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儿子上小学六年级,今晚有个背诵古诗的作业,作业是老师在微信群里提供的word版本,我打印出来订成小册子给他背诵。想不到背诵《石灰吟》的时候居然出了岔子,按照我的要求儿子站在我面前,我也正襟危坐听他背诵。
《石灰吟》作者明朝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看着眼前的小册子,我愣住了,第三句明显不对。且不说"浑不怕"和"全不怕",这个"粉骨碎身"和打印出来的"粉骨碎身"明显不同。
这首诗我也会背,我印象里其实就是儿子背的这个版本,第三句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但是我手里拿的是儿子语文老师给的版本,我委实不敢大意,家里有本书,我马上找出来查查。
家里这本书是《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的《石灰吟》正是儿子背诵的内容,也是我曾经背诵的版本。但是"千锤万凿"和"千锤万击"又有不同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我决定查查网络。
度娘的答案第三句居然是"粉骨碎身浑不怕","浑不怕"和这本书相同,"千锤万凿"也是我记忆的样子,但是"粉骨碎身"不是"粉身碎骨"依然让人抓狂。点开百度汉语的链接,这首诗居然有两个版本!百度汉语链接中的两个版本《石灰吟》,这下子热闹了,这首几乎是妇孺皆知的诗歌。
短短四句,目前居然有了三处疑点。其一为"千锤万凿"和"千锤万击";其二为"粉身碎骨"和"粉骨碎身";其三为"浑不怕"和"全不怕"。那么真相到底为何?我终于想起这应该是儿子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那应该是最权威的解读。
打开儿子的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6页《石灰吟》和百度的第一个版本相同,以课本为准。
可是这诸多的版本让孩子以哪个为准?我查了诸多的资料居然是越查越是一头雾水,一直以来都觉得这首诗的第三句是"粉身碎骨",现在居然是"粉骨碎身"是我一直背错了,还是这首诗改过版本?想起那句著名的网络段子--"你以为的未必是你以为的",原来真的如此。
这就是传说中的曼德拉效应吗?曼德拉效应(英语:Mandela Effect)指大众对历史的与史实不符,目前尚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这一"效应"的真实性,但也没有足够的反对依据。最早声称有曼德拉效应现象是2010年一位研究超自然现象的"超能力研究者"--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
她发现自己跟很多人一样,记忆中南非总统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在监狱中死亡,但现实是曼德拉没有在20世纪80年代死去,后来更被释放还当上南非总统,直至2010年时仍然在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
但是原来早于2010年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自己清楚记得曼德拉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在监狱中离世,提出的人能够陈述当年自己看过的报导,葬礼的电视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遗孀赚人热泪的演讲。当这个说法提出后得到大量网民回应,表示有相同记忆。
此后相类似的事件在全球各地不断发生,在2015年和2018年成为爆发的高峰,之后余波还在持续。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自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出现了不同的记忆。
这种现象之前因为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而知名,曼德拉效应其实只是一个新名字而已。这个理论假设小量子波函数,允许人们在宇宙的缝隙间穿越,达到一个此刻情景类似的时空,那个时空里的人们也都不是他们的朋友。
但也有很多情况是现实与人的集体记忆一出现不符,就会被人为标签为"曼德拉效应",而不知道它是否真的属实,是否真的可以被归类于曼德拉效应的范畴之内。实际上曼德拉效应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例如著名的歌曲《爱我中华》中有一句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被我们大部分人记成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例如詹天佑铁路修的形状,之前教科书写的是"之"字形变为,现在则变更"人"字形。
例如李白《侠客行》中的诗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但是很多人记得明明是了事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才是对的。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初记错了,但是你骨子里深深地认为现在的世界和你曾经认知的世界或许真的有些地方不一样了。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