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冲击,也给人造成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等急性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台网

在对受灾地区的同胞进行积极救援和祈祷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心理层面的疏导。突如其来的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理上的创伤。及时了解灾后的心理问题,及早为灾民开展干预、化解危机,能帮助每颗灾后的心灵早日恢复平静,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生活。一起来了解灾后会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心理急救、如何进行危机干预以及怎样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震后常见的应激反应

地震发生后,大部分人都会在心理、生理、行为等层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震后常见心理反应
在地震发生之后,无论是幸存者还是救援人员,甚至是通过媒体报道获知震灾信息的非灾区居民,都可能会产生以下的心理反应:

01

恐惧和担心

害怕地震会再次袭来、担心自己会崩溃、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等。尤其是对于从未经历过地震的外省同学,对于地震的发生会更容易感到紧张和焦虑。

02

悲伤和绝望

为地震的伤亡感到难过、悲痛;感慨人生无常、生命脆弱……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情绪反应。

03

无助和内疚

个体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自身和他人缺乏安全感,认为没有人可以帮助到自己;也可能会为自己不能为别人做什么而感到内疚。




震后常见躯体反应

01

睡眠失调

出现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噩梦、易惊醒或嗜睡、不愿与人沟通等情况。

02

饮食失调

表现出不想吃东西或不停吃东西两种极端,也可能体现为胃肠不适,腹泻、便秘等。

03

身体不适

可能出现多汗、胸闷、喘不过气、全身紧绷等不适;或是头晕眼花、全身无力、身体疼痛等症状。

图片由AI生成




震后常见行为反应
1.怨天尤人,不断抱怨和指责,对未来失去希望;
2.坐立不安,经常感觉有余震,总想往外跑;
3.高度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惊吓、易生气;
4.负性联想和记忆,不断回想和地震有关的痛苦事情;
5.回避退缩,离群索居,不太想接触人群或做事情;
6.物质依赖,饮酒、抽烟等。
所有这些反应都属于在非常态下的“急性应激反应”,它是人类在面对突发灾害事件时保护自己的正常反应,通常也是短暂的。
大多数人的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轻,可能过几天(通常不超过一个月)就消失了。所以,请允许自己或他人在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些反应,不必过分担心。
【为你推荐】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危机干预专业技能培训项目

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灾后会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灾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01

急性应激反应

在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出现,通常以严重的精神打击为直接原因,多在刺激后(1小时之内)出现异常行为,表现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然后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为特点;随后会对周围环境的产生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遗忘,不能回忆起灾害来临时的情景。

这些症状往往在灾后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大多数人可以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


02

创伤后应激反应

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突发性、威胁性的灾难性事件或处境,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心理问题,其表现以再度体验灾害情景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且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出现的灾民通常会做与灾害相关的噩梦,体验非常清晰,即使睡醒后脑海里也不时出现灾害时的片段,情绪激动。灾民不愿提及与灾害相关的事件,不想说话,甚至出现“选择性失忆”。多表现出木讷、冷漠、反应缓慢,难以表达或感受细腻的情感,与周围人群疏远,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觉得万念俱灰,严重者有轻生念头。还可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到惊吓、难以集中精力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关于灾后心理干预,我们可以做什么

治疗与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立即性处理和后续处理两个阶段:


01

立即性处理

如果救援现场心理专业人员、义工及第一线紧急医疗人员能够在现场及时介入处理,则效果最佳。通过给予情绪支持与鼓励情绪宣泄等方式,可以帮助受灾群众改善现有的症状,但要避免“节哀顺变”“我明白你的感受”等安慰性语句,以免引起反感。不要随便说“我理解你的心情”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也是命”“他们没受苦去的很痛快”等等这种否认对方痛苦心情的话,会让对方更加感到孤独无人理解。应该陪伴对方面对痛苦,做出榜样,只有面对,才能让痛苦消逝。处理严重焦虑或失眠时,可以通过医师处方,服用低剂量的镇静安眠药。


作为心理志愿者或者是心理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在心理应激期,用拥抱这类最直接的肢体动作。那时候,语言不起作用。在整个灾后心理工作中,作为“人”,和另一个“人”共同面对灾难,是心理援助最起作用的部分。如果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就相信常识。想想对面的那个人是自己,会需要什么,如果对面的那个人是自己的亲人,你会怎么做。

不要自以为是的觉得对方一定急需心理辅导。很多人面对大灾难有一段时间的焦虑和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并且能够自愈。应该首先陪伴在受灾者身边,如果对方有物质上的需求(水,食物等),及时提供。观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和样子,理性的判断是否真的需要心理疏导。

要保证自身的情绪稳定,态度要亲切,给对方以淡定、值得信赖的感觉。要有耐心,语速缓慢,平稳。注意对方比较敏感的地方,考虑文化差异。另外,专注于生活中的行为(洗衣服、干活、走路、与人说话),会减少对于灾害的回想和焦虑。




02

后续处理

后续处理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心理治疗是对付应急安全有效的办法,灾后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沙盘治疗等。

首先要改变错误的认知,很多灾民在失去亲人后都会十分内疚(家人死了,自己却活着)。让患者了解到在如此紧急意外时,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得令人满意,你已经尽己所能。其次要寻求支持,每个人都有三大支持系统,即家庭、单位和社会。在心理治疗时,不可低估求助者亲属、同事和社会慈善机构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帮助求助者战胜困难。

灾后人民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心理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不能一劳永逸,更需要一个安静环境才能康复。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人出现上述情况,请不要犹豫,伸出您的援手,因为他们需要您的帮助!


图片由AI生成





如何帮助自己?


虽然在灾害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出现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这些反应被持续放大或长期存在,便会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01

把情绪说出来

当你感觉焦虑、恐惧的时候,不要隐藏内的感受,把情绪说出来,试着向家人、朋友倾诉,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的情绪。

02

做感兴趣的事情

在尽可能的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之外,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活动,比如听音乐、看小说、做运动、写日记、收拾家务等,通过投入一件具体的事情,增加对生活的确定感,获得内心的平静。

03

进行放松训练

学习一些身心放松的方法,比如腹式呼吸、冥想放松、蝴蝶拍、身体着陆技术等。当觉得焦虑、烦躁或者恐惧时,可以反复练习,就会感觉放松不少。

04

积极寻求帮助

无法自我调节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寻求帮助。当你感觉自己难以摆脱地震带来的负面感受的时候,应该及时向家人、朋友、辅导员、老师等求助,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把自己的心理困扰向有能力帮助你的人倾诉,和他们探讨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境,寻求外界的帮助,不要自己强撑着。

这里把心理求助渠道分享给大家:


青海省12355启动抗震救灾心理援助服务热线
为做好地震救灾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12月19日,青海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启动抗震救灾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安排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职工作人员24小时接听抗震救灾心理热线。

来源:综合整理自北京精神卫生、学生心理发展服务中心、西海都市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举报/反馈
心理社工专业知识和方法技巧的分享与合作
中科博爱(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