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相由心生”。
“面相”,往往是心境的反映,而“面相”,也往往是性格的反映。
诗人李白曾经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一个“笑”的面相,就反映了李白身处山中,清净快乐,悠闲自得的心态。
时时看到自己的面相,慢慢去修自己的面相,转换心境,就看到了不同的生活,也领悟到不同的人生。
《礼记》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刻薄的人,往往看到的是眼前的得失,荣辱,沉浮,而看不到自我内心所应该具有的初心。
商鞅为了推行新法,想要立威,就寻找太子的过失,并且因此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
后来,商鞅又找了一个理由,将公子虔处以劓刑。
商鞅率兵攻打魏国,在两军前线,商鞅假意与魏国公子昂订立同盟。
在一起结盟的过程中,商鞅出其不意,袭击公子昂,导致魏军大败。
刻薄,会在利益面前,丧失本心,失去自我。
所以,司马迁说,商鞅的祸患是由于他的刻薄。
因为刻薄,所以失去了包容之心,因为刻薄,所以失去了待人的真诚。
一个面相中带着刻薄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利害得失,也让自己陷在利害得失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最终会失去朋友,也丧失了自我。
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他的相貌,看上去却像是一个柔弱的女子。
张良是韩国的一位贵公子,在他的成长中,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学养。
当博浪沙袭击秦始皇失败后,张良在圮上接受了黄石公的兵书。
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张良是最懂得利用兵法,屈伸有度,避其锋芒,攻其薄弱的攻击之道的。
当汉朝初立,刘邦分封诸侯的时候,张良劝刘邦先封赏曾经羞辱过自己的雍齿,以安定人心。
当提升自己的空间,能够看到、容纳更多优秀人才的时候,眼前所谓的壁垒也就慢慢消失不见了。
《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当心灵中有弹性,懂得适时提升自己,不逞刚强,谦卑待人的时候,你的面相自然而然就会和蔼可亲。
你的身边也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你会得到更多发展的空间。
诗人约翰.多恩说:真正的强者,会为他人建立桥梁,成全别人,也成全自己。
懂得容忍,懂得成全,懂得柔弱,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会让自己赢得更多的朋友。
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当能够以平视的眼光,以平静、幽默的心态来看待身边的挫折时,就不再纠结于过去,也学会接纳当下。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东坡说,“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被贬闲置,从一方面看,是受到排挤,岁月蹉跎。
而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生活难得的闲适,自得,可以放空自己,步于中庭,看到明月,欣赏美景。
接纳,是放空自我,拥有一份从容,一份闲适,一份悠然和自得。
作家余秋雨曾说:成熟,是一种不理会喧嚣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走向高处,是眼界的开阔,而站在高处,则是风景的接纳。
拥有恬淡从容的微笑,拥有超越荣辱的淡漠,拥有内敛沉静的厚实。
打开心境,醇厚会入于眉宇;接纳风景,宽博会现于心间。
当穿透岁月的沧桑,而在“面相”中融入一份坦然,一份宁静,一份笑意时,生命便拥有了卧听风雨,闲看落花的一份淡然和从容。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生命不就应该如此随意,如此从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