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心理复原力,也称为心理弹性,是指人的心理在面对挫折和变化时能够动态调整并适应的能力。具备合理辩证的认知思维、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坚定的意志状态的人,会有更强的心理复原力。心理感受力也影响着心理复原力的发展。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体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其心理复原力。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关于心理复原力,心理学上还有个专业的词汇来形容它,叫“心理弹性”,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安东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概念。他说人的心理是有弹性的,具备一定的适应功能,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整。

一位心理功能正常的人,他的心理一定会具有弹性。如果人格发展受到阻碍,或者说心智功能不太健全,那么就会缺乏这种弹性,导致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出现很大影响。

关于心理弹性,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它呢?其实解释起来也不复杂。就是人得具备合理辩证的认知思维,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并且有坚定的意志状态,这几个条件具备了,那么人就会有很强的心理复原力。

打个比方,工作被裁员了。明明你干得挺好的,但是公司效益不行,为了节约成本,没有经过你同意就把你开除了,给了你违约金,并且通知你下个月离开公司。

心理具有弹性的人,他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此时他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唉,这公司太差,没必要待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继续待在这里一点前途都没有,我早就不想干了。

既然你不想让我干,那我就离开吧,赶快投简历。工作我也不认真干了,一边摸鱼,一边看有没有好的工作机会,要是有我会马上离开。

被裁员,明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没有收入,但是心理功能良好的压根就不会把这样的局面放在眼里。他们会明白与其伤心难过,还不如尽快想办法去解决困难,总是哭哭啼啼的,又有什么用呢?

相反,心理不具备弹性,抗压能力很差,此时就会有极端的表现了。有的会开始作闹,跑到单位里面去闹,说:“凭什么你要裁掉我?”当老板表示公司快破产了,没钱付你工资,给你赔偿让你走人时,他也会不依不饶,依旧会表现出极其愤怒和痛苦的情绪。

“我还想干啊,我工作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你要让我离开?”此时此刻,他们已经无法合理调整情绪了。被裁员的压力,没有收入,让他们感到特别害怕恐惧。除了哭闹,他们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去面对困难。

回到家以后,天天借酒消愁,茶饭不思,日子一天天的荒废下去。

看到这里,有的人也许会很好奇,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两个人会是不同的认识和行为状态?一个会奋发图强,重新振作,去找出路;另外一个则是堕落深渊,从此一蹶不振。

除了心理弹性的能力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影响着双方变化,就是“心理感受力”。与复原力相似,心理还需要感受去体验的。这里的感受,包含个体经验的获取、感知觉的建立以及行为适应。

感受得越多,体会越深,那么你的心理弹性也就越好。因为感受的存在,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心理体验。

比如你吃汤圆,想拿筷子去夹,结果发现筷子夹不起来,太滑了总是失败,此时你的心理就会感觉很沮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拿了汤勺过来,很快汤圆就能吃了,那么这个“拿汤勺去吃的过程”,就是你的心理感受力,从中获得经验的来源。

人的心理复原力,也是需要从感受中得来的,不能缺少这个步骤。

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灌输他们太多知识,忽视了“心理体验”的过程。出现问题,没有让孩子学会去面对挫折困难,缺乏独立性,太过于娇生惯养。长期下来,孩子的心理复原力自然就差,缺少了感受的培养,没有得到塑造,人的心理就会缺乏弹性。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心理素质很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训练,缺少这种能力。

所以对于心理的复原力,我们也得重新去看待它,不要觉得这个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人的能力范畴,需要学习和训练。要习得这项能力,每个人需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感受,学会独立去面对困难,自己去解决问题”,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角色,都得意识到这一点。

当你有了意愿去进行自我改变,人就可以获得成长。

举报/反馈

乐达源心理

1.6万获赞 4447粉丝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
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