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林天羽

07:58

  前不久,一则关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与这则新闻相关的话题“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也登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搜。

  焦虑、抑郁、厌学……越来越多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消息涌入人们视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参与调查的超3万名青少年中,抑郁检出率为14.8%。本该快乐成长的少年,却也知道了“愁滋味”。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哪些心理困惑?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什么?怎样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中国青年报社出品的新一期《参数》节目中,两名心理教师与一名学生家长分享了她们的看法。

  小小少年烦恼多

  “小朋友到了青少年这个年龄段后,什么事都想以‘我’为主,‘我’来尝试,‘我’来决策。”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刘娜发现,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逐渐变强,“另一方面,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成绩有差距之后,孩子可能会变得不自信”。

  刘娜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不能跟孩子共情式沟通,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会让双方的沟通变得非常别扭,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老师崔岱认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学业压力、原生家庭或人际关系困扰等,有些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引起情绪焦虑。

  崔岱还观察到,现在有一些大学生是带病入学的,例如糖尿病、颈腰椎病等,“身心一体,身体上如果难受,心理上肯定也不好受。孩子受到病痛的困扰,焦虑和抑郁情绪都会比较多”。

  “学生当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厌学。”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鲁小华指出了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些信号,“要注意吃饭、睡眠、人际交往是否正常,还有上课听讲认不认真”。

  鲁小华分析,有一部分孩子不愿意上学,是因为人际关系的问题,“比如住宿的同学处理不好宿舍关系,或者在班级里觉得自己被疏离,没有同伴愿意和自己交往,认为自己很孤单,很害怕别人欺负自己”。

少年为何“愁”

  鲁小华觉得,青少年这个年龄段非常特殊,可以比喻为“暴风骤雨”阶段,如果家长或者老师不太了解这个群体的特点,容易导致一些问题。从学校方面来讲,如果老师和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对付”,比如老师是一个严厉型的老师,而孩子比较有个性,他们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冲突。另外有时候,同学之间会开玩笑,当玩笑慢慢变成“攻击”,就会产生一些矛盾。

  “如果没有很好地引导,可能同学之间的相互议论或形成的小团体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外,好像大家都看不起自己,还有男生和女生之间相互开玩笑、起外号等,也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刘娜说。

  “父母争吵、离异、忽视孩子,或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持续产生不良影响,会让他们难以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能力。”崔岱认为,原生家庭是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小华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家长的做法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家长对未来过度焦虑,并将这种焦虑传递到青少年身上,会让青少年不自信,担心自己的未来,进而变得缩手缩脚,不敢独立承担一些事情,也迈不出脚步来。另一方面,家长对青少年过度“放养”也不可取,当孩子需要帮助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时,会对世界建立起一种不可依靠的感觉。

  “一些家长会严格要求孩子成长中的各个细节,给孩子特别大的限制。”崔岱认为,如果家长一直是以批评否定教育为主,会导致孩子产生比较严重的自我否定倾向,从而产生比较多的抑郁情绪。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6%的受访者觉得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很重要。

  刘娜对如今青少年大量接触各种媒介信息的情况表达了担忧,“青少年日常接收信息的途径比我们小时候要多,各种媒介把孩子包围在中间,很多内容跟孩子现在的成长阶段不相符”。

  鲁小华认为,青少年群体还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多短视频为了抓人眼球,并没有逻辑连贯地展现一件事情的全貌,可能会干扰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如何疏解“少年愁”

  “我觉得爸爸妈妈的陪伴非常重要,一定要亲力亲为,但不要掌控孩子,要耐心地听孩子在讲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作一些判断或给一些引导。”刘娜认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家长要担负起责任,不能假手于人,同时要提高孩子的“逆商”,让他们形成抵御挫折和压力的“屏障”。

  鲁小华指出,家长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看法,学会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孩子沟通,同时加强对父母和老师的培训,通过学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技能,提高亲子沟通能力。“当孩子慢慢长大,开始社会化时,需要教育孩子怎样沟通,怎样尊重他人与自己,怎样在一种团结友爱、相互支持的氛围中成长。”

  “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家校社’多方协同联动地做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崔岱提到,要动员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帮助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青少年。学校层面,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在这个基础上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层面,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或提供心理咨询相关服务,现在还有一些利用新媒体或人工智能搭建的在线咨询平台,这些更符合年轻学生的使用需求。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让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2023年5月,共青团中央开发上线“青听益站”全国12355网络平台,打开“青听益站”全国12355网络平台小程序,会显示“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树洞倾诉”“倾听热线”4个功能板块。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89.0%的受访者期待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71.2%的受访者认为应当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

  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崔岱认为一定要正视并做出行动,“不管是患病的孩子本人,还是家长和老师,最基本的认识是接纳问题存在的事实,不回避也不逃避,不因为讳疾忌医,让其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尽快去找专业人员求助,早发现,早干预,让青少年能够尽早进入‘正轨’,健康地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徐丹阳 白杨 实习生 邱岚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576万获赞 139.3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