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抑郁症广泛受到关注的今天,焦虑症悄悄潜伏在青少年群体之中,成为了“隐形的杀手”。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其中焦虑症是孩子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电视剧《亢奋》

与成人焦虑障碍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焦虑障碍常常是隐蔽的。

当被发现,得到诊断与治疗时,往往是孩子已经到了不能够再去上学,社会功能严重损害的地步。

在各种育儿相关的话题下,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的挫败、困惑和担忧,他们哭诉自家青春期孩子的种种“恶行”,

比如脾气大,动不动就摔东西;大晚上不睡觉,净打游戏刷手机;整天紧张兮兮,焦虑不安;不愿上学,也不愿跟父母沟通......

孩子的“突然”变化让父母措手不及,困惑不已,而焦虑的孩子却困于内心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不知哪一刻,便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视剧《亢奋》

对于家长而言,了解青少年焦虑相关的知识,并能够尽早识别孩子的焦虑障碍,及时干预,对于帮助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青春期焦虑:

实际上,青春期焦虑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经的阶段。

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焦虑是在特定发展时期产生的非常正常的情绪体验。

比如0~1岁的孩子会害怕陌生人,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有分离焦虑,容易哭闹不想去幼儿园。

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此时他们要处理的是自我同一性危机。

此时的他们,自我意识和个体性在增强,渴望独立和自由,但却尚无真正能力去理解或预测将要面对的责任,在感到自己被限制和被否定时,便处于一种挫败沮丧、叛逆、不配合、易怒暴躁的状态中。

同时,青少年也面临很多挑战,学校学业的变化,自身角色的转变,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变化,友情的变化等等,危机和挑战,对未来的思考和迷茫,都会让他们产生焦虑感和不确定感。

适度的焦虑却并非坏事。因为一旦预感到危险,焦虑就会激活身体中的相关系统,从而提高我们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

青春期焦虑会催生出青少年强大的创造力和驱动力,去积极探索、发掘自己的潜能,安全度过这一危机,让自我得以充分地发展。

所以安娜·弗洛伊德说,青春期的正常,是通过不正常表现的。

但是,当个体的焦虑程度过高,而带来强烈的情绪痛苦、躯体症状或严重的回避行为时,焦虑就成为病理性的焦虑。正常焦虑会帮助我们适应环境,而病理性焦虑则会阻碍我们适应环境。

青少年焦虑障碍

青少年的焦虑症状会体现在生理、行为、认知和主观四个层面上,其表现形式与年龄和相应的发育程度有关。

电影《一点就到家》

在DSM-5中,青少年焦虑障碍主要以下五类: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由于孩子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而出现的难以停止或控制的焦虑。

他们对生活中很多事情有过度的担忧,不管是对于学业、未来、还是对父母的关系、同伴之间的关系、健康,或是担心自己表现得是否足够好、有没有犯错误。

长期的担忧不安会让他们整个身体处于一种紧绷的难以放松的状态,并且由于大脑发育的不平衡,他们难以理解自身的情绪,更多会表现出躯体的症状。

因此,很多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青少年都会有肌肉酸痛、莫名疼痛等躯体不适,而往往在此时家长和孩子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电视剧《小别离》

二、社交焦虑障碍:

在社会场景产生的焦虑感和痛苦,例如和陌生人说话、加入新的交友圈,或是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演讲等。

一般来说,青少年多少都会有些社交焦虑,因为青春期正是一个非常在意他人评价和眼光,极其希望获得认可的阶段。

但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的青少年会极其恐惧、紧张并回避社交场景,如无法和家人以外的人交谈,拒绝去学校等。

如果不得不在公开场合说话,他们会非常窘迫,并出现脸红、发抖、出汗、呼吸急促、言语混乱等焦虑表现。在认知上先入为主地有他人的负面评价,感到被为难、被羞辱、被拒绝或被冒犯等。

而因为回避社交,他们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既想与人建立深度的关系,但又回避着社交,让他们处于难以自洽的状态中。

三、惊恐障碍:

可能经历突然发作的惊恐症状,担心再次发作而回避相关情境。

惊恐发作时的濒死感让人恐惧,带来更多健康方面的担忧,而过度的恐惧和担忧常常会让孩子难以保持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精神紧绷,惶惶不安,使得症状进一步加重。

并且因为担忧再次发作时会发生危险,不愿独处,或回避一些自认为可能再次出现惊恐发作的活动和场合,如不愿去学校,不愿去人多拥挤的地方,或者外出时必须有人陪伴。

四、广场恐怖症:

非常害怕特定环境或情境,如较大的开放空间、拥挤的地方、小的封闭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

五、特定恐怖症:

孩子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感到极度的恐惧,例如,害怕动物、雷雨、黑暗等。

任何焦虑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科学研究显示,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持续焦虑的原因,主要有遗传、环境以及个人气质三方面。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患有焦虑症,那么子女在发育阶段患焦虑症的概率,要比普通孩子至少高七倍。

养育方式则是导致孩子在发育阶段产生焦虑的关键环境因素,很多时候,孩子“突如其来”的焦虑是家庭环境造成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两位心理学家戈尔达.金斯伯格与玛格丽特.施罗斯伯格研究发现:

家庭教养与青少年焦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过度控制、过度保护、过度批评的教养方式以及冲突频繁的家庭环境都极易引发或加剧孩子的焦虑情绪。

