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贵阳》推出第二十期:
贵州“剪辫第一人”
曾任孙中山的秘书
走进贵阳,读懂贵阳。
“头可断,发型不能乱”,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的。早在清朝时就掀起过“头可断,发决不可剃”的大规模起义,因为一根辫子,枉死数百万人。然而就有那么一个人,偏和清政府对着干,今天走进贵州“剪辫第一人”——平刚。
平刚出生在贵阳青岩城边一个普通家庭,8岁入私塾,15岁能作八股,20岁中秀才。平刚成才的同时,正是1895年爆发甲午战争之时,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何以救国?变法图强逐渐成为国人共识。
平刚当时年仅二十二岁,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影响,认为国家不革命就没有希望,只有革命才能建立起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1904年冬天,正值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全国各地张灯结彩为太后庆生。“天高皇帝远”的贵阳也张灯结彩,沿街搭建起了“万寿台”。年轻的平刚认为当时国家内忧外患,人民生活维艰,却还举办此劳民伤财的活动,义愤填膺之下,当即剪去发辫,引起了全城轰动。他用这一惊世骇俗的行为表示自己参加革命的决心,成为贵州首先接受孙中山先生路线的第一人。
不仅如此,平刚还写下一副对联贴在“万寿台”。对联曰:东望日本西观意,卅年来人皆进化;北惩俄罗南戒党,七旬后我亦维新。讽刺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安危,依然借“庆寿”粉饰太平。
这一“唱反调”行为,被清政府视为大逆不道,下令四处辑拿,平刚因此失去了秀才身份,还受了些皮肉之苦,不得已只能离开贵阳,流亡日本。
在日本革命期间,孙中山先生委任平刚为贵州同盟会主持人,后又受孙中山先生指示回贵州与张百麟等人一起筹划贵州革命,配合各省的武装起义。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就任大元帅,平刚出任大元帅府秘书长,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度信任。
1923年,是平刚的革命生涯转折的一年。那一年,他因照顾父母妻子不得不回到贵州,先后担任四川省古蔺县县长、赤水县县长、镇宁县县长、贵州省参议会会议长。这期间,写下了《贵州革命先烈事略》一书,成为研究贵州革命的重要史料。新中国成立不久,平刚全力支持土地改革,他还把自己的棺木卖掉,把变卖的钱交给青岩农民协会。
但自从回乡之后,平刚情绪十分消沉。1951年,平刚病逝贵阳,享年73岁。为纪念平刚先生,平刚墓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那风云变幻的上世纪,平刚用敢言敢为,在那段多事之秋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党永远记得他,人民永远记得他。
策划/文字:杨阿敏
主播:马铮
摄像:杨晓伟 安勇毅
设计/剪辑:林虎 曾玉璇