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村街道呼延村是尖草坪区三大村庄之一,也是崛围山风景区的门户,这里山色空蒙,湖光粼粼,更有许多古迹和历史传说。坐公交12路车在村口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映山湖,是在原古堰湖的基础上新拓建的。漫步在宽阔的主街道上,耳畔闻汾水哗哗,眼望崛围青峰、宝塔隐隐,风景甚好。
呼延村建村久远,史迹存多。村东关帝庙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供奉三国义士关羽之处,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阳曲县志》载:“关帝庙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又称三教堂,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庙坐西向东,占地约2400平方米。整个建筑有殿房25间,原为两进院落,现已拆为一体。山门、过殿及两侧配殿,均面阔三间。该庙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做过学校,“文革”时又有损毁。近年来,随着集体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村里投资予以重新整修。
村中崛围寺“为道传崛围名”而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建筑宏伟,庭院宽阔,主殿内无数大小佛像雕塑精美,可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毁。
村西山上多福寺,乃崛围山胜景最佳处,寺名因附近村民希望多多赐福而得。山上林木葱茏,红橙黄绿,云雾映现,极为幽静。不用说,这里也是傅山经常涉足的地方,先生曾在崛围山隐居读书,为此更添一峰。
据原《北郊区地名志》载:“呼延的蟠龙铁旗杆和声震四十里的大钟,也是境内有名的古迹和珍贵文物”,关于大钟,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清朝年间,村人从外地请来一名铸钟师傅,铸了一口大钟。钟铸好后,挂在阁楼上。可铸得挺精致的钟,师傅却不让敲,说等他走后七天才能敲。人们说,不是哑钟吧,师傅刚走了不到一天,他们就敲起来。这时师傅才走到太原鼓楼附近,听后惋惜地说,“太可惜了,要是七天后我走到大同,钟声就可传到大同了。”
呼延村相传为北宋名将呼延赞为抵御匈奴入侵的屯兵养马之地。现在村东呼延沟一低洼处,有一“呼延圪洞”,就是原呼延氏宅院,亦可为村名来源之佐证。
呼延赞勇猛彪悍,曾为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元老,屡立战功。据《太原市北郊区志》载:“北郊历史人才济济,不乏名流……宋代骁勇军使呼延赞携四个儿子,为古晋阳保卫战,征讨北汉,屡建功勋。”其人物传中亦载:“呼延赞,呼延村人,年轻时为骁骑卒。宋太祖赵匡胤发现其勇武过人,先后提拔为东班长,骁勇军使、副指挥使”。太宗即位后,追随太宗征讨北汉。有一次太宗召见,命他当场演武,他立即披盔戴甲,挥鞭舞槊,并命四个儿子上阵助演,以至看得太宗眼花缭乱。后在抗辽中立下赫赫战功,升任马军都军头,后任徐州、辽州刺史兼康州团练使等职。素日,他爱戴一块紫色头帕,骑乌骓马,惯使自制的破阵刀、降鬼杵,身上刺“赤心杀贼”四字,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行巡内外不辞劳苦,而在受提拔时却极力拜辞,“为臣只考虑报国,不求官。”
历史的烟云掠过。如今位于崛围山脚下的呼延村,灌网纵横,林果丰茂,稻菽飘香。这里还多次举办登山、摄影等活动,以带动和发展本地旅游业。昔日养马屯兵地,旅游品牌更响亮。
来源:太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