电视剧《小别离》

电视剧《小别离》中,方朵朵从小被生活在父母过分的“守护”之下。正值青春期的她,学习和生活中都有不小的压力。

面临着初三升学的考试压力,而自己的成绩排名却又忽上忽下,不仅自己担忧,“只看分数”的妈妈更是感到焦虑。

繁重的课业,紧张的学习生活快要把她压垮,而妈妈为了让她能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私下找上和朵朵一起训练的同学,鞠躬恳求让同学不要再找女儿训练了。

妈妈偏执、不给一点私人空间的教育让朵朵感到窒息,她开始频频做噩梦,在考试前难以控制的手抖,手心出汗。

最后因为学校的流言蜚语,紧张过度昏厥。而在送到医院诊治后,被诊断为轻度焦虑症

电视剧《小别离》

“鸡娃”教育盛行的当下,有多少位类似方朵朵的青少年被逼无奈,又有多少个在心理咨询室里和精神科诊室外濒临奔溃的家庭呢?

多少鸡娃家长用各种高压手段来督促孩子进步的同时,自身无法稀释掉的焦虑,自然会传递给孩子。

对孩子未来的过分担忧和恐惧,让焦虑的家长们对孩子微小的错误的容纳度和接受度大幅度下降,成为孩子的“纠错机”,在无意识中去“指责”和“挑错”。

亲子关系充斥着否定和控制,那种无处安抚的焦躁感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难以喘息,长期高压下的生活也让孩子变得敏感、焦虑,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一面重要的镜子,借助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而当这面镜子变得扭曲,投射给孩子的是焦虑恐惧时,孩子看到的便是扭曲糟糕的自己。

父母自身内在的不确定感与不安全感便逐渐侵占孩子内在的力量与活力,变得虚弱,无力,不安。家长在焦虑,而孩子在承担焦虑的后果。

电视剧《小欢喜》

早早识别,积极干预。

正确识别焦虑症,是发育阶段精神病理学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无数案例证明,越早识别儿童青少年焦虑,就越能有效降低孩子在青春期、成年期等人生阶段出现精神病理障碍的风险。

以下是青少年焦虑障碍的7个信号:

1.厌学

厌学是识别孩子焦虑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校或者同伴成为孩子的应激源,一旦涉及便非常痛苦难受。

而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厌学,时常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甚至进行打骂、养育伤害,忽视孩子情绪上的痛苦,最终导致孩子自我放弃。

实际上,很少有孩子会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学业,恰恰是因为在学业上过于挫败、焦虑、担忧,才选择回避。

2.拖延行为

拖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逃避焦虑感的策略。与拖延行为一起出现的是转移注意力的策略,很多孩子选择“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又或者是疯狂刷手机,让家长很是气愤,觉得孩子是“懒”、“不努力”、“没有上进心”。

但当有人愿意去与孩子坦诚深入地聊聊时便会发现,孩子内心对于学业下降也非常担心,但一想起学习便非常痛苦,挫折大到没办法面对,只能选择让自己短暂逃离。

而看似在“玩”的他们内心却时时刻刻处于焦虑的情绪痛苦中。

3.易发脾气

内在紊乱的、烦躁的情绪会使一些青少年的情绪变得易激惹,使他们更容易不耐烦、愤怒和乱发脾气。

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和即使出了,认为孩子是“不听话、找打”,不但会恶化亲子关系,也会使孩子自我封闭,抗拒沟通。

电视剧《小欢喜》

4.无法集中注意力

有焦虑障碍的青少年通常会非常烦躁,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体验到非常巨大的挫折感,对自己感到失望,甚至是痛恨。

有的孩子每天熬到很晚,但学习效率很低,成绩始终上不去,孩子自己心里焦躁,家长看着也心疼。

这种现象其实与焦虑症状带来的注意力缺损有关。

5.容易疲劳

焦虑障碍的孩子通常会想很多、内耗,虽然没干什么消耗体力的事情,但非常容易产生疲劳感,在学习上有心无力,平时看上去也总是很累的样子。

再加上长期的焦虑通常也会伴生抑郁的情绪,而抑郁的情绪就更加重了疲劳和耗竭的感觉。

6.肌肉酸痛或头痛

焦虑障碍的孩子,大脑一直处于应激状态,无法放松,使得肌肉和神经长期处于紧张和警戒的状态,因此长期慢性的焦虑非常容易导致肌肉酸痛或头痛

很多孩子虽然不会直接告诉父母,我很焦虑,但是可能会以抱怨躯体不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痛苦。

7.腹泻(肠易激惹)

胃肠是对紧张情绪非常敏感的器官,在遭遇压力时,敏感的人的肠胃会跟着做出一连串的反应,如腹痛(痉挛)、腹泻等等。

有调查显示,在肠易激惹综合征的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有焦虑障碍。

而在成人焦虑障碍患者中,也有非常多人回忆自己子啊上学期间有肠易激惹的症状经历,比如,每逢重要的考试前就腹泻不止。

结语:

我们确实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孩子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这些不适有时会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过,焦虑是可以控制、可以治疗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面对它。家长多关注,早识别,尽早干预,让孩子早一点接受专业的心理帮助,避免让他们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中。

END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举报/反馈

听说吧心理咨询

1万获赞 3721粉丝
为您筑起一个安全温暖的心灵驿站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