工、品牌文化建设上持续迎来突破,2016年常山胡柚成为中药材,网红“双柚汁”一年卖出1亿瓶。
这对瓯柑发展也是启示,寻找新的突破点,在功能性上做文章、在深加工上谋发展、在标准生产上保质量。让一方水果不仅停留在民俗记忆上,而是走出产业化的路径。
先苦后甜,希望这枚温州果,也能走出一条“甜蜜”路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浙江日报

1902万获赞 105.4万粉丝
最具权威的浙江第一新闻服务平台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