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室内音乐会——“光与声 视与听”于上海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上演。这是一次与树屋馆当代艺术展览《吉檀迦利》的联动,更是一场九点水美术馆辞旧迎新的压轴大戏。
上海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以“树屋”形象著称。整体建筑由四座独立的悬浮体串联而成,通过结构和空间的组织,使现代建筑与自然树木紧密交织在一起。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场音乐会可以说恰如其分地注解了建筑、音乐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音乐会展现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七位年轻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作曲家王瑞奇的“《生生不息》——为六件乐器而作”,姚怡彤的“《秋霞》——为小提琴独奏而作”、倪辰康的“《为九只长笛而作》——为九只长笛而作”、陈泽宇的“《在夜幕降临时》——为九件乐器而作”、 刘炎林的“《草原随想》——为小提琴独奏而作”、何佳宁的“《四月天》—— 为丝弦五重奏而作”以及彭荣鑫的“《String Quartet 4.0‘Home’》——为弦乐四重奏而作 ”。
这是一次青年艺术家艺术灵感与火花的碰撞。《吉檀迦利》也恰为一次沪上青年艺术家的联展,六位参展艺术家分别来自70后、80后和90后,近年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而本次音乐会的七位作曲家中,有80后的老师,90后的研究生,甚至有还是大一的学生。 “希望在这样一台音乐会当中,让大家听到来自于不同年龄层的创作者对于世界、对于艺术的认知,”本次音乐会策划、作曲家王瑞奇坦言:“不同的认知在音乐作品当中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聆听的时候也会让大家产生不同的感受。”
走进树屋馆,观众可以看到来自展览《吉檀迦利》所呈现的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载体。而在音乐会中则能聆听到小提琴独奏,丝弦五重奏、弦乐四重奏等。视觉与听觉的各种交叉重叠,打开五官,享受美的世界。
“艺术原本就是相通的。比如这次展览上一些看似光怪陆离的画面,其实来自于古典主义的光影、浪漫主义的色彩和不同媒介碰撞冲突而形成的戏剧性空间效果,而此次音乐会上也有描绘光影、强调空间感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本次《吉檀迦利》展览策展人、九点水美术馆馆长陈君达说到:“很多人会觉得当代艺术看不懂,现代音乐听不懂,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感受它。我相信这次在艺术现场举办音乐会,会让观众有一个全新的感受。”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它一定是能够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音乐会策划人、作曲家王瑞奇说:“当代艺术作品本身就有一个阅读时间和空间的感受,所以这与现代室内乐的形式是接近的,共通的,我想这会是很有意思的一种体验。”
在这场特别的音乐会上,原本隐藏于五线谱中的作曲家们一一亮相台前,生动形象地向观众讲解自己的作品,与观众进行互动。
作曲家王瑞奇的作品《生生不息》是大提琴、小提琴和竹笛、琵琶的混合编制,这是她艺术性上的一次尝试。通过乐器相互间绵绵不绝的全新音响,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作品中源源不断、自然而然的流淌和变化。作曲家彭荣鑫的作品《String Quartet 4.0‘Home’》中,弦乐的演奏如同石库门里的人们在拉家常一般亲切而温馨;陈泽宇的《在夜幕降临时》则通过四个篇章将夜幕降临时天空的色彩变幻演绎得细腻而丰富。
九只长笛的合作演奏在音乐会上非常少见。作曲家倪辰康将九只长笛以九宫格的形式分布,形成一个音乐的场域,而指挥家江非凡则面向观众进行指挥。现场观众处在9只长笛的包围之中,去感觉声音互相的穿插、发展和细微的流动。
“树屋馆的设计非常特别。”倪辰康表示:“我觉得在这个里面可以让大家去感受到近距离对于声音的空间感。我的作品是一个环绕的感觉,所以指挥站位就不一样,必须是面向观众,观众可以直接看到指挥所有的动作和表情,长笛也是需要时刻去关注指挥,这对于演奏者和指挥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以其自身独特设计,成为具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可能性的艺术实验场,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参与其中。这场现代音乐会开启了九点水美术馆跨界合作新模式,也给周边社区市民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沉浸式体验。
作者:范昕
文:范昕编辑:许旸责任编辑:李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文汇报

1349万获赞 89.9万粉丝
华文世界高品质阅读平台
文汇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