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古代育人的过程就讲究针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其中就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并且至今人们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提到“因材施教”无论是教育者还是一般的民众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对此有所了解并能讲出一点自己的观点讲它“新颖”在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材施教”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同时结合着现实环境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赞同之声也有质疑的之音很多人还没有做到从深层次上理解因材施教的含义没有从价值层面分析因材施教的应然取向致使很多人认为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

我们要学要用是照搬照抄机械的继承而非辩证的看待以及灵活的运用。鉴于人们对“因材施教”的解读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尽管“因材施教”思想在孔子生活的时期就已经存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相应的价值“因材施教”当代价值的研究永不会过时。

因材施教的定义

对于因材施教的界定大体以分为四部分一是实施依据——“材”二是实施手段——“教”,三是实施目标四是对因材施教的定位。把这四个部分一一梳理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因材施教的定义。

温故:因材施教的历史转变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育历史绵延不绝的长河里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因材施教传承至今非但没有被淘汰反而更加悠远深厚又历久弥新彰显了其不朽的生命力。在时间的长河中因材施教的精髓有创新发展也有流失擅变“温故才能知新”梳理因材施教的演变轨迹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其发展的过程从而分析出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的得与失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因材施教”从其萌芽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最后以理论的形式固化下来历经历朝历代的变迁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制度下人们极为重视的一个教学原则。以传统社会为土壤孕育出的因材施教带有强烈的本土特色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随着人们加大对因材施教的关注与探索全国范围内针对因材施教的讨论此起彼伏。如早期年有关“因材施教能否成为教育方针”的谈论在理论界引起极大的反映。赞成者和反对者都站在各自的角度上据理力争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场讨论的意义在于结果没有谁对谁错‚重要的是其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容忽视。它不仅仅在理论上拓展了因材施教的视野同时在实践上规避了因材施教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偏差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材施教。

知新:“因材施教”的当代反思与价值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教育过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培养和孕育了一大批社会的栋梁之才是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的教育文化遗产。回顾我国教育发展史应试的教育模式占据了大半江山影响之深超乎我们的想象。素质教育作为后起之秀萌发勃勃生机人们在意识到应试教育弊端后转头素质教育的怀抱而素质教育是什么真正了解并做到的人可谓是寥寥无几。倘若连“素质教育究竟要推进什么”都不能认识的话如何去讲“全面实施”从而在此环境之下的因材施教的路子也越走越窄演变成“择校’、“择生”现象等因材施教偏离了其固有航道。所以我们要结合素质教育的现状了解因材施教在当下处在怎样的境地在反思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呼吁因材施教的传统不能丢还要看的更远。

“熟知并非真知”真实的反映了因材施教在当下所处的尴尬境地这个被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原则在倡导素质教育和课改的今天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诚然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教育实践存在的一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一项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调查表中所列举的项标准中按教师认为的重要程度排列“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这一标准被排到了第15位。还有调查显示“虽然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差异发展非常重要但他们同时又都认为在现有的学校教学条件下实施因材施教不太可能因此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丁结合上文也谈到了相似的问题这些存在的现象表明因材施教要么不被重视要么被重视却欠有效的实施。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在当下的境地极为尴尬。

探寻“因材施教”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把因材施教落实到实践中去是我们所有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如何实现创新是素质教育视野下因材施教必走之路。因此我将有关于因材施教这一名词中核心的两个字眼—“材”与“教”为基点以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媒介为出发点立足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大系统来寻求因材施教新的突破点从而构建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社会软件重视、硬件强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为加强青少年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丰富教育资源。同时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也为社会增添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青少年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积极的争取有利因素创设适应当代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之一。

二、学校实地践行、强效推进

学校作为实践素质教育贯彻因材施教的第一阵地从古自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论政策的落实还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实践作为才能最终实现。因此学校成了实践“因材施教”的第一战线它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

三、教师因“材”施“教”

位于教育教学的“第一阵线”的教师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做为主导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作用及其重要。特别是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通常是一名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四五十名学生师生比例悬殊。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就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因材施教做为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对教师的要求层次更高也更加细致。所以真正的落实因材施教还需要全方面的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学生因“教‚而“学”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并非是施教者单一方面的推进还需要受教育者的支持和配合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凸现出来。学生如何培养因“教”而“学”的素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学生学习观念的主动转变

学生学习观念的主动转变

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知识来适应而知识源自于学习。时下竞争激烈的社会“拥有一技之长”是立足社会的根本实现个人价值需要通过个体不懈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材”没有捷径可以走。所以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前提下转变学习观念摒弃“学习无用论”的思想树立“学无止境”的态度“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每个学生“成材”的关键。

学生主体意识的自由张扬

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培养主体意识的过程。素质教育呼唤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个体个性的张扬是一个人创造性和生命力的体现在现实的操作中我们己经采取多样的举措促成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如创设“学”与“教”的平等地位、倡导尊重人的差异性施以因材施教、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创新、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等等这些做法值得我们继续推广。

学生学习风格的及时更新

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类似在一定时期具有稳定性。学习风格一旦形成变化的空间比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风格的一层不变它仍然具有可塑性。适时更新学习风格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提升

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生有认同教师的意愿其次培养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再者畅通师生的沟通渠道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最后落实相关制度和政策。学生对教师具有认同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祛除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因材施教的实施过程将更为的顺畅。

培养和提升一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还需要学生在意识层面上的觉醒不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中这样的学生是主体意识强的学生。

因材施教的落实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整合配套才能有效的开展少了哪一个方面的支撑因材施教就会遭遇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从这四个方面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更清晰的面对教育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推动教育的改革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新纪元。

举报/反馈

小陈说教育cy

3598获赞 440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