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众以为的刚好相反,外表强硬的人,大多外强中干,而外表温柔的人,反而内核稳定。这一点在“边界感”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越温柔的人,边界感越强。

温柔≠软弱。温柔,来自内心的底气。

所谓底气,就是内在的安全感内在的心理力量。内心的底气越足,人越松弛。当一个人对“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这件事非常笃定时,Ta就不需要张牙舞爪,主动攻击,反而会变得温柔从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这样的人,分寸感恰到好处,既不需要压抑自己,也不需要过度防御,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能留有足够多的空间,展示更大的灵活性,收放自如。

我们都愿意靠近“温柔且有力量”的人,这样的人,真的特别有人格魅力。

01 边界的本质,是清晰的自我

很多人都会谈到“边界”这个词,有的人对边界特别敏感,显示出很强的防御心理和攻击性。

我曾见过一个人,在拥挤的火车上,就因为周围人的衣角不小心扫了他一下,他就反应很大、出言不逊。这种“小题大做”的本质,是ta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入侵后,做出的防御性反应。换句话说,他在用攻击别人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边界)。但因为这种方式过于激进,所以很容易引发冲突,给他的人际关系带来麻烦。生活中遭人嫌的“事儿精”,大多如此。

青春期的孩子,和一些逆反的成人,也是对自己的“边界”特别敏感的人。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关门”的习惯,“门”的象征意义,就是自我的心理边界。把门关上,就意味着Ta发出了“未经允许,不得入内”的警告。

还有一些成年人,不能接受一丁点否定、批评甚至是建议,他们的口头禅是“关你屁事,你凭什么管我?”。

这类人对自我的边界特别敏感,但常常反应过激,无法做到温和而坚定。这种反应的背后,是一些心理创伤。他们对“管”反应激烈,是因为“管”,意味着强行将“你”的意志输入给“我”。当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管”的时候,其实是体验到了被强行控制的无力感,过去的创伤在此刻的重新激活,让他们表现出勃然大怒的反应。

与这样的人不同,温柔的人同样能保护自我的边界,但使用的方式却是温和而坚定的。

这是因为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变得更清晰的过程,他们会更清晰的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当自我发展了,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才可能变得稳定。

02 边界不止向内,也向外

“边界”这个词的传播,和家庭教育心理学的普及密切相关,很多人都是通过亲子关系的文章知道这个词的。一个温柔而坚定的父母,能和孩子保持心理边界的清晰,他们有能力理解到孩子的内在需求,而不过多越界,他们很少干涉孩子,但却很容易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的孩子。

而那些“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家庭,本质上是和孩子共生的家庭关系,他们之间的心理边界是模糊的,甚至是没有的。父母和孩子,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人,而是一个人。所以,孩子的作业,也不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更是扰动家长情绪的紧箍咒。

当父母的情绪不断被扰动,他们就需要做点什么来让自己不那么焦虑,最简单的做法,当然就敦促孩子改变,所以只要孩子一改变,家长就会重新获得平静。我前几天写了一篇《爱操心和太较真,都是一种心理缺陷》的文章,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在后台看到的数据,转发和收藏量都有几千。这篇文章之所以会引发这么多共鸣,恰恰是因为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多。

前些天在物业群里,有个业主@他楼上的邻居,建议ta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稍微注意点音量和时间,因为他常在半夜12点时被楼上拍桌子的怒骂声吵醒,这位邻居大为火光,他愤愤的说:“我在自己家辅导自己的孩子,关你屁事?睡不好就搬家,房子隔音不好就去找开发商!”

这位家长强调“在自己家,管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他在强调这是自己边界内的事,所以别人提意见,他不能接受,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了。但是他不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也会打扰他人,是否也是对别人边界的入侵?自己对孩子的管控,是否也是对孩子边界的入侵?

这就是逆反的人和温柔的人,看上去都能保护自己的边界,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温柔而坚定的人既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能尊重别人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的边界感是一以贯之的,不仅向内能自我保护,也能延展向外,尊重他人。而逆反的人,则是典型的“双标”——他们对自己的边界寸土必争,甚至到了铢锱必较的程度,但对别人的边界却常忽视不见。

所以那些动辄把“关你屁事,少管我”挂在嘴边的人,多数也是经常干涉别人,对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

03 真正的温柔,自带力量

一个人不先满足自己,就无法把多余的给到别人。人的本质是推己及人,能善待自己的人,才能善待别人。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很温柔,那一定是因为Ta首先爱足了自己。或者也可以说,Ta是一个有自爱能力的人。一个对爱很有匮乏感的人,无法呈现出松弛、温柔的状态。

自爱的意思,就是善待自己。何为善待?就是尊重、理解、接纳、支持。从这个角度说,无休止的攫取和自我满足,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就像一个人想要善待自己的胃,不是想吃什么吃什么,天天大吃二喝,而是定时定量、品种丰富、搭配合理。这样Ta的胃才能健康、舒适。

除此之外,单纯的好脾气/好说话也不等于温柔,而有可能是胆怯、讨好、迎合、自我压抑。有些讨好型的人看上去温温柔柔,但实际上却内耗严重,活的很累。这种把别人需求置于自己之上的“老好人”,不懂得真正爱自己,出于对人际冲突的恐惧,在关系中获得赞赏和肯定的需求,他们常常牺牲自己的边界来讨好别人。所以,这类人的的温柔只是表象甚至假象,而不是真正的温柔。

真正的温柔,一定是有力量的温柔。“你的善良,得带点锋芒”,同样,你的温柔,也得带点力量。这份沉甸甸的力量,来自自己对自己深沉的爱。

04 情绪稳了,外表才温柔

最后,我们都希望活成温柔而有边界的个体,但如果一时做不到,怎么办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我们可以先靠近这样的人

孟母三迁讲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种种研究都已证实,环境对人的影响无比巨大,所以,如果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去靠近这样的人,对标、模仿和感受Ta。和这样的人接触多了,你会发现,他们的注意力跟大多数人不同,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在情绪的处理上,而他们的注意力,在自我实现的目标上。

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人,因为清晰自我边界,所以不会压抑自我,很少情绪内耗,同时,他们能尊重他人边界,所以较少人际冲突,这些都使得他们始终处在一个稳定的精神状态中。人的注意力是有限资源,因为有了稳定的情绪,所以他们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上,这样的人生,显然更具效率,更容易成为自己。

在学心理的过程中,我有过几次印象深刻的开悟时刻。其中一次来自于“内心力量”的定义。所谓内心力量,就是一个人能排除外界干扰持续达成自己目标的能力。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情绪,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最大的干扰。

我们以为自己每天是被各种琐事缠绕,其实是被各种外界的扰动诱发的情绪困扰。比如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背后所对应的,就是高昂亢进或低沉消极的情绪。我们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受着外界干扰,以物喜、以己悲,忽上忽下,忽高忽低。

鸡汤劝人:“成熟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绪”,但其实,情绪是戒不掉的,隔离、压抑或回避,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深入内心,持续探索,提升认知,增强能力,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

从这个角度说,温柔而坚定的人,其实就是自我边界清晰,目标明确,对世界有基本的信任,对自我有虔诚的笃定的人。

内心稳了,外表才温柔。

-END-

唐 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全网15w粉丝心理学博主

出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分享 心理科普|认知思维|方法论|行动派

话题 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两性关系

举报/反馈

有梦想的唐糖

59.4万获赞 1.7万粉丝
二级心理咨询师,出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
心理咨询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