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3年,贵州正式启动申遗工作,到今年正好20周年。目前,贵州共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贵州日报以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主题,特别策划“‘遗’见钟情”系列报道,从申遗过程、生物多样性、申遗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让保护者、申遗专家、管理部门共同揭示贵州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意义。
赤水丹霞,因红色砂岩经过长时间风化侵蚀形成,故被称作“红色秘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处丹霞地貌区,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著名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为“中国丹霞”,在2010年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表决,成为我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贵州继荔波喀斯特之后的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近日,记者四访赤水,揭开这片“秘境”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背后的故事。
丹霞崖壁与瀑布组合——佛光岩。(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供图)
有一种人气叫“万人签名”
——三十万赤水人民争当“坚强后盾”
2010年8月2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现场。
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通过,而贵州赤水,作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的早期代表,成为6个捆绑申报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30万赤水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作为赤水申遗全程的亲历者,现任赤水市政协主席吕平如此表述16年前启动的赤水丹霞申遗之路。
2007年,吕平上任赤水市旅游局局长,走遍了全市95%以上风景名胜的他,对赤水丹霞地貌情结颇深。
赤水丹霞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是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壮观的丹霞地貌。
大型单体洞穴——杨家岩。 (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供图)
同年,由湖南省建设厅牵头组织粤、湘、赣、闽、浙五省的丹霞山、崀山等9处丹霞地貌景区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工作,已开展一年。
“外省申遗步履紧锣密鼓,而我们赤水却后知后觉。”细心的吕平发现,从丹霞地貌形成时期来看,“中国丹霞”项目中,缺少青年期丹霞地貌代表,而赤水丹霞的加入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2008年初,具体负责申遗事项的赤水市风景名胜管理局在贵州省政府批示下挂牌成立,吕平兼任副局长,正式统筹赤水申遗工作。
机构成立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便是环境整治。年利润1000多万元的水电站说拆就拆;长达112公里的露天电缆光缆说埋就埋;834根旧电线杆说移就移;1183户民居说改造就改造……如此急难的任务,要在次年9月前完成,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资金筹措、安置水电站员工等大量挑战摆在眼前。
吕平回忆,2009年夏,为宣讲申遗工作重要性,提振申遗工作士气,赤水市委、市政府举行了“赤水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攻坚动员会”。
政府职能部门向市民分发申遗工作宣传材料,医院、学校、工厂自发组织队伍上街宣传,而动员大会的“赤水万人签名”活动,更是30万赤水市民团结一心的真实写照。
2009年动员会万人签名活动现场。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供图)
看着上万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郑重地在申遗横幅上签下名字,那一刻,吕平和同事们感觉30万赤水人民仿佛站在自己身后,倾力支持申遗团队工作。
载入赤水申遗史册的万人签名后,市民们热情高涨,环境整治工作得以顺利推进,赤水申遗步伐明显加快。
“通过参与世界自然遗产申报,赤水市对生态保护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获取外界鲜花和掌声的同时,也让我们30万赤水人民对于自然遗产保护的理念和行动得到进一步提升。”吕平说。
有一种底气叫“敢抢话筒”
——贵州申遗专家组“全程护航”
“犹如进京赶考,赤水丹霞的申遗之路堪称艰难曲折。”
尽管时隔多年,赤水申遗路的波折坎坷仍让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肖时珍记忆犹新。
今年10月,记者走进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见到了赤水申遗全程亲历者肖时珍,她向记者描绘了赤水申遗的历程。
2007年8月,“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成功后仅1个多月,贵州开始全力推进赤水丹霞申遗工作,力争赶上“末班车”。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接到通知:必须在10天内拿出申报文本。
于是,在贵州申遗专家组组长熊康宁的统一指挥下,各路专家立刻进入超强加班状态。仅仅10天,一份厚达148页、凝聚着专家组心血的高质量申遗文本,交到时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李光荣面前。
2008年9月,熊康宁(左一)陪同国际专家团队在赤水考察丹霞地貌。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供图)
事不宜迟,特事特办!李光荣马上率相关人员马不停蹄赶赴湖南、北京等地,争取建设部、湖南省建设厅及相关专家的支持。
2007年11月6日,中国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在四川峨眉山举行。
曾应邀考察赤水丹霞的澳大利亚专家罗伯特·瑞在发言时,表示希望介绍一下原本没有进入报告行列的赤水,但现场翻译并没有译出这句话。
这时,一位“80后”的青年女学生站起身说:“抱歉,主席先生,刚才翻译不完整,我做一下补充。”主持人“瞪”了一眼这个唐突的小姑娘说:“那你来翻译。”
这位“唐突”的女学生正是肖时珍,1981年出生,当年还是一名刚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地理学硕士。作为申遗专家组成员,26岁的她全程参与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全过程。
