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校园心理干预避免学生走极端?校长讲话提出3个关键词
校长说学校要成为学生眷恋的地方,有三大关系可以避免孩子走极端
本文字数2908字,阅读需要4分钟,交流发言需要15分钟左右
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一个人内心的想法、情感和真实意图很难被外界察觉或理解。因为心理问题的复杂成因,使我们认识到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个根本,所以学校工作应真正从学生视角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结束语部分会分享孩子最重要的三组关系,这三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避免患心理疾病,这三组关系好的学生几乎不可能选择走极端。】
我们在构建课程和课堂管理以及学业内容与难度设置、活动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和物理空间打造等方面,应该去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在以下三者之间构建起一种平衡的关系。因为心理健康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为什么是以下这三者结合起来就能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呢?下面我逐一介绍:
首先学生的主责主业就是学习,教育的本源应该立足于学的本源,那么学的本源是什么呢?脑科学专家认为: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学习行为的发生机制其实就是刺激反应并建立起关系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习行为是一个人伴随着胚胎发育和大脑功能建立的一个自然行为。本质上来说,学习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是人的自然属性和本能需要。然而为什么人从小时候的那种自然式的探索式的主动式的学习,长大以后就变成被动的方式了呢?这可能与我们过去基于“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让我们所有人都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感,也就是把学习当成是通向成功、获取资源、赢得竞争的工具,我们也一直这样去教育我们的学生,于是学生就从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的那种满足感里面抽离了出来,会更多去关注输赢、得失与成败。
学习的本能需要就从身体里面抽离了出来,并且变成了一种压力。学习行为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满足和获得感却少了很多。当然一部分人适应这种压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办法适应的。刚才我们说教的本源应该立足于学的本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真的需要回归。
诚然,学生的学习确实可以帮助他获得更多的自然资源,赢得竞争,具有这个功能,但是我们教育不能去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先关注“教育好文”,购买后可获取本专栏全部材料的电子文档(都是结构漂亮、娓娓道来、金句不断的精彩讲话稿),您还可以在本号遇见更多学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汇报材料、校长讲话、计划总结、管理制度等学校公文类文章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成为超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课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级会员】
作者:教育好文
专栏简介:本专栏精选学校管理者常常遇到的棘手事麻烦事的解决方案,很接地气,非常值得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