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2月18日电 近日, 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协会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伽马数据共同编制的《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几年,游戏企业在实名认证、防沉迷系统、健康提示和家长监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为安全和健康的游戏体验。从社会舆情来看,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长”的关注度大幅下降70%。
当下,我国19岁及以下网民数量超过2亿,占比进一步增加至18.7%。然而,当游戏行业防沉迷进入新的阶段,相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未成年人冒用他人信息,特别是用家长的身份信息、手机设备绕过监管的问题,在此次报告中就有体现。
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只是技术问题,以社会共治的方式筑牢未成年人上网的防线已是共识,而如何加强家庭作为“第一道防线”的责任意识,也成为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保护“逃避监管”的未成年人,家风不可缺
这次《报告》针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在游戏防沉迷方面的行为和改变,进行了十分详尽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已有77.75%的家长表示对未成年人保护措施有所了解。可以说,经过两年的防沉迷工作,家庭对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视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同时,一些问题也在这次调研中暴露出来。对学生群体调研的结果显示,有32.86%的人会用家长或其他人身份证注册,还有11.95%选择与家长共用一个账号。而对存在未成年人超时游戏情况家庭的调研结果则显示,35.28%的家长清楚孩子使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账号,26.07%的家长会让孩子使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
显然,在未成年人借由家长的身份信息和手机来逃避防沉迷的过程中,部分家长未能进行教育和疏导,家庭监护的“盲区”或成为游戏防沉迷的风险点。
事实上,针对未成年人借助各种手段绕过防沉迷的问题,已经有不少游戏厂商和平台采取了更严厉的治理举措,通过技术手段监测疑似未成年人的异常游戏行为。
以网易旗下手游《蛋仔派对》为例,该游戏在全渠道接入针对高风险人群调起人脸识别的机制,近2个月已累计拦截超500万次疑似未成年玩家充值行为。同时,网易家长关爱平台还为家长群体提供了“一键禁止充值”和“一键禁止登录”的管理功能,只需绑定孩子的账号,家长就可以了解孩子游戏情况,还能够“一键式”高效管理、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消费。
然而,不管是何种防护手段和监管举措,都需要家长侧的配合。《报告》认为,家长放任孩子冒用的行为,明显削弱了企业端和防沉迷系统的监测与监管作用,同时升高了未成年人超常消费风险。
家庭陪伴受重视,社会共建未保生态
今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并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
游戏防沉迷是一个重要课题,但平台并非唯一主体,在游戏厂商发挥作用的同时,家庭的监管自然不应缺席,每一位家长都需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性。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愿意就防沉迷问题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报告》显示,有56.26%的家长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或将游戏作为激励手段,和孩子约定游戏条件;当孩子的游戏行为超出“适度”范围时,有48.44%的家长选择以积极的互通沟通来进行处理。
此外,另一组数据也显示了家长对孩子的陪伴也会影响孩子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在未成年用户行为方面,报告显示,与家长互动成为大多数未成年人休息时的首选,占比高达51.43%,而玩网络游戏在所有统计选项中仅排在第六位。也许有了家长主动的关心和疏导,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再只有技术的硬屏障,更让“最后一公里”的顽疾因温情而化解,家庭监管最终和政策引导、平台举措一道,共建行之有效的未保生态。
今天,移动互联网浪潮让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每个人都难以与网络隔绝,他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也正成长在一个网络构建的新时代之中。无论是平台,还是家长,都应担负起各自责任,为孩子撑起网络晴空,营造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清朗空间。(中新经纬APP)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新经纬(jwview)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