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难题有什么?心理学研究能做什么?
“2022搜狐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由搜狐网和搜狐教育联合主办,于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根植大地 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吸引了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志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新波等十余位专家学者、职业学校校长以及跨界嘉宾的参与,共同为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献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新波在论坛上就“加强职业心理研究,助力职教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深入分享。王新波指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教学中的差异化难题,优秀生出身的教师似乎难以找到适用于“后进生”的教学法和学习方法;其次,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缺乏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第三,教育成果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区域需求脱节,企业的待遇与个人期望相差甚远。
王新波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对于学生,应运用多元智能和具身认知理论,以提升学习能力;在教学层面上,可以运用情绪劳动理论,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在立德树人方面,建议采用心理危机动态预警系统,实现个性化德育;在教育成效上,可以运用幸福生涯与体面劳动研究,提高幸福感。”他强调未来需要更深入地将心理学研究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以助力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王新波在演讲中的主要内容(有适度删减):
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我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些思考。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加强职业心理研究,助力职教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内容之前,我想做两点说明:首先,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我的专业是心理学,长期从事心理学和普通教育的研究,因工作原因来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我一直努力将自己的专业与当前职业教育的研究紧密结合,因此今天想分享一下我对心理学和职业教育结合的一些思考。其次,我提到的职业心理学研究是一个广义的范畴,狭义上是关于职业适应性的科学。
今天我将分享三个话题:首先是加强职业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其次是心理学研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最后是新时代我国职业心理研究的展望。
首先,为什么要强调职业心理学的研究。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正是大好时机,国家高度重视,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职业教育是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即“热点冷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热下冷”,中央在政策供给上一直在大力推动,但各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二是“一头热一头冷”,例如“校热企冷”,有时企业的热度学校却跟不上。还有“两会热、两考冷”的现象,每年两会职业教育都是热门话题,但到了中高考时就变得冷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核心问题是质量,只有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这些冷门地区才能逐渐变得热门。只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了,地方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企业服务能力增强,适应性提高,家长看到了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有光明的前途,职业教育才不会遇冷。所以,我的分享聚焦在提高职业。
一、职业教育中的教学问题:
在职业学校中,教学相长的难题一直存在。很多学生在职业院校面临难以掌握课程的困境,且普遍存在老师无法有效传授知识的情况。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一篇硕士论文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记录了学生和老师的心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有老师在课堂上生硬地讲解摄影技巧,却从未展示实际操作,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玩手机。这种情况或许不普遍,但提醒我们在职业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问题,出色的教师似乎难以找到适应职业教育“后进生”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原本充满激情的教师在职业教育学校几年后可能变得刻板。这是职业学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不高:
职业学校的育人效果在社会、企业和家长中均受到质疑。家长们对职业学校抱有抵触情绪,主要是担心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虽然孩子学不到什么具体知识可能并不重要,但却不能让孩子学坏。这种负面标签的影响严重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其形成了恶性循环。若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代表职业教育质量的“里子”,那么社会认可问题则是其“面子”问题。
三、教育收益问题:
职业教育的教育收益效果不高,政府和企业对其满意度低,而个人的期望则高。政府投入职业教育,期望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而企业则期望提高收益。然而,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期望来看,教育收益率都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学校培养与地区需求不匹配,企业待遇与个人需求不匹配。
第二、心理学研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首先,关于学习存在两个理论,其一是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动力。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经过不断丰富,目前共有九种智能。这些智能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是在各自领域取得巅峰成就的人物,虽然我们无法企及他们,但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除了将人的智能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另一个启示是不应该要求学生在每个智能方面都达到最高水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较差,但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有卓越的表现。每个人的智能组合都是独特的。例如,著名指挥家周舟、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知名画家毕加索,以及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物。然而,从智能结构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存在显著的缺陷。李光耀和乔布斯都是阅读障碍者,按照传统标准来看,他们似乎有缺陷。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并非所有智能都必须达到最高水平,成功并不要求在所有方面都表现优异,一个人只需发挥出最擅长的领域,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这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它可以应用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出卓越智能的潜力,助力他们走向成功。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具身认知理论,近50年来在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和认知只发生在大脑中,因此在课堂上,老师通常要求学生坐直、安静地听课,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认真学习。然而,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体。身体的构造、神经系统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认知和身体嵌入环境,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这就是具身认知观的核心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具身认知观支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
当学生学习困难,老师无法有效教授时,心理学提供了学习诊断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普通教育领域,我曾对高考学生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其中有些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在数学方面有困难。然而,这并不是终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学生在语文和数学中的具体问题,除了学科知识外,还需要考虑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技术和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通过系统的诊断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热爱学习。
另一方面,情绪劳动理论可以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提供支持。在职业学校中,许多老师面临着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对老师的期望过高,老师需要扮演知识传授者、朋友与知己、治疗学家等多种角色。在如此多元的角色压力下,许多老师感到疲惫。研究发现,老师之所以感到疲惫,不是因为体力或脑力的原因,而是因为高强度的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一个新的概念,指的是服务提供者在工作场景中通过自我情绪调节,表现出适宜的表情和行为以满足顾客需求。在教育领域中,老师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情绪劳动。因此,理解情绪劳动理论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
这个案例表明,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具备教学技能外,情绪管理策略的优化也至关重要。通过优化情绪管理,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减少情绪冲突,更好地进行技能、知识和实践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学生,因为他们将来会踏入职场,需要学会处理情绪劳动。
对于立德树人而言,若育人效果不佳,我们应关注“三风”问题,而心理危机动态预警系统可以为个性化德育提供支持。在面对众多学生的情况下,班主任可以借助心理测评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动态预警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基于这些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这种方法的效果更为显著,特别是对于个别学生。
在教育成效方面,研究发现幸福感的提升与体面劳动密切相关,尤其在当前被称为“乌卡时代”的不稳定、不确定和复杂的时代。考虑到现今小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尚不存在的,我们应从培养学生的根本幸福角度出发。
综上所述,文章提供了对教育的启示,强调了情绪管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倡导个性化德育并引入心理危机动态预警系统,以及关注幸福感与体面劳动的研究。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