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梳心
近日,一项基于对1596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持续3年的观察研究后得出结论。
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无论观看何种屏幕内容,每天屏幕暴露时间超过1小时,儿童心理健康风险会显著增加,且随着时间延长风险也相应增高;观看屏幕时间相同情况下,相较于观看教育类节目,儿童观看娱乐类节目、非儿童类节目心理健康风险更大。
这一研究,给父母科学育儿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信息化普及,电子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儿童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电子产品的使用者。
2023年,在对北京市某区13所小学、14所初中的学生进行手机使用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44份。其中,小学2309人(占比28.70%)、初中5735人(占比71.30%),手机拥有人数为6397人,拥有率为79.52%。其中,小学生、初中生拥有率分别为46.90%和92.66%,女生拥有手机的人数多于男生。
小学生无论是上学时间还是放假时间均为使用时长小于1小时的人数最多,而初中生则由1~2小时变为2~4小时。
武汉大学相关课题组分赴4省10县区调研,展了万余份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40.4%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来玩游戏。
手机依赖是一种类似赌博和网络成瘾的行为,可以被定义为过度和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机。手机依赖导致的后果主要体现在生理、心理、行为、学业等几方面。
生理上的症状有头疼,视力、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睡眠质量差,甚至是脑灰质改变等;心理上的不良后果有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行为上的不良影响有攻击性行为等行为偏差;学业上的不良影响有学业拖延和学业倦怠。
孩子产生手机依赖,应该说是“科技发展”的功劳。大数据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大数据算法的加持下,互联网可能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通过搜集用户行为数据,能够精准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让人欲罢不能。
武汉大学课题组成员易卓分析:“相比需要耐心与复杂逻辑思考的学业任务,手机游戏或短视频通过增加黏性与算法推荐等设计,能让人产生一种即时性的心理满足感和消遣感,从而让少年儿童愈加不愿在学习上多花功夫。”
面对如此惊人的调查数据和社会现实,家长又该如何改变现状?
首先,手机作为通讯、学习、娱乐的工具,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要看使用者用它来做什么事情。
其次,手机普及已是趋势,任何人也无法逆势而为。杜绝孩子使用手机,也会缩小孩子的社交圈,影响孩子人际关系发展,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
咱们中国有个词叫做“和光同尘”,同是混合的意思,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世相同。寓意我们做人,既要能和积极上进、高认知水平的上层人士相处,也能混迹于尘世间普罗大众中。
基于这个观点,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杜绝孩子使用手机,和手机绝缘。而是应该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可以刷视频、打游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不至于无法参与话题讨论而被孤立在社交圈之外。
再次,孩子使用手机的源头,我认为大致上分为两种,看看你家是哪一种?
第一种:当我们比较忙或者外出希望孩子安静的时候,我们会把手机递给孩子。在医院候诊、输液,在餐馆吃饭......多种场合都能看到捧着手机玩的孩子。
第二种:父母过少、不走心的陪伴,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当一个人无法在家庭中获得相应的满足,就会开始向外求。例如:和他人交往、手机视频、游戏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有些建议给到你:
1、每天抽出半小时时间,作为你们专属的“亲子时光”。
它可以是父子、母子间的秘密时刻,也可以是全家人的共聚。一旦确定下来时间,只要在家,就要雷打不动地执行。
在此期间,放下所有的事情,专心陪伴孩子,时间内的活动项目由孩子来决定。即使是有电话打进来,也要拒绝,或者接通后告诉对方:“我正在陪我的孩子,稍后我再联系您。”
如果是单位电话,而且是不得不马上进行的工作,也要和孩子说明,并给予补偿。例如:增加明天“秘密时刻”的时长、孩子喜欢的小礼物、去孩子喜欢的餐馆。总之,是要以孩子为中心的各种考虑。
在这个特殊的“秘密时刻”,不必过多拘泥于形式,孩子要的是你的“人在、心也在”,任何形式都是你们相处、沟通的载体。
如果你很忙、很累,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烧水、拿椅子、一起泡脚。大脚和小脚在水中的接触,也会增进亲子感情。
泡脚可以缓解你的疲劳,也可以和孩子聊聊天。了解孩子一天的情况: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午饭吃的什么;说一说自己的一天:工作的劳累、心情、让你烦躁的事、同事间的趣事。这些聊天,会让孩子感觉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产生亲近感,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神。
2、手机使用时间结束,孩子不肯放下手机,父母要注意方式方法。
绝对不要强制性、压迫性利用父母的权威,呵斥孩子放下手机。这样做,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另外睡觉前心情不好,也不利于睡眠。
你可以“温柔而坚定”的提醒,告诉孩子应该归还手机,并收走手机。如果孩子很难过,你应该抱抱他:“我知道拿走手机你很难过,和手机比起来,我更关心你的睡眠和明天上学的精神状态。别忘了,明天你还有30分钟的手机时间啊。”
如果你不善言辞,觉得太煽情,哪怕是简单的拥抱(身体接触),也会让孩子的心情不那么难过。因为在孩子看来,你收走手机就是不爱我,不关心我的感受!拥抱,这样无言的肢体语言可以恰好可以弥补孩子心理上的空洞。
如果孩子已经8岁以上,你们可以一起制定规矩。如果超过使用时间5分钟,明天减少相应的时间;如果超过10分钟,明天不可以使用手机。诸如此类,一定要获取孩子的同意。
3、老生常谈的一个观点:阅读。
我知道很多家长做不到,但我还是想说。阅读的威力超出你的想象,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案例,你就明白了。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从结婚买房、装修开始,就做好了育儿规划:家中不做电视墙,电视墙位置打成可推拉书架,内部是储物空间,外面放满书。每天晚上晚饭后,家人一起收拾桌子,然后围坐在桌子旁看书。读书期间,大家读到了有意思的内容,可以分享出来。
这种自律性恐怖吗?
我认识的人中,这样做的不只一个。还有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他们家每天8点固定读书,雷打不动!即使家里来客人了,也要在8点前给“赶走”!亲朋都觉得他们不近人情,但是她的儿子高考结束,读了北大。
适合孩子年龄的书籍中,有很多可以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内容。不仅如此,读书也是词汇积累、文字语言表达的必经之路。历史、人文、科学、童话、传记......太多的书籍可供我们选择。
说句扎心的话:爸妈玩手机,指望孩子乖乖地坐着读书?典型的笨鸟不先飞,生个蛋,让蛋自己飞,还希望它能飞得更高。
结语:育儿的真相就是示范和模仿!有句话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一点毛病都没有。当然,如果你要是强调宿命论,认为孩子性格不同,有的孩子就是不行,那我劝你也别抱怨、别生气,因为这是你的崽!
文短言浅,难以言明所有情况!如有疑问,欢迎私信或评论区留言,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