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白鹿原》中令人细思极恐的情节:朱先生去世后,他的坟墓被坏人挖开。令人困惑的是,在坟墓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砖头上写着:“天作孽,犹可违”,砖块的另一面则写着“人作孽,不可活”。那些人感到被羞辱,于是他们把砖块劈开,却又发现里面有一块写着7个大字的砖头!
这个情节没有在电视剧《白鹿原》中呈现出来,可能是因为它太过大胆、露骨,并且不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但当你阅读原著小说时,会发现其中充满着奇异和魔幻的元素。
有人认为,作家陈忠实在制造虚幻的情节,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首先,这个情节确实带有魔幻色彩。
这并不难理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许多作家受到了南美魔幻主义作家马尔克斯和卡彭铁尔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充斥着奇异的情节。
比如,《百年孤独》中的“香蕉大屠杀”和雷梅黛丝的飞行等,都让人难以理解、捉摸不透,但这些荒诞的表现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用心,以及南美大陆所面临的艰难时刻,而《白鹿原》也不例外!
魔幻是对现实的渲染和映射,它是从历史角度出发的,而非脑洞大开的虚构。
简单来说,魔幻是外在的形式,现实才是内在的核心!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用“飞天”和“冤魂”来展现南美大陆,就像陈忠实用朱先生坟墓被挖开一样揭示了历史的荒诞。
回到《白鹿原》小说中,为什么朱先生的坟墓会被挖开呢?如果追溯历史,你就能找到答案。一个人能够容忍多少赞扬,他就会遭受多少质疑和贬低。
朱先生是白鹿塬上的大儒,他品德温良,慷慨乐善,诚实正直,是楷模和君子的代表,他的行为成为白鹿原上的行为准则。
朱先生是一个传奇人物,作为白嘉轩的姐夫,他带领着白嘉轩一起清理了白鹿原上的烟草,使得白鹿原变得干净整洁。当日寇侵略中国时,他没有动用武力激发人民的战斗欲望;当20万清军包围了西安城时,他毫不顾忌个人安危,前往清军大营,最终成功赶走了20万清军,使得西安免于战火,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
朱先生去世后,白嘉轩对着白鹿原大声喊道:“白鹿原上再也不会有这样优秀的先生了。”朱先生作为精神导师离开了人世。
朱先生临死时多次嘱咐不要吹号角,不要举行盛大的丧礼,不要摆设宴席,一切从简,不要惊动附近的邻居。即便他再三嘱咐,但到了葬礼当天,十里八乡的百姓还是排成长龙,戴着孝服哀悼朱先生。
《白鹿原》这本小说非常宏大,讲述了中国历史中的一百年,从清廷的垮台到新民主主义时期,涉及军阀混战、革除帝位、抗击日寇、国共内战以及后来的运动。
在朱先生的坟墓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一块砖头,砖头上写着引人深思的文字。一面上写着“天作孽,尤可违”,另一面写着“人作孽,不可活”。
即使如此,这些坏人并没有泄愤就此罢手,他们将砖头摔碎后,又发现一块非常应景的砖头,上面写着七个字:“折腾到何日为止?”
这让人不禁感到毛骨悚然,仿佛朱先生预知了一切。但现实当然不会如此神秘,我们不能迷信认为朱先生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或许可以揭示其中的深意。
陈忠实这种撰写方式是离奇而神秘的,它是一种文学手法。文学是真实的载体,也是理想的寄托。虚实结合,真假交织。当假装是真实时,真实也可以是假的。
“折腾到何日为止”这七个字,实际上是对历史事实的再现。很多时候,我们对此避而不谈,但历史需要客观对待。我们必须承认历史中的错误,就像发现自己的缺点一样,纠正错误是为了走得更远、更正确。
历史需要审视。陈忠实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审视历史,用看似荒诞的方式呈现一段历史,还原社会现实。
文学作品关注人性,呈现和反思历史。陈忠实是农民作家,他是一位从事劳动的作家,不像庙堂上那些穿着鲜衣怒马的知识分子。陈忠实通过《白鹿原》取得了成就,同时《白鹿原》也塑造和培养了他的才能。
《白鹿原》是陈忠实花费六年时间创作的“茅奖”作品。在1993年初版中,由于小说内容过于露骨,不得不进行删减。
然而两十多年后,这些删减部分得以恢复。很多人对《白鹿原》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剧。
《白鹿原》一书,几乎包含了近代史的一半内容。如果你想真正了解《白鹿原》的世界,只能通过阅读原著。
阅读文字可以帮助你构建《白鹿原》的世界,与陈忠实和历史对话,而电视剧只是导演消化和加工后的残羹剩菜。并不是说电视剧不好,只是它们没有原著那样震撼和原始。
如果你对《白鹿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电视剧,不妨一读《白鹿原》的原著小说。
举报/反馈

中国网资讯

4563万获赞 85.3万粉丝
身边事,天下事一网打尽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