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杨文洁
谢宛霏
责任编辑:周 伟
谢宛霏
微信编辑:王忻媛
“将中国哲学史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这无异于攀登一座思想与艺术的珠穆朗玛峰。”20世纪末,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为西方哲学史创作的长篇小说《苏菲的世界》面世。21世纪的今天,在直言喜欢挑战自己的作家王晓方笔下,一个名为千一、和苏菲一样14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在长篇小说《千一的梦象》中,通过千一所经历的一系列奇妙梦象,王晓方将从古至今、不同流派的中国哲学家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核心思想娓娓道来。
早在2017年年初,王晓方创作《千一的梦象》的契机就已悄悄埋下。当时刚刚写完长篇小说《般若》的他,被收藏家俞雷热情地邀请到家中做客。一次两人聊到中国哲学,俞雷问王晓方有没有人将中国哲学史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王晓方回答“这可太难了”,并解释道“如果由哲学家来写,他懂哲学,但不懂叙事艺术的创造;如果由小说家来写,他懂叙事艺术,但不懂哲学”。正是这番对话,让王晓方认真思考起了将中国哲学史写成长篇小说的可行性。把这个想法往前推进一大步的关键人物,是作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桑良勇。在看过《般若》后,桑良勇认为由王晓方来把中国哲学史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最为合适。于是,王晓方在2018年4月2日开始动笔写作,2023年10月,《千一的梦象》正式出版问世。
哲学之路:从生态哲学到中国哲学原典
关于王晓方和哲学之间的渊源,需要从他大学本科四年级时写作的一部学术专著《生态交叉论》说起。这部十多万字的书完结后顺利出版,还获得了辽宁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优秀论文二等奖。
在这部书的第四章,王晓方专门论述了“生态哲学”,指出“生态是变革哲学的一个突破口”。所谓生态,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生存环境是自然,人是生物中的一个物种。那么某种程度上,生态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之人始终是哲学的主体,对人自身的根本性研究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因此,王晓方认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所构成的社会,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纷杂的命题。就这样,学理工科的王晓方正式和哲学打起了交道。用他的话来说,“我的哲学之路,就是从生态哲学开始的。”
虽然自大学以来,王晓方平日里就对中国哲学原典有所研读,但要真正做到把中国哲学史好好地“搬进”一部长篇小说里,王晓方自觉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到位。于是,他又花费了大量时间专门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原典,一边研读一边构思《千一的梦象》的行文脉络。
翻开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王晓方发现,令他最为推崇的是著有《新唯识论》的熊十力先生。在他看来,熊十力的哲学是最具原创性的。熊十力的新书出版时,署款为“黄冈熊十力造”。据说在印度,这个“造”字,只有被称为“菩萨”的人才敢用。
通过精细的研读和深入的思考后,王晓方筛选出了3类哲学家放入《千一的梦象》。一类是有原创精神的思想家,一类是集大成者,还有一类是极具个性与风骨的人。在书中,伴随着千一在梦象中开启一场场与哲学家们的对话,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想精华,也缓缓从字里行间流淌进读者的心中。
“在介绍哲学家思想时,务必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带着这样的一种想法,王晓方仔细挑选每一位哲学家最核心的思考。比如,荀子对人性的洞悉、董仲舒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构造、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无外物”、墨子认为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观点……
心灵图景:让神秘的“梦象”走向可视
如果说几十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是《千一的梦象》的“骨肉”,那么王晓方用来统筹中国2000多年哲学思想的“梦象哲学”,则为小说全文注入了“灵魂”。