2009年9月,肖时珍(前排右二)陪同IUCN专家评估中国丹霞工作。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供图)
肖时珍落落大方地坐到了主翻译台上,精准地翻译起了罗伯特·瑞先生的阐述。
罗伯特·瑞从美学标准、地球历史、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精炼阐述了赤水能够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的4条评价标准的理由。
这次稍显“唐突”的精彩亮相,为赤水丹霞最终入选开了一个好头。
在建设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2008年6月,赤水丹霞终于进入“中国丹霞”申遗总项目。
2010年8月3日,赤水市民庆祝申遗成功大游行。 (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供图)
2010年8月2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丹霞”项目经表决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赤水丹霞,使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首获世界遗产,也是贵州省的第二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的第40处世界遗产、第8处世界自然遗产。
然而,从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角度看,赤水丹霞获得世界自然遗产殊誉,不仅仅是一个圆满的结果,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有一种担当叫“护花使者”
——父子四十年接力守护“茶花皇后”
10月,沿着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拐进赤水市葫市镇金沙村闷头溪组的一条小路,记者看到50岁的宋金权正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园里照料他的“宝贝”。
在这个距他家宅子50米不到的珍稀植物园内,有他亲手栽植的红豆杉、桫椤、福建柏等国家一级、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小黄花茶、赤水蕈树等地方特有植物,共计20余种。
宋家住在名叫闷头溪的沟谷里,这是桫椤保护区的一块“飞地”,沟中最珍贵的是一种濒危植物——小黄花茶。
1981年10月,科技工作者在这条沟里首次发现了一种开着奇特小黄花朵的山茶科植物。每当这种“花果共树”的植物茶花盛开,便满树金黄。随后,科技工作者将这种山茶科植物命名为小黄花茶。
赤水特有植物“小黄花茶”两代“护花人”宋光明(右)与儿子宋金权(左)。
1983年,这种极为罕见的黄色花朵茶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全球仅贵州赤水有分布,因此被誉为“茶花皇后”。
同年,为研究小黄花茶这种新记录物种,省内外的科考队一波接一波地来,身为森林防火队信息员的宋光明自然成了带路向导。
给科学家们带路的宋光明第一次对这种原先大家砍来当柴烧、做刀把的山茶树有了敬畏之心。从此,宋光明成为第一代“护花人”。这一护,就是23个春夏秋冬。2006年后,宋光明把“护花”的任务交给了儿子宋金权。
“要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育苗和栽植小黄花茶,那就更好了。”接过接力棒的宋金权,通过当科考团队的向导,向植物专家讨教小黄花茶采种育苗知识,并在自家后院收拾出一片空地,搭起大棚,直到2014年,这个简易的育苗基地累计成功育苗400余株。
这株高约3米的小黄花茶树是宋金权的“得意之作”。
同年,桫椤管理局在闷头溪沟谷规划了22亩土地建设珍稀植物园,用于集中栽植国家级濒危保护植物和赤水特有珍稀植物,小黄花茶在此队列,宋金权的400余株小黄花茶苗便有了新“家”。
通过多年与闷头溪山沟的植物打交道,宋金权发现,小黄花茶与桫椤之间存在伴生关系,赤水丹霞地貌的酸性土壤和闷热山沟是它们的“天然温室”,与它们伴生的还有长瓣短柱茶、八角莲等珍稀濒危植物。于是在宋金权的建议下,上述植物先后“入住”植物园,宋金权也成了植物园的“大管家”。
从1983年到2023年,宋家父子走过了40载“护花”路。为了守护赤水特有的小黄花茶,父子二人相继熬白了头,换来的是珍稀植物园20余种植物的蓬勃生长。在父子俩的接力守护和细心栽植下,闷头溪沟谷的小黄花茶树株数,从1708株增至2023年初的2938株。
有一种豪气叫“金山银山”
——一个小山村的申遗前后之变
10月12日,在紧挨黎明村的赤水大瀑布景区停车场,旅游大巴往来穿梭,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今年有近100万人来大瀑布旅游观光,比之前增加了四倍多。”黎明村村支书王廷科说,2010年赤水申遗成功让赤水大瀑布成为了黔北旅游线上的热门景点,直接带火了黎明村的乡村旅游。
趁着旅游旺季未到,黎明村观瀑客栈老板万青先正抓紧完善客栈设施、种花补草,让客栈更美观舒适。
竹林环绕的黎明村,森林覆盖率达97%。
“游客来观瀑避暑,大多是常住,每人每月收1000多元,包吃包住。”万青先说,游客白天进景区、玩漂流、游竹林,晚上可以到客栈门前的香溪河边散步、跳坝坝舞。
“申遗成功为家门口的民宿带来了火爆的客流量。”万青先说,作为民宿老板与黎明村香溪河漂流项目“股东”,客栈生意与漂流项目分红每年能给她家带来80000多元的收益。
万青先的话在村支书王廷科口中得到印证。“申遗前黎明村被隔壁村笑称‘穷三多’,即失学未成年人多、贫困光棍多、无业人员多。现在不一样了,世遗金字招牌增加了大瀑布景区的门票收入,给乡村旅游带了人流量;我们用景区分红修缮乡村道路,让猕猴桃、蜂蜜等农特产品畅销出村;同时盘活村里的生态资源,衍生出民宿和漂流业态,形成村集体经济良性循环。”
申遗前,赤水大瀑布景区每天接待游客量不超过1000人次,申遗成功当年便实现了游客量翻番,2015年夏更是达到峰值,日接待省内外游客22000人次,为景区发展和黎明村致富发展奠定了人气基础。
此外,村里有绵延两公里的香溪河,河水清澈见底;村后的香溪河水库可随时调节流量大小;97%的森林覆盖率和17毫米的日均降水量是黎明村的生态优势。
黎明村村支书王廷科介绍“丹霞第一漂”。
王廷科说,“黎明村位于赤水河上游,境内有中国丹霞地貌地区最壮观的瀑布,赤水大瀑布景区。顺河道而下,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静,沿途赏赤壁竹海,是发展漂流的绝佳之地。”
经历3年的准备期,2015年8月,黎明村“丹霞第一漂”漂流项目正式运营,当月即创造营收40多万元,2017年暑期更是达到300万元的营收峰值。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旅游公司将业态拓展至漂流、游船、帐篷露营、民宿餐饮等,运营至今已累计收入超过1400万元,累计利润超550万元。“丹霞第一漂”的旅游热持续走高。
“游客行走在黎明村,有竹海、有瀑布、有漂流、有露营,没个十天半个月根本耍不完。”王廷科说,如今的黎明村年均村集体增收超300万元,人均收入超20000元。“赤水丹霞申遗成功让黎明村‘飘’来人气,‘留’下财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编辑 王瑶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干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