所谓“梦象”,是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心灵世界诗意的外化与幻化,由他们所开创的来自心灵的无限可能性。与之相对应的,“梦象”思维是闭上眼睛的思维,看到的是内宇宙,而大千世界是内宇宙的表象,是对内宇宙的反映。王晓方表示,以绘画艺术为例,其发展经过了具象、印象、抽象之后,便是“梦象”,画家应该表现的是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做到“内师心源,外创造化”。
在王晓方的心中,艺术中所有最主要的东西总源自神秘性,也就是最深层的情感。一个神秘性便是一个心灵图景,无限个神秘性便是“梦象”。“梦象”作为神秘性的总和,是不可视的。而为了揭秘“梦象”,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往往会调动全部的潜意识和心灵元素,通过艺术创新所揭示出的心灵图景打动受众和传达思想。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我不是维护我的小说,我是维护我那个思想”,让已走上职业作家之路多年的王晓方深表赞同。也因此,王晓方反复强调小说家是思想家,“在心灵世界,小说家和哲学家相遇是难以避免的。”当然,小说家的思想仍旧是通过其小说形象化地表现出来的。
“当我在那几十位哲学家的心灵图景间穿梭时,我发现‘梦象’才是中国哲学的创生原点。”王晓方心生感慨,原来所谓道、仁、气、诚、玄、空、性、理、心的本质都是“梦象”的。中国哲学家使用“梦象”思维的方式表现理念内容,将思想融化于“梦象”中,使“梦象”具有哲学的功能。因此,在这部把哲学思想作为艺术描绘对象的长篇小说中,王晓方致力于揭开“梦象”的秘密。他的目标是通过描绘心灵图景,使得这种神秘且不可见的“梦象”能够通过感而遂通的神觉,从不可视的形式走向为可视的形式。可以说,《千一的梦象》中,虚构的人物——千一、妈妈、爸爸、孟周、舒畅、孟蝶,以及行文叙述的这两家人的学习与生活,都是为了帮助读者以一种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梦象哲学”的要义。
新文体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开辟新方向
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理科硕士王晓方毕业后首先踏入的是官场,辞去市长秘书一职后,又加入了下海经商的大部队。在跨度如此之大的人生经历的加持下,王晓方以创作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见长,其以亲身经历的沈阳“慕马”案为原型创作的官场小说《市长秘书》,曾高居畅销榜前列。但近几年,王晓方的作品转型明显,“梦象”三部曲的第一部——诗集《梦象之门》就是典型代表,并且通过它主张“诗与画都是解放想象力的手段,想象与心灵的关系只能是‘梦象’的,通过诗与画可以打开梦象之门”。
除了提出“梦象”“兰法”“心灵图景”等美学理念外,王晓方所开的先河“新文体长篇小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便于不断挖掘叙事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更适合表达信息时代人类瞬息万变的处境和复杂活动的心灵感受。换言之,“新文体长篇小说”会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创造,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不遗余力地推陈出新,开辟小说创作新方向。
首先是语言上崇尚创新,追求诗与思的艺术境界。“新文体长篇小说”要想深刻表达现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必须采用独创性的语言。“只有深入挖掘语言的内在品质,才能透过事物的表面,如实地描写深层的真实。”王晓方坦言。此外,在对于故事性的处理上,王晓方认为,不能像旧文体小说那样热衷于讲一个煽情的却没有灵魂的大故事,而是应该通过故事去透视人的内宇宙。
对于“新文体长篇小说”来说,不是写看到的世界,而是写心灵感受到的世界,从而通过心灵感受,把现实激荡而生的种种悲喜歌哭深入挖掘出来,其实人的烦恼、孤独、恐惧、焦虑等心绪,是有本体意义的。并且,在王晓方眼里,“新文体长篇小说”的使命是为了揭示未知的“梦象”,强调通过一些想象的人物或事物,对梦象进行思考,进而看到比现实更多的东西。
作家与作家之间如何才能区分开来?对此,王晓方的回答是:“不在于创作,而在于创造。”正如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笔下的人物——赫伯特·奎恩所说的“在文学所能提供的种种幸福感之间,最高级的是创新”那样,王晓方一向认为原创性是对一部长篇小说的最高赞誉。更何况父亲生前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既然你走上了文学之路,我希望你不仅仅属于创作,更属于创造;希望你不仅仅属于文学,更属于文学史。”这让他每提笔创作一部新作品时,都始终坚持“创造”二字,绝不走重复和模仿之路。
对王晓方来说,虽然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心灵的苦旅,但如今每天有规律地创作、读书、画画,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新文体长篇小说”《千一的梦象》,是王晓方“梦象”三部曲的第二部,下一步他将会全力创作第三部。
| 审核:杨月
| 复核:周伟
★
点击图片订阅特种纸制的中国青年作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